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春风展叶桥头柳 腊月开花水畔梅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4209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春风展叶桥头柳 腊月开花水畔梅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春风展叶桥头柳 腊月开花水畔梅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春风展叶桥头柳 腊月开花水畔梅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春风展叶桥头柳 腊月开花水畔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春风展叶桥头柳 腊月开花水畔梅(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风展叶桥头柳 腊月开花水畔梅春风展叶桥头柳 腊月开花水畔梅是小柯论文网通过 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春风展叶桥头柳 腊月开花水畔梅是篇质量 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春风 展叶桥头柳 腊月开花水畔梅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 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 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李治是由金入元的文人,他的文学批评体现了明显的复古倾向。他认为。不 诗为文,当有骨格。这种骨格。出自作家不同的才性。不可务为奇怪,并主张写自己的真 情实感,反

2、对流弊之作。关键词:李治:文学批评;骨格;才性金元的文学批评中存在着一种非传统的意识。与宋、明文人那样受科学和理学束缚 不同,金元文学批评中。体现了明显的复古倾向。金末复古之风盛行,元初北方文学批评 从总体上继承了这一传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及文学发展本身的种种原因,元初北 方文学批评有新的特点,由于此时文人居高官要职者极少,他们有的终身不仕,啸傲林泉, 因此他们评诗论文便带有独到的会心之处。他们也注重文学的个性,重视作者情志意趣的 抒发,因而所论体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即重视诗文的内容、情实,加强了对诗文追求辞藻、 技巧、法度等的批判。李治在这方面就提出了“因事为文”, “以事为主”的观点。

3、一、为诗为文 当有骨格李治的敬斋古今黈以考订旧闻为主,其中也谈到了他的文学批评,在卷八中称: “古人因事为文,不拘声病,而专以意为主,虽其音不协,不恤也。后人则专以浮声切响论 文,文之骨格。安得不弱?”“王德用神道碑 ,欧阳公所撰,康、帮、烦、人、卫、议皆 同押;又晏元献碑 ,氏、裔、洛、学、诏、后皆同押。欧公去今才百余年。其文律宽简。 犹有古人风气。今世作文,稍涉此等,便有讥议。乃知律度益严,而其骨格益以弱也。 ”李治认为,古人之文骨格高,今人则弱。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古人写诗为文,因事而 发。不拘泥声病,而只是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注重诗文的内容,不过多 拘泥于形式,因而能突出骨格

4、。而今人却过分重视声律,过分追求形式,专以浮声切响为 之,这样,文章的骨格就显得越弱了。当时人们都好谈骨格。把师奉晚唐务为工丽者为格 弱。如方回在唐长孺艺圃小集序云:“诗以格高为第一。 ”他所说的“格高”大致是“诗体 浑大”, “剥落浮华”, “瘦硬枯劲”, “恢张悲壮”。 “自然质朴、豪放深蕴”等方面的特点,由此看 出他的“格”指的是艺术风格。因而他主张锻炼求工。李治所强调的骨格与此不同,李治强调诗文的立意。以因事为文。不拘声律为格高。他反对锻炼求工,主张“文律宽简”。用来 保存古人的风气。二、本于才性,不务奇怪李治强调写诗为文要骨格高,这种骨格是出自不同作家的才性,而不是故意标新立 异。在

5、敬斋古今黈卷八中,有一段对黄庭坚的评价:“人言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之 与东坡。常欲抗衡而常不及。故其诗文字画别为一家,意若曰:我为汝所为。要在人后; 我不为汝所为,则必得以名世,成不朽。此其为论也隘矣。凡人才之所得千万,而蔑有同 之者。是造物主之大恒也。凫自为短。鹤自为长。凫岂为鹤而始短吾足,鹤岂为凫而始长 吾胫也哉。 ”从这段话中看出,李治批评了时人对黄庭坚的错误认识,时人认为黄庭坚之所以能 不朽在于他故意标新立异,为苏轼之所不为。李治指出,苏轼与黄庭坚都是人才,只是人 才不同,秉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诗风有很大的差异。不管怎样,李治提倡作诗当本于自己的才性,出于自己的自然天性。而不能故意

6、去 标新立异,不可务为奇怪。稍后于李治的刘秉忠。在评论苏黄时主张与李治的主张相合。 刘秉忠是释子,他的禅颂十首之九云:“:春风展叶桥头柳,腊月开花水畔梅,万事随 缘真省力,何须心头冷如灰。 ”这首诗表明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也概括了对作诗的态度, 如春风之展叶,一切本之自然。因此他主张作诗当以自然为宗。但自然并不等于平易。譬 如平静的河水,因风起浪,也会有惊涛拍岸的时候, “水平忽有惊人浪,盖是因风击起来。 造语若能知德意。不须特地骋奇才。 ”但是,如果无风起浪,特地骋才,便不合自然之旨了。 因此他评论苏黄“自古文章贵辞达,苏黄意不在新奇”。这正与李治的看法相合。三、反对流弊之作李治主张为文要

7、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那些为功名而作的应制之作进行了批评。在 敬斋古今姓中说:“翰林视草,唯天子命之,史馆秉笔,以宰相监之。特书佐之流,有 司之事耳。非作者所自专。而非非是是也。今者,犹以翰林、史馆为高选,是工谀誉,而 善缘饰者为高选也,吾恐识者羞之。 ”李治还认为:“吾闻文章有不当为者五,苟作一也,徇 物二也。欺心三也,蛊俗四也,不可以示子孙五也。今之作者。异乎吾所闻矣。不以为所 不当者之为患。惟无是五者之为患。 ”由此记载可知,李治对当时为文者的种种错误做法表 示了否定。认为文章不应受一些法规陋俗的约束,应该出于自然,不拘一格,以为世用。 李治还认为文章可以给自己带来无穷的乐趣。 泛说中载:

8、“李子年二十以来。知作为文 章之可乐,以为外是无乐也。三十以来。知搴取华声之可乐,以为外是无乐也。四十以来。 知究竟名理之可乐。以为外是无乐也。今五十矣,覆取二十以前所读论 、 孟 、 六经 等书读之,乃知曩诸所乐,曾夏虫之不若焉,尚未卜自今以往,又有乐于此也以否。 ”从这段记载来看,李治经历了几十年后,仍然认为只有文章才能使自己欢乐,其他 功名利禄只是过眼烟云,可见文章的功用对于李治来说是很大的。所以他反对流于形式的 一些流俗之作。而提倡那些出自内心、认真写作、可以改变世俗观念、可以传示子孙后代 的作品。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

9、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10、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

11、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