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为高校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1650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为高校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为高校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为高校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为高校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为高校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为高校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高校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高校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小柯论文网通过 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为高校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篇质量 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为高 校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 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 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高校贫困生是高等学校的特殊群体。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他们不仅有勤俭 节约、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优良品质,往往也有着自我封闭、自卑的消极心 理。理清高校

2、贫困生贫困及其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从而为高校贫困生营造一 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成长环境 心理成因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费的不断上涨,学生贫困群体也在日益 扩大,已成为各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关心了解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分析并 掌握其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从根本上为他们营造一种健康成长、顺利发展的优良环 境,不仅是每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而且是保持高校稳定,建设和谐社 会的需要。一、当前高校贫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达不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 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

3、济保障的大学生。目前,高校贫困 生数量呈迅速增长趋势,究其原因,大致为以下几点。1.高校收费的迅速增长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专业的调整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学费标准也出现了变化, 有些地区高校和某些高校招生专业的学费已普遍达到 6000 元以上,甚至有的在 10000 元以 上。加上每年 1000 元左右的住宿费,每月的基本生活费用,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在 万元以上,四年大学需花费五万元左右。相对于农村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缓慢性, 增长迅猛的高校收费,自然就使一部分高校学子成为了贫困生。2.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别。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

4、家庭收入低,经济基础差。而高校收费是统一的,没有政策上的区别对待。这些边远、经 济落后地区来的大学生自然也就成为贫困生。3.学生家庭的种种原因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都有自己的特殊家庭。父母下岗,家中有病人,家庭主要成 员突然发生重大事故致残甚至去世,等等,都造成了学生家庭经济来源的减少甚至中断, 不可避免成为了不幸的贫困学生。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及成因1.一般心理特点及成因独立性强。贫困生不论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他们都靠自己,不对他人抱有希望,而且 适应性强,他们的学习目标较明确,对客观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也不多。自尊心强。贫困生好胜、好强,不甘落后,被尊重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 因此,对社

5、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意志坚强。贫困生一般较之其他同学更能吃苦耐劳,特别是在物质生活困难面前表 现得相当坚强。学习上,他们相当努力刻苦,对自己的评价比较客观,在专业选择、就业、 恋爱等问题上,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做出比较理智的决定和选择。2.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不良心理及成因自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贫困生常常感到自 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过度压抑、焦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我 压抑、高度焦虑的心理状态。这样,就可能发展成心胸狭窄、内心充满怨恨、嫉妒心极强的偏执型人格,进而出 现虚伪、说谎、牢骚、冲动甚至一些违法犯罪的现象。三、多措并举,为高校

6、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1.完善扶困措施,加大物质帮助力度首先,高校作为行为的主体,要充分利用相关国家政策对贫困生进行最直接有效的 帮助。如奖学金、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困难补助等,高校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完善。其次,积极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建立各种“爱心基金”,设立多种专项奖学 基金、助学基金。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 资助贫困生,开展对贫困生的“一帮一”活动。第三,加强勤工助学。作为校方,要积极探 索、挖掘适合贫困生从事的实践岗位,根据贫困生的困难程度、个人能力、特点等,使尽 可能多的经济困难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助,从而

7、达到既解决实际 经济困难,又获得良好心理体验的目的。2.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要注意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各种社团的 作用,积极倡导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大 家庭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育他们积极、主动 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因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班 级、宿舍的具体管理中,要特别注意消除贫富学生之间的心理隔阂,要教育他们相互包容、 真诚接纳、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共同成长。3.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客观的认识贫困、对待贫困首先,高校要对全体学

8、生讲清当前贫困学生产生的各种根源,让非贫困生正确理解 贫困的原因从而不鄙视他人,让贫困生正确理解自己经济困难的原因从而不自暴自弃。其 次,要加强贫困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以正确的方法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他们认识到现在的贫困不是 自己的过错,没有必要因此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而折磨自己,更没有理由去不停的埋怨 父母和家庭。再者,要对他们进行自立自强的教育,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4.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贫困生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针对贫困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高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心理卫生 的角度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

9、,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 由他们的家庭困境和特殊经历造成的。他们一般学习都很刻苦,但往往学习方法不灵活, 显得呆板。学校在关注他们精神世界的同时,应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高校要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点面结合,组织心理咨询专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 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给予具体指导,促使贫困生能够客观地面对现实,积极地适应环 境,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5.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和学校要注意选拔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 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自立自强的好榜样;设立优秀贫困生奖励项目,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 人;学校和社

10、会各种媒体要从高度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角度出发,对优秀贫困大学生先 进事迹进行跟踪报道、广泛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使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注贫 困生问题。同时,也使贫困生能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与鼓舞,以健康、上进的心态去面 对人生的挑战。参考文献:1刘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06.2高宏.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3.3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教育探索,2005,11.4李献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5,11.5赵庆海.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

11、生的心理特征及帮困对策.中国农业教育, 2006,4.(作者单位:山东滨州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

12、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13、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

14、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