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630912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 :方言土语 俗谚熟语 歇后语 地域文化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类长篇小说, 歧路灯反映了 18 世纪中原地 域中下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作者运 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谚语熟 语等对民间风情、阎巷习俗等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小说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清人李绿园的歧路灯是一部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长篇 小说 。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教育小说。还在于它对 18 世纪的清代 社会生活作了细致而有趣的临摹为后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多侧面的巨幅画卷。与同时期 的红楼梦 、 儒林外史相比,它所映象的社会面可谓五光十

2、色 、三教九流,尤其是对中原地区民间风情、闾巷习俗的描述 ,亦 堪称是绘声绘影 ,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在表达和描写之间, 歧路灯大量运用方言土语、 谚语、熟语等,充分地表现出小说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歧路灯文本的 细致梳理对此问题进行归结与阐释。 一、 歧路灯中的方言土语浸染着地域文化特色 杜贵晨先生说:歧路灯在运用河南方言俚语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作者 在这方面是自觉追求的。李绿园根据 自己创作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 扩大道德说教的范围及影响。突破了当时一些正统文人的偏见 ,不避俚俗 ,用经过加工 提炼的河南方言进行写作,间杂以经史掌故话头。又往往以诙谐风 趣出之,亦庄亦谐,雅俗

3、共赏。先生所言为切中肯綮之论。作为土生土长 的河南人,李绿园对浸染着中原地域文化精神的方言土语十分熟稔。正如著名河南籍作家 姚雪垠所说:它是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写清初的河南社会生活。语言朴素而 生动。使我们今天读起来感到亲切 ,有味。当我读歧路灯时,我常感 到这部小说的语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因此。可以说歧路灯对中原地区的 方言的运用是十分成功的。 首先, 歧路灯中所使用的大量方言词汇,至今仍然活在中原地区民众的语言之中。 例如:书中多次所用到的膺字,其意思是充当某一类角色,或做某种身份 的人。他在我手里膺了好几年秀才,后来拔贡出去了。(第 4 回)那 时你到衙 门膺太老爷,人人称封乎翁

4、乎 ,岂不美哉?(第 86 回)这 种用法在当今的河南话中仍然很普遍。如说:都是膺爷爷的人了,咱咋能不见老哩 !又如:膺记,同萦记,是指牵挂、挂记。膺 同萦,牵缠、牵挂的意思。夏逢若心下又膺记小豆腐送的银 子,(第 59 回)但王象荩一向在菜园,心里萦记家事 ,眼中 有了攀睛之症。(第 62 回)现在的河南方言里还经常有类似说法,例如 。家 里一切都好 ,不要萦记。你在外面做好 自己的事情。不要萦记家里。 再如 ,小说第 54 回,王氏道 :王中,你各人走了就罢,一朝天子一朝臣, 还说那前话做什么。俗话说:儿大不由爷。何况你大爷已死。你遭遭说话,都带刺儿 ,你叫大相公如何容你?其中各人、前话 、遭遭儿、带刺儿都是中州的方言。儿大不 由爷是北方的俗语。还有小说第 40 回。滑氏说:你哥就把你那前窝儿,上 下看了两眼,真正看了我一脸火。惠养民答道:咱哥是个老成人 ,不会曲 流拐弯哩。这里所用的前窝儿、曲流拐弯,十分形 象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