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自我价值的判定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4272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自我价值的判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自我价值的判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自我价值的判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自我价值的判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自我价值的判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我价值的判定自我价值的判定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 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自我价值的判定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 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自我价值的判定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 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成员对鲁迅的评判。给鲁迅带来了心理的困惑。郭沫若说鲁迅是 “最后一个封建余孽”,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是“不得志的法西斯帝”。成仿吾判定鲁 迅为资产阶级。太阳社成员钱杏邮也把鲁迅判定为另一个时代的残余人物。这种

2、判定,把 鲁迅排除在无产阶级的队伍之外,但是。鲁迅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对文学价值追求,他还 是把翻译作为观察、思考的一种方式。来证明,来反驳。在俄国,活跃着一个作家群体,他们对旧社会很不满,用笔暴露和抨击旧社会的阴 暗和腐朽。他们同情革命。但还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他们想告别一个旧的世界, 却并不知道要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新世界。他们的作品中有不平。有反抗,但又往往透露着 犹疑,彷徨,孤独,绝望的气息。托洛斯基把这群作家称做“同路人”,相应地,他们的作 品就一 1“同路人文学”。鲁迅翻译的同路人文学有:雅各武莱夫的中篇小说十月 ,短篇小说穷苦的人们 ;札米亚丁的短篇小说洞窟 ;伦支的短篇小说在

3、沙漠上 ;斐定的短篇小说国树园 ; 理定的短篇小说竖琴 ;英培尔的短篇小说拉拉的利益 ;毕力涅克的短篇小说苦蓬 ; 绥甫林娜的短篇小说肥料 。同路人作家强调价值中立,强调创作的“没有立场”,反对有某种先入的观念去捆绑 文学创作。 “没有立场”就是他们的立场。 “没有纲领”就是他们的纲领。 “他们明明白白,宣言 自己就是一切倾向的敌人。 ”女作家淑雪兼坷说“从党人的观点看起来,我是没有宗旨的人物。 这不很好么自己说起自己来,则我既不是共产主义者,也不是社会革命党员,又不是帝制 主义者。我只是一个俄国人,而且对于政治是没有操持的。 ”他们以自由的心态去创作。直 面现实。不回避,不美化,反而比革命作

4、家更能写出生活的真实情状,更能写出感人的作 品。雅各武莱夫的十月写十月革命的巷战,其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具有钢铁意志的革 命家,都是些平凡的人,带着人性的各种弱点。作者要表现的是良心,是博爱,是宗教的 理想。 “虽然所描写的大抵是游移和后悔,没有一个铁似的革命者在内,但恐怕是不远于事 实的缘故罢,至今还有阅读的人们。 ”1933 年 6 月 26 日,在给王志文的信中,更透辟的指 出了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十月的作者是同路人,他当然看不见全局,但这确也是 一面的实情,记叙出来,还可以作为现在和将来的教训,所以这书的生命是很长的。 ”书中 所写,几乎不过是投机的和盲动的脚色,有几个只是赶热闹而已

5、,但其中也有极坚实者在 内,故也成功。这大约无论怎样的革命。都是如此,倘以为必得大半都是坚实正确的人们,那就是难以实现的空想,事实是只能此后渐渐正确起来的,所以这书在他本国,新版还很 多,可见看的人正不少。扎米亚丁的洞窟写十月革命初平民的生存状态。小说的调子是阴郁的,绝望的, 夹带着怀疑和冷嘲。斐定的果树园写在革命的风潮中,古老的,传统的美渐渐沦灭, 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粗野的事物,作者唱了一曲幽怨的挽歌。理定的竖琴 ,写一个犹 太人在故乡受不了权贵的迫害,到莫斯科寻求正义,一路忍饥挨饿,遭人白眼,大失所望。 等到他打道回府,故家已被革命政权充公,他自己也下了狱。作者以简洁的,蕴藉的笔墨 画出

6、了革命路途中俄国人的辛苦,也画出了革命的一角。绥甫林娜的肥料写十月革命 时一个乡村贫农和地主的争斗。地主的阴险,乡下革命的粗鲁,武断,老农的果决,在作 品中有细致的描绘。同路人作家让心灵扎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处,在那里感受时代脉搏的跳 荡,感受心灵的疼痛和战栗。不论是歌颂铁和火,控诉血和泪,还是赏玩密林和秋月,他 们都直面生活,直面自己的心灵。在文学技巧上,他们吸收了传统俄国文学异常丰富的滋 养。加上个人优秀的秉赋,他们都能自由地驱遣文字。伦支的在沙摸上 ,把圣经里的话 言和现代话语巧妙地加以调和,用了富有弹性的。活泼的,暗示性的语言,表现出不平凡 的才气。斐定文风纤细,优美, “充满着像看水彩画

7、一般的美丽晴朗的色彩和抒情味”。毕力 涅克用考古学,传说,村落生活,农民土语,以及带色情味的故事写革命景象,写出在纷 乱和流血的环境里人们本能的复归,和对新的生命的寻求。同路人作家一方面注重生活的 真实描写,另一方面又讲究文学技巧,其作品彰显出文学的真正魅力。鲁迅对无产者文学和同路人文学也有同样的评价:“革命之后的无产者文学,诚然以 诗歌为主,内容和技术,杰出的都很少。有才能的革命者,还在血战的涡中,文坛几乎全 被较为闲散的同路人所独占。 ”他们都指出了同路人文学的创作的正面意义,肯定了同 路人文学的价值。这也正符合了恩格斯的文学观:“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 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

8、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对他所描写的社会 冲突提出历史的、未来的解决方法,而后硬塞给读者。此外,在当前条件下,小说主要是 面向资产阶级圈子里的读者,即不直接属于我们的那个圈子里的读者。因此。如果一部具 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 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世长存的怀疑。那 末。即使作者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解决办法,甚至作者有时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我认为这部小说也完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同路人文学内容真实,技巧卓荦。闪烁着独特 的文学光芒。鲁迅翻译这些作品,一方面是基于它们的文学价值,

9、另一方面还有对自己存在价值 的肯定。鲁迅感到自己与同路人作家有太多的相似。都是在旧时代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 都对旧制度不满,同情革命,虽然。他不属于当时所划分的“无产阶级”。受到一些人的批 判和攻击。但他关心民生和国家的未来。 “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亲才穷下来。所以我其 实是破落户子弟 ,不过感谢父亲的穷下来,使我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因为我自己是这 样的出身,明白底细,所以别的破落户子弟的装腔作势,和暴发户子弟之自鸣风雅,给我 一解剖。他们便弄得一败涂地。我好像一个战士了。叫我自己说,我大约也还是一个 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也时常想到别人和将来,因此也比较地不十分自私自利而已。 ”鲁迅和同

10、路人的文学创作风格也相似,以暴露社会的阴暗为主。调子苦闷。犹疑。 阴郁。甚至绝望。 “在现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反叛的小资产阶级的反抗的, 或暴露的作品。因为他生长在这正在灭亡着的阶级中,所以他有甚深的了解。甚大的憎恶, 而这刺下的刀也最为致命与有力”鲁迅虽然对中国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表示出绝望,但是他从未为中国的未来放弃过 斗争,因为他说:“中国的将来。如同阿拉伯的沙漠。所以我要斗争。 ”他以强烈的战斗气息,投身到社会的变革之中。使生命转化为存在。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

11、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12、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

13、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