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5452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 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 “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 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 “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 亡”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 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 以下是正文。摘要:本文分析杜牧忧患意识形成的原因,追溯到两个方面的渊源,一是社会方面 的原因,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继续,以及晚唐社会特点在文人心理上的投映;二是个人 原因,即在杜牧思想行为

2、、作品中形成忧患意识的特殊条件。从而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杜 牧忧患意识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严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键词:杜牧;忧患意识;责任;使命晚唐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杜牧,是一个诗歌史上以“风流才子”而著称的形象。但 历史上的杜牧,为官做人,才气纵横,抱负远大,继承了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 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其作诗,风格独特,意境深远,有独创性,追求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其为文,有 感而发,切中时弊,以有助于政治教化,能裨益日用民生为核心。其诗文中充斥着浓烈的 忧患意识,包含了更多的家国命运的深厚内涵,而更显出它的严肃性。

3、在他深广的忧患情 绪中,我们感到了他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严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社会文化的广泛影响首先是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忧患意识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显著特色之一,它既是一 种仁者心态,又是一种通达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忧患自古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普遍心 态。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自古以来中国式的人文精神,这种忧患意识成为中国 知识分子纯洁的世代传承的思维方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其“入世”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有志的知识分子。他们关注社稷的清明与混浊,关 心百姓的饥饱与冷暖。拥有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在古代文人看来,忧患是他们生命的一 部分,是不需要外力介入

4、的。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易经与尚书中多有对忧患状态和特征的描述。如:周易上经 乾九三爻辞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尚书周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 虎尾,涉于春冰。 ”其所反映的是人们的普遍存在的所谓“小人常戚戚”忧患意识,只是患得患失俗人之忧。而儒者则抛开了个人的恩怨得失,荣辱进退,是忧天下之兴亡,百姓之困 苦,忧文明能否延续,风气是否淳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进亦忧,退亦忧, “忧以 天下,乐以天下”正是这种君子之忧。从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后, “忧患” 意识逐渐成为古代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就是说,人们的

5、“忧患”总是与国家的兴衰治乱联 系在一起的,是人对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所处困境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忧虑。其次是唐代社会的心理投影。一曲曲忧患的悲歌从屈原、贾谊、司马迁唱到唐代。 一个强大的帝国崛起了,一个繁盛的时代诞生了,在唐朝开明鼎盛的时代,贤相魏徵以政 治家特有的忧患感和敏锐的眼力抓住唐太宗忘记“以民为本”、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 写成的谏太宗十思疏 ,成为初唐“居安思危”的典型代表。陈子昂的感遇诗,以博大 的胸襟,注视着时空无限的宇宙,把个人的生存放在巨大的背景上来观察,表现出对永恒 的渴望。盛唐的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 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6、,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感慨抒发出诗人对岁月流逝,怀才不遇的深沉忧 思,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和思考。杜甫的“三吏”、 “三别”,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 实和人民生活,一方面表现出人们为战争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坚强意志,一方面又真实地写 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无穷灾难,充分地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民生活疾苦的冷静 思考和关怀。中唐白居易在诗歌中反映国事民生,为民请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 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晚唐社会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这三大瘤疾的恶化,边疆民族的入侵,加 速了晚唐的衰败,封建大滑坡趋势已颓沉难挽。晚唐的诗人们凭着深厚的生活功力

7、,敏锐 的政治嗅觉感受到了这种动荡不安、岌岌可危的社会局势,晚唐士人虽然大多感到政治局 势的危难,但是他们多数只能在令人忧伤的现实面前徘徊,面对风雨飘摇的王朝,他们无 力挽回颓势。而杜牧却是晚唐士人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他关心朝政,尚存用世之心,不仅 看到了晚唐社会的种种痼疾,而且高昂建功立业,匡世济民之志。尽管他没有进入政治权 力中心,但是依然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思考人世盛衰兴败的哲理,并且把经过思考后 的这种忧患意识化为行动,企望以自己的才力拯救这个危亡的世界,虽然百遭磨难,依然 壮心激烈;同时也为这个朝代已逝的繁华而依依眷念,表现出沉痛的亡国之忧。二、家世与个人的促成因素杜牧独能抱补天之志

8、,原因何在?首先是家学的传统。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国历代封建士大夫在 儒家文化熏染下积累起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政治忧患来自于入世精神,世业儒学的家 学传统,高华的氏族门第,深厚的学养,使杜牧比一般的士子更能感到、看到、体味到晚 唐社会的深重矛盾,比一般人有更深重的忧患意识,更有儒士的兼济情怀。杜氏为魏晋以来数百年关中之高门世族,杜牧的远祖杜预是西晋时的大儒,同时也 是伐吴的军事统帅,泰康元年率兵灭吴。杜预不仅通晓战术,而且博学多才,人称“杜武库” ,曾为左传作注,其学说在魏晋南北朝时盛行,杜牧是杜预的十六世孙 ,杜牧的善于 论兵,无疑有先祖杜预的影响。在家学传统上其祖父杜佑无

9、疑对他的影响最大。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 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佑“性敦厚强力,尤精吏职,虽外示宽和,而持身有术”,并且“性嗜 学,该涉古今,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 ,所著通典 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他显然 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的。家庭的熏陶使杜牧有深厚的学识,杜牧自幼读书学礼 , “及年二十,始读尚书 、 毛诗 、 左传 、 国语 、十三代史书”开始注意“治 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杜牧由“识”而生“忧”, 这是杜

10、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体现,因为在晚唐、在任何时代并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具有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的。对于祖宗的事业,杜牧为之骄傲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经世致用的巨著,二是官至宰 相的位里。杜牧不仅继承了深厚的家世传统,而且还希望这种传统能在他身上发扬光大并 影响后代,并且在这方面也作了努力,杜牧的这种做法充分反映了家学传统对他的影响。杜牧家世对他的影响,也反映在他的创作思想上,那就是其文章要以“经世致用”为 目的,这是他在罪言 、 原十六卫 、 战论 、 守论中发表精辟政治见解的思想基础。 杜牧从政治家的观点出发把文章与世事紧密联系起来,是他对经世致用的家学主张的继承 和光大。其次是尊儒的思想。忧

11、患意识是中国人文精神之大原,儒家忧患意识的内涵:自觉、 慎独、悲悯、责任。杜牧深重的忧患意识与他尊崇儒家思想有很大关系:他信奉“仁义忠信” ,杜牧经常称颂儒家的仁义之道,对孔子十分景仰,他在书处州韩吏部孔子庙碑阴中 写道:天不生夫子于中国,中国当何如?曰不夷狄如也。有天地日月为之主,阴阳鬼神为之佐,夫子巍然统而辩之,复引尧、舜、禹、汤、 文、武周公为之助,则其徒不为劣,其治不为僻。彼夷狄“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 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 “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 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 “经书括根本

12、,史书阅兴 亡”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 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 以下是正文。者,为夷狄之俗,一定而不易,若不生夫子,是知其必不夷狄如也。对孔子的学说,他认为能够统“天地日月”而辨之,也是天地宇宙间的最高学说。他 认为中国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了孔子。因为杜牧的思想基于儒家的仁义,因此才能看到更多的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榨和剥 削,看到更多的社会忧患。使得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从政治家的需要出发,把文章与当时的 事功联系起来,使他的文学创作更切合实用。儒家思想在两汉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以后,虽

13、然属于封建思想体系,但也存在 着若干积极合理的可取的优点。主张”入世”,主张“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就不同于佛家 和道家的主张“出世”,主张消极无为的逃避现实,杜牧正是接受了儒家这一积极的人生态 度的。儒家学说虽然主张“尊王”和“忠君”,但同时也主张“节用爱民”,反对暴君“独夫”,反 对过分剥削。儒家思想虽然有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忧民爱物”的一面,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贵,君为轻”的真理,这些进步性的表现,杜牧都有所继 承。杜牧不仅对唐王朝忠心耿耿,接收了儒家思想中“忠君爱民”这一最基本的主张,而且 反对暴政,主张施行“仁政”。在杜牧充满忧患意识的诗文中,充分体

14、现了儒学的忧患精神 对国家民族关怀的博大情怀;不畏艰难的积极参与精神;居安思危、处兴思亡的辩证 理性精神。而杜牧对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也正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超越个体生命、追求 永生不朽的一种独特形式。参考文献:1 彭定求主编全唐诗 中华书局 19602 杜牧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3 毛水清隋唐五代文学史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4 何新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 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2 5 陈企孟平生五色线 愿补舜衣裳晚唐杰出诗人杜牧 , 文史知识1982.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

15、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

16、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