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定量分析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34596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定量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定量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定量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定量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定量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定量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理论 分析及定量分析一、问题的提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扩招”,在缓解民众旺盛的教育需求的同时,出现了高等教育供给增加与毕业生的就业减少的不相称状况。某些类型、层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滑,以及失业人数不断增长,据教育部 2001 年的估算:2001 年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70,待业率为30,待业人数为约 34 万人;2002 年预计 37 万人待业;2003 年为 52 万人;2004年为 69 万人;2005 年为 79 万人,并且实际待业人数统计数据远远高于预计的数据。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和高等教育大力发

2、展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呈逐渐增长的态势,人们不得不对“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发展毕业生就业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特别是对高校大幅度的“扩招”进行了怀疑与探讨。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可能比扩招前更糟”、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高校扩招惹的祸”。但也有学者认为:高校“扩招”并不一定会引起毕业生就业难。如何正确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与高校“扩招”之间的关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二、理论分析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根据不同的理论假设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以下主要介绍四种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工作分层模式”

3、、 “工资竞争模式”、 “工作竞争模式”、 “工作搜寻模式”,从这些理论分析之间的分歧可以看出,高等2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失业率的上升不是必然关系。1、工作分层模式毕业生失业现象增加该模式主要依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它认为整个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两部分:主劳动力市场(THE PTIMARY SEGMENT)和次劳动力市场(THE SECONDARY SEGMENT)。在主劳动力市场,工作稳定,收入高,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好,个人升迁发展的前景好;而在次劳动力市场,则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且工作不稳定。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便造成了劳动者在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障碍。因为:一方面,尽管在次

4、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对工作满意度低,归属感弱,工作变换次数多,但他们根本无法直接进入主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尽管主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者可以较容易地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但由于两个劳动力市场所得利益的差别,并且由于一旦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便难以在返回主劳动力市场,于是主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根据这种理论,高校“扩招”的结果将导致毕业生不愿意到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从而导致毕业生失业的增加。2、工资竞争模式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该模式主要依据新古典主义劳动经济理论,它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工资是可以上下波动的不同受教育劳动者的工资随劳动力市场上该种劳动力供求关系而变化。假设

5、劳动力市场只有两类劳动者:受过高等教育者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者,根据该模式便有以下推论:如果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数量增加,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会下降;另一方面,在劳动力总量一定的条件下,高校“扩招”会导致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数量减少,根据物以稀为贵的供求规律,这类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将上升。可见,该模式认为高校“扩招”将不会导致毕业3生失业率的上升,而只会使毕业生工资水平降低,由此还可以缩小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之间经济收入的差距。3、工作竞争模式毕业生获得好工作的机会减少该模式主要根据教育经济学中的筛选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在劳动力市场存在两只队伍(JOB QUEUE),另一只为求

6、职队伍(PERSON QUEUE)工作队伍中的每一项工作都对技能和生产特征有所要求,工作队伍中的好工作排位越靠前,对劳动者的素质的要求越高,相应地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越高。在求职队伍中学历层次越高,所在位置就越靠前,获得工作队伍中靠前位置工作的可能性也越大。按照该理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其毕业生数量增加将使高中毕业生以及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在求职队伍中的相对位置后移,其结果是使这些人的工资水平下降甚至失业。由于受教育水平是决定劳动者在求职队伍中的相对位置的主要依据,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资教育,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者,为了在求职队伍中获得更有利的位置,也会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从而使从事

7、各项工作的人员受教育水平都不断上升,于是便出现过度教育和“文凭病”等现象。可见,根据该理论,高校“扩招”的后果将是毕业生文凭贬值和过度教育现象的加剧。4、工作搜寻模式毕业生获得“好工作”的时间延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取决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相互搜寻行为。大学生刚从学校走向社会,缺乏实际工作经念,但对工作要求过高,总希望挑选一个待遇高、职位理想、工作在中心城市的岗位。由于求职者对劳动力市场缺乏准确的信息,于是等待观望,以至延误就业时间。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搜寻用人单位一样,用人单位也在搜寻大学毕业生。假定毕业生的边际生产力是一样的,但他们的可接受工资不一样,而且用人单位知道大学毕业生的可接受

8、工资的频率分布,但不4知道具体某一个求职者的工资要求。这时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提高聘用工资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选择它的可能性来缩短搜寻时间。因此,用人单位面临着提高聘用工资和延长搜寻时间之间的选择。如果放松求职者边际生产下相同的假定,则用人单位就不仅要考虑搜寻时间和工资成本,还要考虑求职者的能力。在工资为既定情况下,只有求职者的能力达到了某一可接受标准,用人单位才会接纳他,并停止搜寻,否则会继续搜寻,直到边际搜寻收益与边际搜寻成本相等时为止。可见,根据该理论,高校“扩招”的结果是毕业生搜寻工作的时间延长。 三、定量分析表 1 经济增长、高教投资增长、高校招生人数增长与毕业生就业增长、业毕生待业增长之

9、间的关系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GDP 增长(按可比价)(%) 9.6 8.88 8.8 7.1 8.0 7.3 8.0 9.1高校投资增长率(%) 21.48 19.49 40.68 1.42 28.32 28.32 25.54 25.88高校招生人数增长率(%) 1.50 3.79 8.65 46.09 38.22 21.65 23.24 22.29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 80.86 87.56 87.69 90.23 100.85 110.41 141.82 212.2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0.68 94.99 70.14

10、 74.0 76.06 69.6 64.7 64.0毕业生就业人数(万人) 73.32 83.17 61.51 66.77 76.71 76.85 91.76 135.81毕业生就业增长率(%) 1.3 13.43 -26.04 8.55 14.86 0.18 19.4 48.01毕业生待业人数(万人) 7.54 4.39 26.18 23.46 24.14 33.56 50.06 76.39毕业生待业增长率(%) - -41.78 4.93 -10.39 2.90 39.02 49.17 52.6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003 年版(2)

11、表中的“招生总数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人数;(3)华成刚。1949 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分析(J)教育法5张研究,2003, (8):4044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1998 年的招生增长率为 8.65,但对应于 2001 年的就业曾长出现下降,致使当年的待业率则上升至 39.02,与之向对应的 2002 年和 2003年的毕业生就业增长率分别为 19.4和 48.01,上升趋势与经济增长基本相符,但当年待业率也同样呈上升趋势,分别为 49.17和 52.60,而且增幅均高于相应的就业增长率;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除 1998 年和 2001 年的就业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外,其

12、余各年均呈上升趋势。1998 年和 2001 年的就业增长率分别为26.04和 0.18,它们所对应招生年份是 1994 年和 1997 年,也就是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是从 1998 年就开始了,而这一状况与 1998 年出现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不无关系。那为何 1999 年和 2000 年的毕业生就业增长率又出现了转机呢?这主要应归功于我国及时制定“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可见,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并非主要是由高校“扩招”引起的,关键问题还出在经济是否景气能否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方面,把就业难问题完全归咎于高校“扩招”是有失公允的;从毕业生的待业增长率来看,这与国家制定“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是相吻

13、合的;2002 和2003 年的毕业生就业增长率均为历年最高,这表明开始于 1999 年的大幅度的扩招,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难度,这种难度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一是就业岗位吸纳有限;二是岗位需求与毕业生能力不相符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毕业生个人的期望过高,会造成就业难的问题,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不科学,则会造成就业率不高或就业难的假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高等教育规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的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将取决与有关理论所假设的条件在特定环境中是否成立。从各种理论分析上可以看出高校的“扩招”并不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失业62、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首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其

14、次才是高校的大幅度“扩招”。1998 年开始出现的毕业生就业增长率下降,与 1999 年和 2000 年出现的就业率增长率上涨情况都与经济因素的波动有关。前者是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所至,后者则是拉动内需政策所引发。可见,1999 年以来的为了拉动内需高校“扩招”,无一例外都是经济景气状况与经济政策变动使然,只不过高校“扩招”多了一层高等教育机会增加的含义。3、高校“扩招”在事实上增加了就业难度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率的明显下降是从 1998 年开始的,它与1999 年才开始的“高校扩招”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因为 1999 年的招生(包括专科生和本科生)分别是在 2002 年或 2003 年才毕业。然而,研究也表明,高校的连续“扩招”,确实对 2002 年、2003 年甚至 2004 年的毕业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主要源自:“扩招”速度过快、 “增幅”过大而社会需求的增长又十分有限;最初“扩招”的专科生大多以本科压缩方式培养,既无学术优势,又无职业技能可言,因此凸现就业矛盾是在所难免的。4、除了经济因素外和“扩招”因素之外, 还有毕业生的个人期望值过高也是一个因素,当然还有其他的个别因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