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浪漫的现实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9857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浪漫的现实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浪漫的现实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浪漫的现实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浪漫的现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浪漫的现实(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浪漫的现实浪漫的现实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 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浪漫的现实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 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浪漫的现实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 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 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狄更斯在写作大卫的过程中,通过将潜意识中的被超我抑制的力比多拉 回到意识中,使其通过艺术创作得到幻想性满足。从而释放了产生焦虑的心理能、顺应了 快乐原则满足了本我,使三我得到调和,最终解除了心理障碍。因而我们可以得知,艺术 家们对艺术创作并非

2、完全依赖缪斯女神的神力而是其一种内心强烈的自我救赎的本能释放 的表现形式。这对我们理解文学作品和分析人格心理具有莫大意义。关键词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写作心理 精神分析研究在伦敦一间潮湿、阴暗、充斥着腐烂的木头和巨大老鼠的作坊里,一个十二岁的男 孩正熟练如机器般地把标签贴到鞋油罐上。这个表情绝望的孩子绝不会预料到二十多年后 他将成为一名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伟大作家,他就是查尔斯狄更斯。在狄更斯童年的早期,家庭生活相对稳定,人格动力状态也相对平衡,并产生了初 步理想。狄更斯的家族中辈出由中产阶级落为贫民的人物,再加上其优秀的写作、表演天 赋被赏识,狄更斯从小就被教育地满怀资产阶级抱负(荣誉、权势、财

3、富、名誉和妇人的 爱) 。在这个抱负中,本我的基本需求在家族的理想中获得承认,即通过自我的现实原则在 超我中以“自我理想”的形式表现。这一时期之后在查塔姆市的快乐时光,狄更斯一家拥有稳定的收入,带有花园的房 子,舒适的生活,生存需求获得了满足。在这一时期,父(对其表演天赋的赏识)母(对 其启蒙教育)的爱也使狄更斯本我中的伊地普斯情结也得到了适当的调和。在此间,狄更 斯的爱讲“杀人船长”故事的保姆使其初步体验到潜意识的幻念。六至十二岁的他身体瘦弱, 不合群,不喜欢游戏,但喜爱文艺,读了一大批文学著作,并尝试着写了一部悲剧。狄更 斯的戏剧表演天赋,使其父亲常常让他在众人面前表演炫耀。这些使他意识到

4、艺术创造可 以创造虚幻的现实。他发现幻想世界的美妙:他可以把它描绘给世人,使其如同真实世界 并获得快乐。由此可知狄更斯从小就擅长的文艺创作,正是他通过艺术表现形式的升华作 用,使本我产生“知觉的同一”的混淆来产生虚幻意象,再通过自我的继发过程来制造该物。狄更斯在大卫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对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本我进行升华。通过对 这些象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狄更斯当时的人格构成和状态。大卫被抛弃、直面罪恶的社会象征了狄更斯从小满怀抱负的他感觉自己被抛弃了。他开始在街头漫游,周围是粗鲁的工友,吝啬的房东。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摩德斯通姐 姐接管家庭权利,这象征了狄更斯姐姐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对姐姐

5、进入皇家音乐学校并 获得银质奖章的羡慕,对自己却被送进鞋油店的自卑。自此产生了强烈的希望被人认可和 赏识的逆反心理(自己承认“几乎是一种身心失常”) 。在这之后的大卫母亲的死亡,则象征 了家庭离散,导致其对传统家庭理想的破灭。最后,大卫进入的寄宿学校里凶残的校长象 征了他最后的希望教育成才之路的破灭。至此,狄更斯和大卫童年时代所有最美好的 梦想全部破灭,他只有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规划自己的未来才能让自己走出当前的困境。大卫一系列的遭遇勾勒出了狄更斯当时内心超我的理想破灭。大卫父亲的墓、残酷 的摩德斯通及愚蠢的米考伯象征了:这一时期狄更斯本我的伊地普斯情结所必须释放弑父 倾向,及由于其父亲的挥霍导

6、致其家庭破产、生活穷困和梦想破灭的愤怒。但是超我中的 图腾禁忌、社会道德迫使其无法在作品中直接展现对父亲的恨,于是其“自我”安排了大卫 父亲的早亡、对继父的恨及对米考伯的嘲讽使其符合超我的道德要求。与此象征类似,懦 弱的大卫母亲及死去的朵拉隐喻了:狄更斯对其母亲热衷于将他送进鞋油店的恐惧。而与 此同时,大卫在外做工的经历象征了:狄更斯童工时期饥饿和贫穷成了他的主题;常在街 头漫游的他,因为基本的生存需求产生了偷窃欲,但是被超我所抑制。这一时期狄更斯本我的基本生存需求无法顺利实现,对家庭社会的理想破灭,导致 自我的调节失衡;而超我和自我对其强有力的约束,导致本我的愿望被压抑进入潜意识。 不仅如此

7、,由于童工时期狄更斯表演、写作和阅读的艺术生活消失,致使本我的幻想性满 足即艺术升华释放力比多的途径丧失,导致其压抑程度加深,产生严重焦虑。狄更斯写作大卫的过程基本符合了精神分析疗法的过程和方法。事实上狄更斯 在写作大卫科波菲尔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了的精神分析治疗:他通过叙述大 卫的历程,使自己对童年阴影进行挖掘,使自己正视冲突和矛盾。从而将潜意识中被超我 所压抑的过去拉回到意识中,通过漫长的写作过程中的道德评判对其进行解释,使自己洞 悉并领悟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结症。最后通过发表得到世人承认而完成治疗。此时的 狄更斯长期做一个回到童工时代的噩梦,表明潜意识中所压抑的本我愿望正试图突破潜意 识

8、对其的审查,进入到意识中获得满足。狄更斯为了解析这个噩梦而决定写大卫 。他通 过写大卫过程中的自由联想所获得的资料,来分析梦所象征的潜意识的意义。狄更斯对在 小说中所塑造的大卫及其他孤儿,象征了对自己的移情;辟果提、姨妈,则象征了狄更斯 对缺失的母爱的移情。通过移情狄更斯得重新经验心理发展的创伤、以发觉自己潜意识中 深藏的感情意念及欲望,并有机会对自己的创伤所造成的心理伤害进行改进、修复。起初 狄更斯抵制回忆过去,甚至对家人都未提过童工经历。直到后来在和他的传记作者长时间 的通信和写大卫的过程中,他才得以逐步结束这种抵抗。通过对解除自我抵抗,狄更 斯得以对潜意识材料进行更深的挖掘。在写作过程中

9、由于获得了自己大量童年经历的资料。 因此狄更斯得以通过大卫之口对此进行行为意义的确认,以自己成年人的智慧澄清其观念, 从而完成解释疗程。狄更斯在写作大卫的过程中,通过将潜意识中的被超我抑制的力 比多拉回到意识中,使其通过艺术创作得到幻想性满足。从而释放了产生焦虑的心理能、 顺应了快乐原则满足了本我,使三我得到调和,最终解除了心理障碍。查尔斯狄更斯通过写作,自由表达被压抑的情绪,让自己重新在心理上体 验过去的挫折,并把潜抑的力比多宣泄出来,从而认识并克服童年阴影。并在这个过程创 造了这部不朽的浪漫现实主义杰作。因而我们可以得知,艺术家们对艺术创作并非完全依 赖缪斯女神的神力而是其一种内心强烈的自

10、我救赎的本能释放的表现形式。这对我们理解 文学作品和分析人格心理具有莫大意义。参考文献: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1.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释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李媛嫒狄更斯的童年情结J山东外语教学,2005107.4Edmund Wilson, “Dickens: The Two Scrooges”MThe Wound and the Bow.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41.(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11、.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12、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