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C元件阻抗特性的研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09235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1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R、L、C元件阻抗特性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R、L、C元件阻抗特性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R、L、C元件阻抗特性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L、C元件阻抗特性的研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l 7卷 技术物理教学 我们通常研究物体的运动比这一时间短得多, 粘滞阻力产生的影响很小,只有在时间足够 长, 下落空间足够大时,影响才会明显如果 密度较小的球在粘滞系数较大的流体中下落会 大大缩小这一时间范围,这时就必须要考虑液 体粘滞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R、L 、C元件 阻抗 特性 的研 究 洪 国瑞 (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 2 4 0 0 6 ) 分析与计算正弦交流电路 ,主要是以单一 参数的电路为基础确定不同参数和不同结构的 各种电路 中电压与电流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相位 关系交流电路具有用直流 电路的概念无法分 析无法理解 的物理 现象必须建 立交流 的概 念,特别是相位的概念

2、 ,这主要是深刻理解电 感元件和电容元件在正弦交流电路 中的作用 感抗 和容抗 。 从物理性质上讲,它们和电 阻 一样 ,也具有阻碍电流的作用 ,在 或 C 为常数 的情况下 , 与频率 ,成正 比, 与 频率,成反 比。对直流 ( ,= 0) ,X = 0,电感 元件可视作短路 ;X =。 。 ,电容元件 可视作 开路 ,具有 “ 隔直 ”作用对交 流, ,愈 高, 愈大,而 愈小 1 R 、L 、C元件阻抗特性的测定原理 在 正弦交变信号作用 下 ,R、 、C电路 元件的阻抗 频 率 一 厂 , 厂 , 。 曲 线 如图 l所示阻抗频率特性 的测量 电路如 图 2所示图中的 r 是提供测量

3、回路 电流用的 标准小 电阻 ,r的 阻值 远 小 于 R、 , , 可以认为A B之间的电压就是被测元件两端 的电压 ,流过 被测元件 的电流则可 由 r 两端 的电压除以 r 所得若用双踪示波器同时观 察 r 与被 测元 件两端 的电压 ,亦就展 现 出被 测元件 两端 的 电压 和流 过该 元 件 电 流 的波 2 8 形 ,从而 可 在荧 光 屏 上 测 出 电压 与 电流 的 幅值及它们之间的相位差 i Z 五 2 R 、L 、C元件阻抗特性的测定实验 实验设备 ,本实验采用浙江天煌电工实验 装置 D G J 一2型 测量 R 、 、c元件的阻抗频率特性通 过电缆线将 函数信号发生器

4、输出的正弦信号接 至如图 2的电路 ,作为激励源 , ,并用交流毫 伏表测量,使激励 电压 的有效值为 U=3 V, 并保持不变使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从 5 0 0 H z 逐渐增至2 5 0 0 H z( 用频率计测量) , 并使开关 Is 分别接通 、 、c三个元件,用交流毫伏表 测量 ,并计算各频率点时的 、 和 , c ( r )以及 R=U 、X L =t : 1 及 X c=U I c 之值 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在不同频率下各元 件阻抗角 的变化 情 况 ,按 图 3记 录 r l, 和 m, 算出相位差 ,= 1 0 k H z , = m 3 6 0 。 n = R、L 、C元 件 阻

5、 抗 特 性 的研 究 第 2期 13 6 0 。 5=7 2 : 超 前 I L 7 2 * , 厂=1 0 0 0 H z , 。=m3 6 0 。 n=1 x3 6 0 。 5=7 2 。 ,l c 超前 U c 7 2 o 测相 位 差 时 ,示 波 器 的 “ v d i v ” 和 “ d i v ” 的微调旋钮应旋置 “ 校准位置” 频率f( k H z ) O 5 1 1 5 2 2 5 3 O ( V ) 0 1 4 0 1 4 0 1 4 0 1 4 0 1 4 0 1 4 R (n O ) = r 0 o o 2 7 4 5 0 ) 2 7 4 5 0 0 0 2 7 4

6、 5 0 0 o 2 7 4 5 0 o ( ) 2 7 4 5 O o 0 2 7 4 5 ( k 0) R =U I R 1 O 9 3 1 O 9 3 1 0 9 3 1 O 9 3 1 O 9 3 1 1 7 6 ( V) 0 9 3 0 9 o O 8 2 0 7 4 0 6 6 O 6 O 孔 IL( r n A) = r 0 0 1 8 2 4 0 0 1 7 6 5 0 O 1 6 0 8 O O 1 4 5 1 O O 1 2 9 O O 1 1 7 6 ( k i t ) X L( V) =U I t O 1 6 4 5 0 1 6 9 9 7 0 1 8 6 6 0 2

7、O 6 8 0 2 3 2 6 0 2 5 5 ( V) 0 4 7 0 8 4 1 O 5 1 1 7 1 2 3 I 2 7 c l c( m A) = r O 0 0 9 2 0 O 1 6 5 O O 2 0 6 O O 2 2 9 O O 2 4 1 O 0 2 4 9 ( ) Xc=U I c 0 3 2 6 O 1 8 2 0 1 4 6 O 1 31 O 1 2 4 5 O 1 2 0 5 电介 质在静 电中 荷电的分析 余 志锋 ( 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3 1 5 2 1 1 ) 在初 中我们就做过用带 电玻璃棒吸引纸屑 这个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纸屑上的电又是从何 而来呢?

8、它所带 的电又有多大呢? 1 产生力的原因 纸屑被带电玻璃棒吸引 ,只可能有两种情 况:纸屑极化形成电偶极子 ;纸屑带有电荷 ; 纸屑被极化小物体的电极化强度为: o =s 。 ( , 一1 )E 一电极化 强度,C m ;8 。 一介电常量 8 8 5 1 0 F m; , 一电介质 的相对介电常数; 电介质 所在的电场强度,V m 则电介质形成的电偶极子偶极矩为:P= o t V= 。( 一I )E 其中:V 一电介质的体积,m 图为带电玻璃棒的截面图,它的电荷线 密度为A, 形成辐射电场,电场中有一电介质 ( 纸屑)形成的电偶极子 由 高 斯 定 理 : El=A 2-r r e。 r;

9、 =A 2 霄 占 。( r+ ) 极子 受 力 为 :F = Aq 2a r 8。 r; = Aq 2 ,r r 8 。( r+ ) 物 体 所受合力为: F =F1+ 由A 2 x r 8 。 r : 图 E 1 , : p,且 g ,在 r =0 0 1 5 m 处 的 电场 强 度 E 3 2 X 1 0 。 V m ( 空气的击穿场强为 2 1 0 V m)空气已被电 离 因此 ,以上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纸屑带电暂不考虑纸屑带电荷来源,认 为纸屑带有电荷 q 纸屑被吸引,则有 m g,取临界状态 : =m g,则 g= r a g E 设一片纸屑面积为 0 5 X 0 5 e m ,m= 2 3 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