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100问(最好的)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23924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100问(最好的)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新课改100问(最好的)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新课改100问(最好的)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新课改100问(最好的)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新课改100问(最好的)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100问(最好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100问(最好的)(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新课课改改 100 问问一、理念篇一、理念篇 1 1、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2 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计划。时隔不到五年的时间,也就是 1996 年,教育部又开始蕴酿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并且于 1999 年正式启动,2001 年进入了实验区。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育部又亲自领导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第一第一,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科学技术发展,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仍至儿童、青少年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有哪些不适应?如何去变革?应

2、该说这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共同背景。第二第二,在这样一个共同背景下,国际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了哪些趋势?我们怎样去跟进这个趋势?怎样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第三第三,就是我们的现实。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特别是 80 年代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改革研究、实验研究,应该说从观念到理论、到策略,仍至管理制度,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但是面对时代的要求我们还有很多方面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还没有形成一种课程制度更新的机制,我们的学校文化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重建的。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怎样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怎样建构一种有活力的、有精神

3、感染力的学校文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迎接时代的挑战。站在综合国力的提升,站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角度,把我们放在一个全球背景下去看待,的确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肓负的使命、责任感,是非常重大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积极参与下,全面展开了。2 2、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统辖新课程的灵魂,是贯穿新课

4、程的一条主线。首先首先,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社会日益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迎接未来挑战的战略性决策。“三个面向”的思想应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三个面向”的含义是:首先,中国的教育应是在可持续发展中为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服务,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然后通过创新求得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其次,中国的教育不能是自我封闭的教育,自我封闭就不可能有进步和发展,我们的教育要走向开放,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在与国际的交流中发展自我;最后,中国的教育要兼顾现实与未来,要站在现实预测未来,要用对未来的预测来指导现实。只有以“三个面向”为根本

5、的指导方针,作为教育变革系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更具有前瞻性,才有发展的动力。其次其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1997 年 9 月教育部基教司在烟台召开的素质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全面的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此后的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本确立了基础教育改革的体系。中共中央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同时,也提出了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

6、和构建面向 21 世纪的课程体系的任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把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放到重要位置。3 3、主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哪些?、主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哪些?一、教育民主 二、国际理解 三、回归生活 四、关爱自然 五、个性发展 24、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什么?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

7、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习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8、,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依据基础教育的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的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9、,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这一目标是围绕人的培养来设计和确定的,也是教育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基础教育担负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因此,课程改革应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中心。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标志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标志是什么?一一 是看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学习中是不是积极主动,学习过程是不是充满了快乐和成 功的体验,是不是乐于思考和勤于自主探究二二 是师生关系是不是发生了变化,是不是变得平等、和谐、融洽了。传统观念下倡导师道尊严,教师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一直

10、处于仰视和遵从的地位。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开始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容纳学生不同的声音,承认他们的“异己”思想,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内心感受,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实践,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三三 是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不是真正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类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是不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这是从内容维度上来讲的。过去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可谓和盘托出,就是没有给学生留下可以提出问题的空间当然,最根本的是看学生和教师是不是在这次改革中获得了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看学生是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加主动的发展,更多展示出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看教师

11、是不是有了更强的专业精神,是不是有了更高的工作热情和充满了职业的成就感。(根据师资建设2004 第 3 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7、为什么说本次新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的课程改革?、为什么说本次新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的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历史。致使我们的国民在性格上比较内敛,缺乏主动性,过于迷信权威,习惯被动与依赖,不够开朗、积极和乐观,个性的自我表现力不强,这是个文化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教育问题。传统的教学压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通过这次课程改革,可以让我们的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思考、表达和展示自

12、己的机会,更多自主的空间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变得自信、积极和乐观。从本质上改变现状,弥补国民性格的缺陷。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促使教师成为探索者和研究者。过去教师是“依纲靠本”来进行教学,教学大纲给予了教师3非常详尽的指导,教师只是教材的执行者。而现在的课程标准是粗线条的,没有可以依靠的外在行动指南。它的好处就是可以发挥教师自己的创造性,显现自己的教育个性,也迫使教师去研究教学的内容,去探索教育的艺术,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师获得自身素质的提升,变得更富有教育的智慧,从而带给学生更高品质的校园生活,进而丰富教师的工作动机,增加成就感,提高教师生命质量,为教师赢得更多的尊严,使其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

13、职业。(根据师资建设2004 第 3 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8、“双基双基”目标在新课程总体目标中是怎样定位的?目标在新课程总体目标中是怎样定位的?1963 年以来,我国历次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包含了“双基”、能力以及思想教育三方面目标,但实际状况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成为学生学科学习最重要的目标,而作为课程目标的其它两方面体现较差,事实上成为了“软目标”。哪么,作为以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新课程是怎样定位“双基”目标的呢?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学科学习的重点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规定学科课程的整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学科

14、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和以前的大纲相比,课程的目标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合理的结构。但这里,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以“双基”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是放在第一位的,是构成学科课程目标体系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笔者认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学科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双基”目标虽然是学科新课程总体目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固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这个目标在新课程中被赋予了新内涵。首先,什幺是学生应当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标准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和数学的飞速发展,对基础知识与基

15、本技能的认识理解应该与时俱进,一些多年以来被看重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已不再成为今天或者未来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相反,一些以往未受关注的知识、技能或学科思想方法却应当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双基”。其次标准认为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即带有鲜明个性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学科活动经验,也属于学科基础知识的范畴。另外,“经历过程”被认为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这是因为“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那些具体的结果更重要。3、“双基”目标的实现为新课程总体目标中 其它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新课程规定的学科课程的四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旨在保

16、证学生能均衡、可持续发展。课标对四个方面课程目标价值的认识有一个明显的定位-学生在“学科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是每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同时,标准也特别提出“学科课程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学科活动中实现的,其中,学科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这就是说:学科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来完成的。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不能忽视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才能保证其它方面目标的实现。9、为了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为了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要仔细琢磨和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特别是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基本精神。首先首先,教师要在观念方面发生一个变化,比如就:什么是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