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是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还是人道与热情的渴求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21287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是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还是人道与热情的渴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是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还是人道与热情的渴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是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还是人道与热情的渴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是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还是人道与热情的渴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是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还是人道与热情的渴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是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还是人道与热情的渴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是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还是人道与热情的渴求是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还是人道与热情的渴求是小柯论 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是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还是人道与热 情的渴求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 他商业目的,是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还是人道与热情的渴求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 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 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在波普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书中,他通过自设的五条论纲来攻击马克思 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但就其五条论纲、泛自

2、然主义和反自然 主义的知识论深入研究下去,发现他不承认甚至否认社会历史领域的规律逻辑矛盾,很难 令人信服,所以他的攻击只能说是他出于对“人道”与“热情”的辩解。关键词质疑 波普 历史决定论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是波普社会哲学代表作之一。按波普的说法,本书从酝酿到 问世,前后经历了 20 年的时间,是波普社会哲学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从该书的标题即可 看出,它具有明显的政治针对性,其主要攻击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有关 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在本书的导论部分,波普首先对“历史决定论”的具体含义作了简要阐述:“我说 的历史决定论是探讨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 并假

3、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之中的节奏或模式 、 规律和倾向来达 到这个目的。 ”从他这一解释可以看出,波普所理解的历史决定论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思想: 一是肯定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二是肯定能在认识这种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社会历史的预言。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序中,波普给出了他反对历史决定论的所谓五条论 纲:(1)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2)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学 的方法来干预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3)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过程; (4)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摈弃理论历史学的可能性,即摒弃与理论物理学相当的历史社会 科学的可能性;(5)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

4、定论不能成立。五条论纲中,第(1)条是常识,作为一个讨论前提,也可以接受,关键是第(2) 条,在我看来,其正确性值得商榷,为什么我们不能预测科学知识的增长呢?按照波普科 学哲学的解释,科学知识的进步与发展是猜测与反驳的结果,既然是“猜测”,其前途当然 无法预测,所以,按照波普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条尚能自圆其说。但问题在于,按照波 普的科学划界标准,科学哲学如果算是一种科学,它的“知识的发展在于猜测与反驳”的结 论本身就是一种猜测。把“猜测”的东西作为推论的大前提,即使逻辑严密,论证详尽,其所得出的结论也大可怀疑。 (3) 、 (4) 、 (5)每一条均是前一条的结论;如果第(3)条不成 立,则

5、后面的几条均不成立。历史决定论的贫困集中批判了历史决定论的两种表现形式。 “根据他们对物理学 方法可应用性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这些学派分为泛自然主义的或反自然主义的;如果他们 赞成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自然科学,则称他们为泛自然主义的或肯定的 ;如果他们 反对这些方法的应用,则称为反自然主义的或否定的 。 ”首先,我们来看他认为的反自然主义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历史决定论断言,由于 社会规律具有历史相对性,因而大多数的物理学方法不能应用于社会学。这种观点所根据 的典型的历史决定论涉及到概括、实验、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精确语言的困难以及方法论 本质主义的意义。 ”以上是本书第一部分波普列举反自然主义历史

6、决定论的几条理由,随后, 波普对这些观点逐条分析并稍加评述。在本书第三部分“对反自然主义学说的批评”中,波 普逐条批驳了反自然主义的这些理由,并重点阐述了“渐进工程与乌托邦工程的对立”。其次,我们来看他泛自然主义的观点:持这种主张的历史决定论者认为, “社会学同 物理学一样,是知识的一个分支,其目的都是达到理论的和经验的知识。 ”“当我们把社会学 相对的成功与物理学的成功相比较时,我们假定社会学的成功基本上在于对预测的确认。 因此,某些方法(借助规律进行的预测,以及用观察来检验规律)对物理学和社会学必定 都是一样的。 ” 波普对这方面的论述就显得比较杂乱,远没有对“反自然主义”观点陈述的那样清

7、晰 明了,但其基本思路还是可以理清的,那就是泛自然主义历史决定论的主张可以归纳为两 个方面:一是认为社会学和物理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或类似的, 他们归属知识的一个分支,其目的都是为了取得理论的和经验的知识。二是他们在方法上 也有一致性、类似性,知识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稍有差异。本书第四部分,波普也对反自然 主义历史决定论进行了批判。在波普看来,历史发展并无规律,只有趋势,二者具有严格 的限界,不能混淆。波普甚至不无嘲讽地说:“我们可以说,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是想象力的 贫困。 ”波普认为,泛自然主义在方法论上的错误在于认为自然科学的归纳、概括、经验证 实等方法运用了社会科学,这是传

8、统的经验的科学方法论。按他的一贯观点,科学是大胆 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社会科学尤应如此。波普在对“历史决定论”的“泛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反驳中,直接阐述了他本 人的观点。作为一名反历史论者,他认为,科学方法作为方法是同样既适用于自然,也是 适用于社会与历史的,但仅以它涉及整体的某一或某些特殊的,个别的方面为限。社会科 学与历史科学是可以发现并阐明人类某些方面行为结果的规律;但是,就(作为一个单独 的、唯一的)整体而论,却是没有规律。因此,社会或历史的进步,就只能靠波普推崇倍 加的“渐进工程”。波普是个自由主义者,因此他反对一切形式的思想上的专政;他说:“这种试图控制 人们的精神的做法

9、,势必会毁掉发现人们真正思想的最后可能性,因为它显然与思想自由, 特别是批判思想的自由不相容。 ”在他的眼中,历史决定论恰恰具有这种企图,而法西斯专 制在德国的统治和斯大林集权主义的模式在西方世界所造成的恐慌又强烈震动了波普这根 敏感的神经。本书在序之后有一句话,充分暴露了他的敏感的神经,他说“一些最有眼 光的本书评论家对它的标题表示困惑。这个标题意在暗示马克思一本书的标题哲学的贫 困 ,后者又是暗示普鲁东的贫困的哲学 。 ”而该书的标题下的一句话更清楚地揭示了波 普写作本书的意图:“纪念各种信仰的或各个国家或各种族的无数男女,它们在历史决定的 无情规律之下沦为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受难者。

10、”客观地讲, “历史决定论”的确有强烈集 权主义的内在要求,在极端情况下,他只见规律不见个人,其造成的历史悲剧有目共睹, 波普如果在这种意义上对“历史决定论”攻击也无可厚非。但他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否认社会历史领域的规律,而他论证的基点恰是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知识论,这就使 人很难信服。因此,就我个人而言,与其说相信历史非决定论是由于波普逻辑方面的严密 论证,倒不如说是出于“人道与热情”的感化。参考文献:1 英卡尔波普.杜汝楫,邱仁宗译.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导论).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7.1-2.2 英卡尔波普.杜汝楫,邱仁宗译.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序).北京:华 夏出版社,1987.

11、1.3 英卡尔波普.杜汝楫,邱仁宗译.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北京:华夏出版 社,1987.4-103.(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团校)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

12、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

13、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

14、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