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29823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摘 要:针对教育现实对个性教育的忽视所造成的各种问题根源进行探索,以分析其形成的社会原因、教育原因,进而从个性教育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两方面强调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关键词: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统一性个性教育是以培养与发展受教育者有价值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志向和职业素质的教育。个性教育强调的是共性基础上个体的个性内容和个性价值。个性教育所需要的个性化教育的含义包括: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教育的个人化或个别化,教育应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也应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还要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等。创新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

2、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其基础本义就包括了区别性、创新性。创新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在于使民族与国家得到更好的发展。但创新教育怎样才能通过个性教育得到最好的体现与发展呢?两者又怎样统一于学校教育之中呢?笔者就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进行如下分析,以期与教育界同仁共同探讨。一、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现实制约性个性品质和创造性品质是每一个现代人所追求的自我价值,也是现代社会鼓励培养与发展的个体素质。但在我国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受到束缚与制2约是有目共睹的,个性与创造性的教育也是很难存在与发展的。我国的各种社会因素也是在不断发展与调整的,但仍处于不成熟、不发达、

3、不完全协调的状态,加上我国历史上的数百年的积贫状态和多年来的计划经济对教育的完全控制,导致教育一直依赖于社会体制的方方面面,教育本身可以说没有个性和创造性。没有个性与创造性的教育也就很难对受教育者施以个性与创造的教育,我国教育个性与创造性缺乏主要是以下三要素的制约。(一)教育体制的制约我国的教育体制对个性与创造性教育相对立的特征是其统一性,具体又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统一计划、统一大纲或者说课程改革后的统一课程标准;二是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统一的学制;三是统一全国高考和各地方的统一的中考,大小两根指挥棒一样的节奏、一样的方向、一样的内容;四是统一的教材,导致全国的学生念着同一样的课文、背同

4、一样的名言警句,也可以说是同一样的营养结构,也就只能喂养出同一样的人。我国多年来的教育目的也是过多地强调受教育者的共性与社会性,很少提到其个性创造性,甚至是反对个性教育。中小学师资的来源也是全国一个样,都是同一课程设置下的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产品,其雷同程度前所未有;再就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高度集权型管理,致使各层次管理者都依赖于上级管理者拿出计划、方案和指示,没有红头文件,一般不会自作主张,这在很大程度上已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管理各层次的个性与创造性。(二)传统文化的制约3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道德文化一直是强调服从长辈、孝顺父母、强调遵循三纲、不能超越权威与上级,而真正

5、能做到“和而不同”者又何其少也。政治文化中强调的是权力作用、权力的地位和权力的价值,1300 年的科举制度,造成了教育就是政治的工具,教育为政治培养工具,教育的个性与创造性被完全抑制和剥夺了。教育文化中强调的是“学而优则仕”、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教育培养的士大夫是唯书、唯礼的没有个性与创造性的人。社会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鄙视工、商、匠,把这些行业视为下九流的社会观念,导致了教育目的纯粹是为了培养政治的维护者、巩固者,也就是预备官员。教育的理念也就是“三、百、千”,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核心内容“三纲五常”。如此教育只是

6、一种奴化教育,是无个性与创造性的教育。(三)传统价值观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中所隐含的价值观对现代教育的影响非常深刻,如世俗观念体系中的中庸思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外圆内方”等对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个性与创造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不利于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体价值的追求,导致人人不敢为天下先,人人不敢独立特行。如此,也就没有了创造性。中国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民族虚无主义价值观,导致改革开放中许多人崇洋媚外、崇尚金钱,教育中出现了一些照搬国外模式和经验,不讲条件不加选择地引进外国教材,盲目出洋留学,在事实上强化了虚无主义,也体现了教育个性创造性的缺乏。4二、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

7、理论价值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在我国的实际困难,主要是存在于人们对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在理论上因为传统的左倾主义影响,总是将个性理解为个人主义,将个性的发展归之为个人价值的追求。因而,将统一性的教育作为教育的最大社会价值。这样,对我国教育现状在个性教育方面的保守的突破,首要的是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理论价值的认识与肯定。(一)个性教育意味着个性解放中小学的应试教育造成的最大弊病不是学生负担过重,也不是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而是学生个性与思想被抑制、扼杀。而个性教育要与应试教育的这一点针锋相对,不仅不能抑制,相反要对束缚个性的因素进行消除,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给予最大限度的解放。高等教育不管存在怎

8、样的问题,在改革中已有了可喜的变化,如高校的完全学分制,就从很大程度上对学习者的个性进行了解放,让学生按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来自主选课;让学生按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自主择师;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志向自主修业;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水平自定进度等,都是对学习者的个性与特点的尊重,也是教育中个性化的体现。(二)个性教育就是个性发展个性的解放只是手段,还不是目的,个性的发展才是个性教育的目的。但个性的解放才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当个性得到解放后,个性就有了发展的基础。个性教育也只是把个性解放当作基本前提,个性教育更主要的是将对个性的培育作为更重的5目标内容。(三)个性教育就是创造性的培育创造性是人类最可贵的一

9、种品质,是主体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对于个体而言,创造性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个性教育在促使其个性发展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对创造性的激发、引导和培育,把创造性当作个性的核心品质来培养。个性教育如果放弃了创造性的培育,就势必导致个性教育走向误区。(四)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发展反对整齐划一、统一要求的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其本质是对人的本质与差异的尊重,也是对人的选择与价值的尊重。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一反过去片面强调教育价值的社会本位思想,能明智地肯定个人价值,积极地发展个

10、人的本质,这是在科学发展的同时对人文精神的发展。三、实行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措施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不断突破与发展的结果,因此,理论上的认识还只解决了指导思想与行为态度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构建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体制,从教育理念到教育现实的改造。 (一)教育理念的改造依据 1995 年的教育法,我国教育的目的是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社会属性6强调过多,而对人的个性强调是显然不足的。在教育的目的与价值等方面的理念上,需要进行改造与调整。在教育的目的上,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强调

11、个性,并不是自由放纵和无组织、无纪律、不负责任等,而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扩大选择的自由和各自的特色。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善于独立思考,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就包括了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化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需要,二战之后,日本在全面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根据国内民主改革的实际情况和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死板性、闭塞性等问题,突出地提出了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和实行个性教育的原则,即发展个人能力,根据个人能力和个性给予受教育的机会,主张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二)教育体制的改造中国的教育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逻辑思

12、维、理解能力、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是以理解知识为基础,崇尚读书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追求统一规范为目的的”。有人认为我国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而唯独没有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发展个性与创造性的教育。也导致了中国在世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可以多次拿大奖,但就是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而美国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 ”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力得到了发展,所有的诺贝尔奖获得

13、者中,美国就7占近 40。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组织上,要给学生和教师最大限度的自由。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表现又极大地丰富着共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如果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集体的个性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那么,势必汇合成巨大的活力。因此,战后日本要求在教育中把重视个性原则作为最基本、最重要、贯穿一切的原则。当时,日本的文部大臣前田在 1945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新教育应当始终以个性的完成为目标,因此,必须尊重自由,打破划一的教育方法,由各教育机构和教师自由地开动脑筋创新路子。 ”(三)社会价值观的转变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越来越富有竞争性。这种竞争主要是

14、科技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当今社会又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水平,而人才又是知识经济中的第一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也就是创造性人才与创造速度与创造效率的竞争。而个性是创造之母,因此当今社会是一个需要个性才能发展的社会。在我国,要转变现有学校教育升学的社会价值观,要将青少年一代的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要将青少年一代的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作为中华民族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与力量。(四)个体自我意识的定位现有的教育体制已导致了许多受教育者本身追求的不是实际教育影响与主体化的创造性价值,而是教育所带来的价值形式,如文凭、

15、学历及其待遇。个性是人存在8的本质,而人的本质是在任何空间与时间下都在不自觉地追求着。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总是在追求着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人类最大程度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因此,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是符合人的本质的。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也就必须形成自己的个性。四、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统一性上述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在历史制约性、理论价值、实施上都是密切相关的。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统一的、不可分的,这是因为:“个性”是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的合金,它鲜明直接地体现为人的独特性,而“独特”本身就会有“不同”、 “差别”、 “突

16、破”、 “超越”之意,表现出与创新相同与相似的目标和含义,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孕育创新,个性就是创新。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体现出其必然性与现实性,其价值最终又不仅在于个体本质的形成,更在于个性品质对个体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改造与建设作用,从而使个体在社会实践与思维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创新作用。在创新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精神中的个性品质独立性的培养,创新必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探索。 “人云亦云”是不可能创新的。教育中必须尊重学习者在认知、兴趣、能力以及气质、性格方面的差异,必须承认这种差异,给学习者创造机会,给他们权利,让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去不断超越、突破和创新。9个性品质是创新与创造的基础,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与创造,个性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的条件,没有个性教育,创新教育也就不存在。社会学家高夫(HGough)在研究人的个性与创造性之间关系的时候发现,个性化品质与个人的创造力成正相关的关系。与创造力成正相关的个性化品质是:有能力的、聪明的、有信心的、自我中心的、幽默的、个人主义的、不拘礼节的、有洞察力的、理智的、兴趣广泛的、有发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