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7675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小柯论文网 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 的,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 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 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将成为 一门基础性的公共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当抓

2、住 兴趣,细心引导;理论联系实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培养特长。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质量 教学分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这个社会里的知识经济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已成为跨世纪的世 界性潮流,加快推进信息化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主要的信息处理工具信 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正日益介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 式和生活习惯。曾有人预言,21 世纪不懂电脑的人,将是新一代的文盲,教育人士号召 “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 学生将来的认知水平,作为

3、一门必修课,它以其本身独特的活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 重视。如何上好这门课,真正起到开设这门课程的最初目的,是我们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 共同关心的话题。一、抓住兴趣,细心引导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求知的起点,思维培养和能力提 高的内在动力,它能调动、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信息技术不同于语文、 数学,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模式会读、会写、会算,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个 性的自由发展,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对电脑这一新兴事物都很感兴趣。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兴趣就充当

4、了这一角色。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 要学”,教学中,将不会出现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学生接二连三地听,但收获甚微的现象。 在兴趣的指引下,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不攻自破。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抓准“机会”,有的放 矢地细心引导,循序渐进地教学内容。二、理论联系实践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公共课程,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理论 知识和概念,同时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教学时不能理论脱离实际孤立 地进行,而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由实践得出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这一辩证思想。1.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中学学生的感性认知强烈,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尽量化抽

5、象为形象, 变枯燥为生动,将呆板的知识激活,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让 学生在不知不觉、兴趣盎然中接受知识。如在教材第 3 课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这一课 时,就可采用联系实际生活,学生讲,教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课堂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 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电脑,它们在进行着什么样的工作?”的问题,学生们答道:“在超市里 看见过电脑,它们在帮助营业员收钱。 ”如再接着问“那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很快联想 到有运算功能,这时教师再加以概括总结“信息技术有高速的运算特点,可以用它来进行科 学计算,因此卫星运动轨迹和导弹飞行弹道等方面的计算都必须由信息技术来完成的。 ”学 生又答“家里

6、的信息技术可以和我下棋。 ”教师按学生的思路讲这是信息技术的逻辑判断能力, 人们可以用它来进行信息处理。比如医院用它来帮助诊断疾病;人们可以用银行的信用卡 在全国不同的城市存款或取款;在任何一个火车售票处都能够买到全国各种运行区间的火 车票等等。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信息技术应用的联结点,并归纳出信息技术的特点, 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无所不能,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此使学生打开感官的窗户、思维的 闸门,实现教学目的。课堂上教师教得省时省力,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达到了事半功倍 的效果。2.操作知识的学习要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学好它 关键

7、在于“动”。这里的“动”就是要求学生要勤于动手、动脑。信息技术课讲的是 “WINDOWS2000”操作系统,这是一个非常友好的交互式界面。在学习过程中,教者不仅 要面面俱到,而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意识,在操作时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不断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理论和实践教学要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相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快,作为教者不希望看到当学生毕业时所学的知识已经滞后 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密切注意信息技术的发 展趋势,将现代的、先进的信息技术穿插于教学之中。4.理论与实践教学应当实施理实一体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学生不

8、仅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这还取决于教师 的主导作用,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在中学阶段,理论的讲解 应结合实际的操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性的认识,再通过系统的讲解,上升到理 性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再去实际操作时,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比如软、硬 件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目录、路径等这些雾里看花的抽象概 念,学生往往生嚼硬咽。这时教师在上课时,不能急于求成,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使劲 地赶进度,要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讲软件,可以让学生接触多种如画图、写字板、纸 牌一样的应用

9、软件,让学生懂得软件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程序,它能完成特定的任务。 讲硬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拆装机器,让他们知道硬件是信息技术的各个组成设备,是看 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主动性强、劲头足。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培养特长在教学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能对每个学生千遍一律, “十个手指各有长短”,一个班 级里的学生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让后进生消化得了的同时,也要使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 这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再结合各自的特点因人而异去教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 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另外,在学会普通基础知识这一前提下,还要从学 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培养学生的特

10、长。信息技术是一门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科,这对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只有反复地钻研教材、教法,不断地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为教育事业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新兴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11、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

12、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3、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