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09424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摘要:兴修灌溉工程的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文章认为我国人民 因地制宜创造的传统灌溉工程类型,如引水渠道、陂塘堰坝、陂渠串联、圩垸、井灌、御 咸蓄淡等在现今皆得到了继承。传统的灌渠工程技术、塘堰和开发地下水工程技术、圩田 和海塘工程等许多卓越技术在现今也得到传承和发扬。在阐述以上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了 传统工程及技术继承的特征、要点,及改造利用的途径与意义。 关键词:灌溉技术传统继承 中国兴修灌溉工程的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创造了多种灌溉工程类型,之后不 断,积累了许多工程技术经验。宋元明

2、清时期传统工程技术已达成熟的程度。进入 20 世纪, 引入西方的水工技术,到现今水工技术日新月异,了许多高新,在这种状况下,传统灌溉 工程技术还有其一席之地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皆有继承性和否定 性两个方面,对传统技术我们要加以扬弃,吸收传统技术合理的,还有生命力的东西,用 新的技术加以改造出新,这样的技术可能更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事实也是如此。在此就传 统灌溉工程及技术在现今的传承和发展状况作较系统的论述。 一、传统灌溉工程类型在现今的传承 中国国土广袤,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变化万千。既有逶迤起伏的丘陵山地,又有一 望无际的平原;既有壮阔的高原,又有缓坦的盆地;既有西部内陆干旱

3、半干旱区,又有东 部季风湿润区。为适应各地水文、地理等条件的复杂性,古代人民创制了多种多样的灌溉 工程类型,如引水渠道、陂塘堰坝、陂渠串联、圩垸、井泉、坎儿井、御咸蓄淡等工程类 型,这些工程类型在现今皆得到了继承。可以说,我国当今的灌溉工程类型基本是古代创 造而传承下来的。 引水渠道主要修建于北方平原地区。北方平原面积广大,因干旱少雨,河流密度不 大,古代往往修建长距离的引用河水的灌渠工程。渠首处如河中水位过低不能满足自流入 渠流量要求,则建拦河坝抬高水位引水;如河中水位和流量能满足灌区要求,则采用无坝 引水型式。有坝引水最早的有战国初在今山西太原晋水上筑坝建的智伯渠,及在今河北临 漳建的漳水

4、十二渠。无坝引水有公元前 256251 年间在今四川灌县建的都江堰等。 又因北方含沙量大的河流多,我国很早就引多沙河流进行淤灌和放淤,做到同时利用水、 沙资源,既灌溉作物,又改良盐碱地。漳水十二渠和公元前 246 年兴建的关中郑国渠皆引 浑水灌溉,把大片盐碱地改良成了沃田。建国以后,有坝引水和无坝引水灌渠发展很快, 如陕西省,截至 2000 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 144.93 万公顷(主要为渠灌) ,新疆省干、 支、斗、农四级渠道长 30 多万公里1。在利用多泥沙河流的水沙资源方面,建国 以后成就很大,还打破了自明清以后不敢引用黄河下游水的禁区,进行引 黄淤灌和放淤。 ,黄河下游已建成各类

5、引黄灌区 100 多处,灌溉面积达到 3000 万亩,每年 引用黄河水量 100 多亿立方米,利用黄河水沙放淤改土 300 多万亩,发展水稻田 120 多万 亩,使盐碱沙荒地变成了良田2。 陂塘堰坝主要建于南方山丘区。南方丘陵山区,雨量充沛,但水流容易流失,干旱 是农业生产要解决的主要。为此,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多种类型的陂塘堰坝蓄 水工程,起到滞洪蓄水的目的。有在溪流上筑坝拦蓄水流的灌溉工程,称之为堰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坝、陂、堨等;有在平地凿池, 或在谷口及高地水所汇归处筑堤,就地潴蓄雨水的,称之为塘或荡 。又平原地带筑坝拦蓄水的工程现称为平原水库,利用天然山丘间的沟谷洼地蓄水

6、 的工程现称为山谷水库。大型陂塘工程以公元前 600 年左右楚国在淮南修建的芍陂为最早, 两汉时汉中、南阳、汝南地区陂塘工程很是发达,著名的山谷水库有马仁陂,平原水库有 六门陂、鸿隙陂等。东汉时进一步向南方发展,浙江绍兴的鉴湖、余杭的南湖工程规模都 很大。之后三国孙吴在江苏句容兴修赤山湖,西晋建丹阳练湖和新丰塘等。当时能因地制 宜规划布置陂塘,巧妙地利用地形兴建平原水库或山谷水库,布设堤坝、水门和溢流设施, 形成完整的蓄水工程体系。还创造了陂渠串联工程类型,以对水资源更充分地加以调节利 用,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建国后南方山丘地区大量兴建陂塘堰坝工程。如 1952 年仅四川内江地区就累

7、计新修和整修堰塘 5 万多口。因平塘占地多,工程量大,总蓄 水量不多,为此当地积极想法改进技术。1953 年 9 月西南水利局组织基点工作组前往长寿 县,经查勘,在葛兰场不远名叫锁口丘的地方,修建了当地第一口 山湾塘。该地形肚子大,出口小,上面有较大集雨面积,下面耕地可自流灌溉。于 是利用三面高一面低的地形,在低的一面修筑土坝,长 40 米,高 3 米,形成堰塘。此土方 与蓄水的比例为 1:10,比平塘 1:1 提高 10 倍效益。此后四川省水利厅将长寿县修筑山 湾塘的经验向全省介绍。到 1954 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级示范塘1293 口。 1955 年,示范塘迅速发展到 17796 口。到 1985 年,全省已有山湾塘 61.11 万口,可蓄水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 715.48 万亩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