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4335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 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 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 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 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 以下是正文。摘要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动”,本文从情景教 学法、讨论法、游戏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关键词历史 社会课堂 情景教学法 讨论法 游戏法历史与社会课程标

2、准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 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要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 并在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现代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主动建构 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向学生单纯传递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师生共 同参与,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 主人。一、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运用多种知识和教学手段,设置课堂 教学情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在情景教学法中,尽量为学生创 设各种情景,与学生互动,让学生

3、感悟,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渗透历史与社会知识,从而 达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不但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而且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如在教学多彩的世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时,可创设“中国文化 餐约翰的中国之旅”的教学情景(课件展示):(1)约翰是一个澳大利亚青年,他准 备到中国旅行,请你为他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 (2)约翰来到北京,见到了这样 一幅图案(2008 年奥运会会徽) ,请你告诉他这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文化要素?它的设 计有何妙处?(3)约翰拍下了三张民居照蒙古包、窑洞、傣“高架桥”。猜一猜:约翰 去了哪三个地方?他在当地吃到什么风味小吃?看到什么特色娱乐

4、?约翰的疑问:人们为 什么要建造这样奇特的房子?(4)结束中国之旅时,约翰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当你听到他 的赞叹,你心里怎么想?以上情景的创设,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可以调动学生的 认知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其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 学习,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又如在教学五四运动时,插入“五四运动”前后经过的记录片录像,用 5-6 分钟 时间,能直观再现当时学生罢课、上街游行演讲及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中国人民“内惩国 贼,外争主权”的决心和不甘屈服的斗争精神。然后在此情景下与学生一起探讨五四运动的 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这样,就使学生的大脑真正动了起来,不仅获得了

5、知识,而且 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二、讨论法,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多动脑,而且还要多动嘴。讨论法教学,可以让学生的 嘴巴动起来。讨论法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各自发表意见,共同研 究,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和运用。如在教学万类霜天竟自由时,为了理解竞争的含义,作用,可设置以下 一些栏目与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竞争是怎样的?社会生活中 的竞争有哪些?你们参与过哪些竞争?(2)议

6、一议:参与竞争有什么作用?你的观点和依 据各是什么?(可与你的同桌讨论回答) (3)辩一辩:竞争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四人小组讨论,派一代表发言)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便争先恐后要求发言。尤其是第 三个环节“辩一辩”时,正反两方代表进行课堂大辩论。课堂上唇枪舌剑,双方代表有理有 据,以理服人,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一活动训练了学生的辨证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巩 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释放和张扬,学生的能力得到 了提高。又如在教学多彩的世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独特民族文化的作用”时,教师可 虚拟一个“四城申博”场景法国、埃及、日本、美国各一个城市申办 2015 年

7、世博会。四 个国家邀请四小组同学分别担任本国文化使者,在评委面前大力展现该国风采。一组代表 发言,其他三组当评委。尔后出示影像资料四国文化图片欣赏。让学生准备三分钟来 展示才华。这一活动一开始后,学生情绪非常高涨,大家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讨论十分热烈,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推荐的代表发言铿锵有力,表达清晰,口头表达能 力显现,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样,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课堂效果明显提升。三、游戏法,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游戏法,就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游戏的本质是假设、模仿,在想象的外部环境 中有意识地模仿活动。游戏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一种极为良好的外部环境。故我们在课堂 教学中

8、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动手游戏促使学生思维敏锐,使学生始终处于兴 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实效。如在教学大洲和大洋时,可安排 让学生自己动手搞拼图游戏,让学生“先认图,再拼图”,学生拼好图有了直观印象后,再 让个别学生用鼠标点击七大洲四大洋,把它们放到各自的位置上。课堂上学生十分活跃, 动手游戏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与自信。在游戏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潜 力得到充分挖掘,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平时学到的知识得到充分运用,教学效果明显 提高。又如在教学应对资源危机时,为增加学生对节约资源感性的认识,可设计一个 “你会垃圾分类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用动画形式把垃

9、圾分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 兴高采烈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本课结束时可设计让学生书写“你的节约倡议”,然后出示教师制作的“残缺的地球”,要求学生把写好的倡议逐一贴在“残缺的地球”上,学生通过这一 个游戏活动结束本课。这些活动贴近学生实际,唤起学生节约意识,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 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 到了培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以教师为主 导,学生为主体。只有让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形 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动”起来,学生才会最大程

10、度 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他们就能亲身去感受去体会去领悟,从而获取知识经验,就能促 进学生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做到“轻负优质”,真正落实新课程教学。(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县王坛镇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11、: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

12、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13、,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