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的能力结构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4611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的能力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的能力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的能力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的能力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的能力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的能力结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的能力结构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的能力结构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 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的能力结构是篇质量较高 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作文教学 要重视作文的能力结构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 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 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知识范围大小,认识 水平高低,思维品质优劣,写作能力高下。中学生作文能力能否优化,有赖于观察、阅读、 想象、创造、表达以

2、及从属能力等作文结构能力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这些能力结构因 素统筹兼顾,要同时培养和训练,作文能力的后劲才足,作文的能力目标才可达到。关键词作文教学 能力结构 能力培养一、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起跑线鲁迅先生说过:“写作时第一需要观察。 ”观察能力是指学生借助感觉器官感知生活、 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并觉察事物特征的能力。在作文的能力结构中,有了观察能力,就有 了作文的心理准备,就有了写作的前提和条件,反之,就失去了写作能力的基础。文章是 客观世界的反映,要使学生能够通过作文把客观世界的某一点真实面貌本质地反映出来, 就必须给学生洞察世界的眼睛,培养和提高他们

3、的观察能力。没观察或不会观察,眼前的 一切将会是模糊的一片,散乱的一堆,甚至会熟视无睹。从佛罗基奥指导达芬奇画蛋,福 楼拜教导莫泊桑观察街市来往车马有什么细微差别的故事中,我们不难体会观察能力对他 们艺术造诣的深刻影响。试想,白居易如果没有经过对荔枝外壳的颜色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的仔细观察就写不出荔枝图序 ;朱自清如果没有月下观看荷塘美景,就写不出荷塘月 色这脍炙人口的佳作。观察不是孤立的,作为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记忆、想象等 共同构成人们思维认识的整体。如果我们的观察眼光,能透过纷繁芜杂、五彩缤纷的生活 现象,注视它的发展趋势,洞察它的未来,那么,就能敏锐地捕捉到刚刚萌发的幼芽,写 出富有

4、新意、别具一格的文章。生活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泉,我们务必培养和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学会观察,让学 生通过日记等形式,随时记录下生活中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人和事。仔细观察上至天文, 春秋季节的更替,气候阴晴的变化;下至地理,沧海桑田的变迁,涓涓细流的汇聚;再到 飞鸟鱼虾的生活习性,骡马走兽的龙腾雄姿;从宏观世界的天体运行,到微观世界的核子 裂变;从浑朴天琢的大自然,到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汲取时代 的活水,为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 大量储备知识

5、的能力。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每个学生高中阶段“课外自读不少于 300 万字”, 这是对学生阅读的最低要求,是下限。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 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 如有神。 ”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 “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 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 高表现能力。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制高点想象能力是指学生在长期观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受灵感的

6、驱动,运用形象思维, 利用大脑对曾经知道的各种有关事物的形象,根据时空上的联系以及事物间的类似性差异 性联想到另外的事物,并加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高尔基说:“想象在本质上 是一种形象的思维,艺术的思维。 ”缺乏想象力,就如同失去了作文的动力装置,即使勉强 写出文章,也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苍白无力,面目可憎。人们常把想象比 作文学的翅膀。有了想象,就会像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象可以将日常观 察、广泛阅读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改变思维方向,达 到“听唱新翻杨柳枝”的境界。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的实在因素”,

7、它“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总是有限的,想象也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前进,是知 识进化的源泉”。中学生正处在青春萌动时期,喜欢幻想,老师应当因势利导,积极调整学 生的心理指向,设法让他们的想象力在作文中鲜活起来、迸发出来。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作文成功的一块蓝宝石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思维,创造出人们从未知觉过,甚至现实 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的能力。它的基本精神是再造形象,而不是再现形象,它的心理机智 是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求异性。有了创造精神,学生就会不断发现新信息,提出新见 解,写出新形象;没有创造精神,写出文章来常常是构思雷同,千篇一律,缺乏富有特色 的文字和创造思维

8、的闪光。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是火花。它既可以熄灭, 也可能燃烧起来。 ”高尔基反复强调的“劳动”,就是培养创造性能力的劳动。当创造性思维 的藤蔓不断延伸的时候,必将开出璀璨的创造之花,结出丰硕的创造之果。科学技术的蓬 勃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时代,党和国家强调素质教育,把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开创性 人才工作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来抓,是因为四化大业呼唤奋进意识;世纪伟业呼唤创新人 才。创造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精神,激励学生寻觅不曾发现的新 天地,从熟视无睹的日常琐事中抓住一点或几点闪光的东西,开启眼界,涌动文思,笔下 流出清新的活水。五、表达能力是作文能力结构中必

9、备的“硬件”写作如同绘画、雕塑,光靠观察、阅读和听讲是学不会的。表达能力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利用知识储备,采用各种手法,准确、形象而富有创造性付诸语 言和笔端的能力。一个学生有材料不会编排,有事情不会叙述,有道理不会议论,有感受 不会抒发,运用表达手法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差,文章就难以写好,而提高表达能力就必 须在写作实践上下功夫。中学语文大纲规定:学生“作文每学期一般不少于 5 次,三年中其 他各类练笔不少于 3 万字。45 分钟能写 600 字左右的文章。 ”这是一种量化指标,是作文训 练中必须做到的。在作文能力结构中,表达能力居各种能力的核心地位。加强基础训练, 提高表达能力

10、首先要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要学生掌握相当数量的文字,拥有比较丰 富的词汇,熟悉各类体裁文章的特点,明确其写作要求,能够独立构思,正确立意,恰当 选材,合理布局,熟练掌握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是作文的基本 功。其次是多动笔、勤练习。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多动 笔,要提高议论能力,可以常写些一事一议、就事论理的短论杂文等;要提高记叙、描写 和抒情能力,可以多写一些记人记事的速写、随笔等。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知识范围大小,认识水平高 低,思维品质优劣,写作能力高下。中学生作文能力能否优化,有赖于观察、阅读、想象、 创造、表

11、达以及从属能力等作文结构能力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正如“木桶理论”所揭示 的,构成木桶的哪一块木板都不可或缺,也不可太短,否则,必然影响木桶的容载总量。 这些能力结构因素统筹兼顾,同时培养和训练,作文能力的后劲才足,作文的能力目标才 可达到。(作者单位:安徽怀远县第二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12、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13、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4、.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