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梅屿中学对“小班化”个别指导策略的探索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22779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梅屿中学对“小班化”个别指导策略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梅屿中学对“小班化”个别指导策略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梅屿中学对“小班化”个别指导策略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梅屿中学对“小班化”个别指导策略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梅屿中学对“小班化”个别指导策略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梅屿中学对“小班化”个别指导策略的探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梅屿中学对“小班化”个别指导策略的探索梅屿中学对“小班化”个别指导策略的探索是小柯论文 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梅屿中学对“小班化”个别指导策略的 探索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 业目的,梅屿中学对“小班化”个别指导策略的探索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 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 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梅屿中学“小班化”个别指导的相关策略,并对该学校“小班化”教学 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同时结合个案对于“小班化”教学效果进

2、行了相关的展现。关键词小班化 个别指导 教学实践2006 年 9 月,我校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健全的人格,欲发展健 全的人格,固然需要有完善的课程、先进的设备,尤其需要运用各种适当的教育指导方法, 个别指导便是其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谈话或其它活动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生活习 惯、家庭环境、社交关系、兴趣嗜好、学习能力等,予以适当的指导,以达到发展学生健 全人格的教育目的。一、梅屿中学“小班化”教学措施1.构建平等、宽松的师生交流环境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这种特殊的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认识、 相互间信息交流而形成的。 “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下,为师生之间增进情感交

3、流提供了更广阔 的空间,能加速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误认为 顽劣、朽木不可雕,学生对老师误认为故意找麻烦、对我有成见等。这就要求在“小班化” 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首先进行良好定位,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营造 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和交流环境,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学和知识的传递, 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因而更能建立师生间深厚的情感。如七(1)董德祥,是个个性叛逆的 学生,常欺负弱小同学,对老师也不尊重;认为老师看不起他,只会批评他,认为从没有 哪个老师会关心他。杨老师对他进行了几个月的个别指导,同他讨论生活、学习、爱好等; 给他讲生动的故事、

4、典型的事例,以感化他,帮助他,从他的内心改变看法。现在他对杨 老师可尊重了!2.以素质教学为宗旨辅助学生全方位发展在“小班化”的教学优势下,教师应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强调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首 先,帮助学生矫正个别的问题行为。如, (1)交友问题。与同学朋友相处,态度不正常、欠妥善。 (2)社交礼仪。社交欠大方磊落,接人待物有欠周到。 (3)服装仪容。散漫、不 修边幅、装扮不得要领。 (4)言语行动。举止欠端庄、文雅、言语粗野、无分寸。其次, 帮助学生解决个别的困难问题。如学习、生活、健康、经济、工作等方面的问题。每个学 生都有其困扰或心事,教师应经常接近学生,以亲切关怀的态度,就客观的因素,诱导

5、学 生对求学、为人、处世有所认识,逐渐解除其困扰或困惑,并帮助其解决困难的问题。最 后,辅助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互异。欲 使学生的个性能在群体中发展,除了教育指导外便是生活指导,尤其有赖于个别指导,以 适应学生的个别需要。往往有某些同学自觉性高,学习成绩优秀,但在有些细节上考虑不 够全面,老师应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总之,在“小班化”的教学背景下,教师 与学生能够有更广阔和更贴心的交流环境,全方位的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优势,使 学生能更科学、更全面地发展。3.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小班化”的个别指导模式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距离缩短,老师可

6、以依据学 生的类型、需要及兴趣等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给予不同的指导,引发其适当之发展, 针对优良学生、平庸学生及特殊学生所给予之不同的指导方式。比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 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科学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合理搭配,有效安排,避免挫伤 学生自尊心,在特殊环境下实现良好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实现每个学生都能进步。另 外,教师可以进行游戏教学和体验教学,实现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多样化优势。二、梅屿中学“小班化”教学个案在小班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对小班化教学除了课程设计要体现分层教学,课堂 提倡小组合作以外,还有一项具体的措施就是师生结对。所谓师生结对就是每个任课老师 分管几个学生,

7、走进学生,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不定期地找他们谈心聊天,家访,辅导,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帮他们养成良好的行 为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自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老师结对的学生中自然有各方面都特别优秀的,但更多的是行为习惯不是很好, 学习积极性低,甚至不学的。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就遇到了件很棘手的事情。对于作为新教 师又是第一次做班主任,真有点不知所措。有位学生名叫胡永升,是我结对学生中不算太差的学生。他个性有点内向,较沉默, 看起来挺乖巧听话的。一天,我接到他的家长的电话,说永升不来上学了,于是我对他进 行了家访。该同学见我来了急忙跑进房间,把自己反锁起来

8、,任我和他妈怎么说都不开, 后来他妈从窗户进去才把门开了,谁知他又从后门跑了。这一跑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 来,第一次觉得做老师真难。后来发现他在后院玩狗,在我和他家邻居的劝说下他终于答 应跟我聊几句。我没批评他,问了他为什么不来上学的原因,才知道这其中也有他对他妈 妈的误解。我给他说了很多真心话,说了他妈妈生活不容易,以及作为老师的态度;说了 上学的重要性,以及做人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等。他听着眼睛都红了,也认识到自己 确实做错了。临走前我告诉他“明天你要来老师还欢迎你,作业你可以慢慢补,可以骑车送 老师一段路吗?”他点头答应了。第二天永升按时来上课了,而且上课也积极发言,几次听写,作业和

9、考试都还过得 去,这让我很欣慰,我还给他换了位置,坐在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旁边,希望他能好好学 习。可是不久我又在网吧里抓到了他,我批评了他一顿,然后让他写了保证书,我以为他 以后不会再去网吧了,可是没过多久,我又接到他妈的电话,说他经常很晚回家,还说是 被老师留下听写,这让我很生气,不过他一口就承认自己向家长撒了谎,这以后我打过一次电话给他家长,说是回家比以前早了。三、 “小班化”个别指导教学的可行性经过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小班化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验班学生的 行为习惯大有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疲软、不够遵守纪律 的现象大为减少。同时,对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

10、有一定的帮助。但是, “小班化”教学对学校 的空间、教师师资力量有较高的要求,实践证明, “小班化”有其独特的优势,梅屿中学是否 有效实施“小班化”个别指导策略并非不可能。但是,学校的改造、适当的扩建和扩大师资 力量也是该模式的另一前提,梅屿中学应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先进行“小班化”部分班级 试点,并逐渐推广,并在试点和推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走出自己独特的“小班化”教学策 略之路。参考文献:1郭彩霞.浅谈“分层教学”在农村自然小班化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 育版),2008.2王加龙. 分层教学怎么分J. 教育文汇, 2005.3俞国平.小班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新天地.4刘兴劳

11、.浅谈小班化数学教学中的互动合作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5曹舒玫.小班化语文分层式个性化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6季洪旭.对高中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思考上海教育,2007.(作者单位:浙江瑞安市梅屿中学)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12、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

13、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4、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