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_三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特点的比较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21810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7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_三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特点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_三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特点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_三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特点的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_三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特点的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_三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特点的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_三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特点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_三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特点的比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悉第4期妞明师 专举报(借学杜会科华版)vlo.21No.41990年12月OJRUANLOFKUNMINGJUNOIRNORMALOCLGLEE(Soe。Sei。)Dee.19仑0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一一三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特点的比较张世富摘要儿童社会化问题是当今国际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 评介托宾、吴燕和等在中国、日本和美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这个研究在发表后引起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原因是:一、这个儿童社会化研究是采用跨文化心理学的方法,二、这项研究采用声象纪录法。这些方法对现击心理学研究,产生了一些影响。这个研究采用这些方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三个国家儿童在社会

2、化过程中的特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不同的时代、以及现代的与传统的影响。其社会化内容必然产生差异。1989年,美国的托宾(JJTobin )、吴燕和、戴维逊发表了他们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在不同文化中的幼儿园教育,他们社会化的内容及其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他们选择了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幼儿园,以民族学形象记录法(i V:ua lEh to ng:aphy )真实地记录了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活动。他们把三个国家的幼儿园的记录实况加以“浓缩”,突出特点,分别向中国的、日本的和美国的幼儿园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和儿童教育专家放映这三个国家的幼儿园的记录实况、 。看完幼儿园的实况录 象以后,紧接

3、着要求他们作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幼儿园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和儿童教育家 中,中国有2切人,日本有3 00人,美国有21 0人。不论是在 中国、日本还是美国,幼儿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已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儿童做好照管的工作,还对儿童进行教育和为他们提供生 动的群体生活的经验。三个国家的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国家的社会变化。在中国,一个家庭只要求有一个孩子。孩子的父母大多是双职工。他们极愿把孩 子送 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为进入小学打下基础。家长们无一例外地要求幼儿园的老师,一要把孩子管起来,二要教孩子能写会算,为日后升学做好准备。虽然“4一2一1”的家庭 结构(即四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4、、父母带_匕一个孩子)正逐渐增多,但对幼儿园的信赖却有增无减。幼儿园考虑要把孩子培养成才,这就首先教他们能自我控制、遵守纪律、与人和谐相处和对一切事物要有责任心。这样,幼儿园就强调“管”。这个特点在录象中,是不难 发现的。日本的大家庭正逐渐减少。很 多青年人离开了农村的 大家庭迁移到大城市中去,组织了小家庭并且节制生育。他们希望幼儿园为孩子提供在 大群体中生活的经验和为做一名“日本本文1990年8月7日收到,作者系昆明师专心理教研室教授。第4期张世富: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三个国家幼儿教育特点的 比较19人”做准备。在美国,男子和妇女的工作模式正发生变化。. 有更多的妇女走上社会做着跟男子同样的工

5、作,她们已不单单是一名家庭主妇。此外,率婚率不断上升,很多家庭只有一位母亲或一位父亲照管孩子。这种社会变化必然引起对幼儿园的迫切需要。出于三个国家劳动就业、婚姻和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儿童的早期教育受到重视,家长和社会希望幼儿园提供良好的秩序.丰富的活 劝和指导孩子们的生活。今夭,日本的儿童有9 5%在入小学一年级以前,便进入纳儿园。大多数没去工作的母亲也把教育孩子做为首要任务。抚养和教育孩子 是她们十分关心的事。在幼儿园,接送孩子的时间,是孩子们的母亲最好的交往和沟通的时间,也是她们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最好的和唯一的时间。不过,今天日本的母亲除了对孩子的“一对一”的关系以外

6、,比起半个世纪以前的旦本的母亲有所不同的是,现在她们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社会能 力和 如何做一个群体的成员。美国的幼儿园允许儿童在吃饭的 时候随便讲话。对于不守规矩的孩子会让他“暂停”活动二让他单独坐在一张椅子上,等他认了错或 改了错再回到同学们中间去。对于“你认为社会要有幼儿园的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美国的被试回答是:“要使孩子们更为独立和自重”。作者两次认真仔细地看了托宾、吴燕和、戴维逊制作的中、日、美三国幼儿园的实况录象和对幼儿园做的调查。这三个国家幼儿园的特点迥然不同。在录象中的中国幼儿园,儿童坐姿是一律将手放在后面。幼儿园内要求儿童行动要有株序,重视集体行为。入厕、洗手要排

7、队、吃饭、游戏、要守秩序,不允许总讲话和打闹。即便是在工作桌上(六个至八个孩子一桌)剪纸或做其他事,老师也要求儿童安静,不许总讲话。午饭时一起吃,一起结束,饭后一起排队漱口,然后排队进入寝室午睡。鞋子一律放在床下并且摆正,脱下的衣服一律放在床上一个角落。游戏的时间,总有老师指导。孩子学加、减法。经常有集体背诵 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和中国的诗词。游戏能够结合现实生活,譬如这一天,幼儿园的老师就教孩子玩“守交通规则”的游戏。每个孩子扮演一部 自行车,老师亮出绿牌孩子便尽量跑;老师亮出红牌,便马上停止。每天游戏时,孩子总是在一起唱歌跳舞。日本的孩子上幼儿园,多是由妈妈领着孩子带着孩子当午饭的“便当”走进

8、幼儿园。孩子进入自己的教室(或称活 动室)先把带来的“便当”放在 自己的小柜内。孩子到齐后,首先大家搞清洁卫生工作,接着随着扩大器的音乐做早操(Ti aso )。早操完毕,以班为单位,每个孩子依次脱鞋进入教室。老师教孩子唱识数目的歌,. 如“十个小印度人”等。然后孩子们各个坐在桌旁,照“指导书”做作业。在工作时,孩子们可以说说笑笑,甚至可以打打闹闹,老师不加干涉,只要求他们必须完成任务。上、下午孩子都有 自由游戏的时间,这时他们可以随便追逐打闹,玩打仗游戏或是入厕。吃午饭时,孩子都从小柜子里拿出自己的“便当”,自己摆好餐巾和:镊县,安排个人的午饭。幼儿园为他们的“便当”加热。午饭时间是儿童最活

9、跃的时候,他们大声说说笑笑,这是完全允许的。孩子有的1 0分钟吃完午饭,有的要用4 5 分钟以上,老师也不攀求一律。一个名叫木村的男孩的事例是十分突 出。木村是一个身体强壮,常常打架阉事、比较粗暴的男孩。这天他 又在教室里打人,同班的芳子跑出来告诉老师,老师鼓励她去跟班上的同学商量,一起说服和,关 心木村。结果打架平息了,木村认了错。老师没有采取任何处罚手段来孤立他、驱逐他离开教室或以停止他参加活动的办法来对待木村。美国的幼儿园是另一种情况。上课时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坐在教室的地毯上。一开始,老师便间每一个孩子:“今天有什么东西可以讲一讲或是加昆明师专孚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 2卷拿出什么东西给

10、大家看看吗”?有的孩子讲述全家周末旅游的经过;有的拿出来一个新买来的小狗熊;还有个小男孩拿给大家看一支跟他爸爸一块做成的小木船。这个活动结束,“学习中心”便展 开活动。这一夭,上午的学习中心有两个活动:一个是“家事角”,主要是 用小炊具和餐具准备午餐的游戏;一个是“故事角”,由老师讲故事。然后是“搞卫生”的活动,孩子整理教室、入厕和在院子里 自由玩耍。午饭很简单,吃饭时排队,每人领一份点心,就坐在外面草地上吃。吃过午饭,一 孩子们重 又参加“学习中心”的 学习,这 次活 动有四种:给娃 娃洗澡;用橡皮泥自由创作;用 线穿珠子;做饭,这次做饭的游戏是 做土豆汤。大约在十二点四十五分,、是午休时间

11、,孩子漱口、入厕,然后回到教 室,每人拿一块毯子,在地板上 自由找一块空地,就躺下睡午觉。下午的活 动是在户外游戏,有的玩泥巴,有的在各种盆子里玩水,老师任他们自由去玩,一直到家长来接他们为止。美国老师说,游戏是儿童的权利。以上三所不同国家的幼儿园,不一定是中、日、美三国最典型的 幼儿园,也不一定能说明这就是中、日、美三个国家的幼儿园的最有代表性的、全面的面貌。但是,这三个不同地区的幼儿园,有着极明显的差异,有着各自十分鲜明的特点。它们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以及现代 的与传统,对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产生 的影响。我们对以上三种文化中幼儿园不做任何评价。当我们对 这 些幼儿园可 以做进 一步

12、分析时,不难发现,美国的幼儿园比起东方的幼儿园来,更 强调学生自己的选择和内容的 多样化。而独立性的培养,也许是美国幼儿园的一个特点。中国的和日本的幼儿园也重视培养孩子自重和独立性,因此可以说,独立性的培养已非美国幼儿园的独有的特点。-三个国家的幼儿园都把发展儿童的语言做为一项中心任务。但是,在对待发展语言这个向题上犷看法和做法却各有不同。在中国,教师强调说话发音的准确、用词得 当,能背诵一些语句,在学生说话时教师和成人在不断地鼓励孩子、改正 孩子的错误,给孩子一些示范。日本和美国的来访者对 中国儿童在掌握和使用语言方面 能无懈可击地 说 出长长的话 语 和顺口编出长长的歌词都赞叹不已。在日本

13、无论是在 幼儿园内部还是 园外,都有两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儿童在幼儿园学生中l W可 以讲话随便,说话时 大声大气,甚 至允许粗野的语言。而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群体 中表达祝贺、感谢、祝愿和告别时,则运用十分礼 貌的正式语言。在日本,至少在相当部分的幼儿园里,语言被视为表示群体的团结和分担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媒介,而不仅仅是自我表达的工具。对比之下,美国人把词看作是促进儿童个性、自律、问题解决、友好和认识发展的关键的东西。美国的幼儿园重视教孩子用语言表达的规则和语言的通俗用法。在这三个国家的幼儿园中,中国幼儿园重视培养儿童做一个合格公 民和建设四化的接班人,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在这方面,中国

14、幼 儿园重 视思想教育是超过日本和美国的。儿童所 学的东西不仅结合自己的需要,更重要的 是考虑国家的需要。在日本,儿童到幼儿园来是为 了学习与同龄人共享欢乐,将自己的家庭温暖与别 人分享。儿童在 幼儿园还学习如何平衡,在家里个人的自发性应与群体生活中的“正规性”平衡起来;如何将情绪与控制 平衡起来;如何将家庭与社会平衡起来。总之,儿童到幼儿园来就开始学做 一个真正的日本人。在中国,儿童属于父母也属、于国家。作为父母,中国人十分爱孩子和全力保护孩子。作为公民,中国人希望孩子不应仅仅关心个人和家庭,还应考虑国家和民族,并为之奋斗。因之,中国的幼儿第4期张世富: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三个国家幼儿教育特点

15、的比较2 1园,面对周 围的这些舆论和要求,也在探索使二 者如何平衡起来。至于美国人,托宾认为:美国人似乎对“群体定向”(go rupo rie鱿ed )文化的精神特点不以为然。他们在拥护个性的同时,又忧虑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太细。于 是,他们向政府、教会和社区各组织,当然也包括幼儿园在内,寻找指导和帮助以求得共同的 目标和 认同(iden tity)。对以上中、日、美幼儿园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社会与文化,可以大致这样概括,即中国的幼儿园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 的智力和增强体质的教育与美育;日本人则把幼儿园作为一个微型社会,让儿童学习人 际交往和群体生活的社会能力;美国的幼儿园强调儿童

16、在幼儿园培养认识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重 视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在本文开始时,我们就提到托宾、吴燕和和戴维逊组织了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家和家长在观看中国、日本和美国的 幼儿园以后,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 问题是:你认为在幼儿园,儿童学习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做了如下的选择:国名一一日本(%)美国(%)耐性,3:133 25813 418合作 与如何 傲 一名群体的成员同情/移情/关心关心他人创造力开始 阅读和 数学能力自重/自信艺术/音乐/舞 蹈交往能力身体能力健康、卫 生 和整洁习惯3 0313 741 10一310一314这个问卷调查的结果是耐人 寻味的。我们研究一 下他们的“优先”选择。中国人优先选择创造力、启蒙阅读和数学能力,耐性和合作。日本人优先选择同情心与关心他 人、健康与卫生。美国人优先选择自信与交往能力。样些优先的选择都是从各自国家的社会与文化的不同背景出发作出的选择。这些选择也基本影响了各自国家的幼儿园的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因此,无论在社会化的内容和社会化的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便毫不足怪了。日本在社会与文化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