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浙江省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02025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浙江省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浙江省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浙江省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浙江省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浙江省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浙江省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浙江省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题 目: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浙江省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品概述高新技术这一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形成了,到现在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高新技术还没有统一标准和定义。国家科委 1991 年颁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规定,高新技术包括通常工人的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等 10 项高新技术及其他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1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各国说法不一,下面主要介绍美国和我国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美国科学基金会

2、对高技术产品的定义:高技术产品是指每1000 名职工中有 25 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并把 3.5%以上的净销售额用于研究开发而生产的新产品。美国商务部依据某类产品销售额中 R&D 支出的比重和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为标准确定的高技术产品为:导弹以及航空器;无线电及电视接收设备;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飞机及零部件;办公设备及计算,会计仪器;军械用品;医药制品;工业用无机化工制品;专用设备及科学仪器;发动机及涡轮机;塑料材料及其合成制品,合成纤维及其他人造纤维(不包括玻璃制品) 。我国“高技术企业统计方法研究”课题组认为符合下述条件中的任一项及最后两项者,即为高技术产品。(1)在

3、国际或国内首次应用新科学原理生产的产品;(2)在国内或省内首先应用我国独创的新工艺或国际上最新工艺,并使产品质量或功能或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3)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生物品种,并使质量、劳动生产率、成本或功能有显著改进的产品;(4)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公布的高技术产品目录;(5)符合国际标准或技术先进国家标准,若无国际标准,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符合国家、专业、地方或企业标准;(6)达到本年代技术先进水平。在我国江苏省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调查工作文件中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是:高新技术产品是指一定时间内运用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的科学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二、

4、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邬民乐2(2009)利用指数方法,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素。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自产业内部的纯生产率效应,而就业结果变动的贡献既不稳定,也不显著。韦进,王杏云,陈建平3(2009)结合中国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特殊性,通过深入企业调查、整体抽样,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结果发现,在合作气氛较好的工作组织内,个人教育背景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个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将会小于合作气氛较差的工作组织内的同类差异;无论高职还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劳动者特征诸因素与工作特征诸因素结合匹配的差别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贾杰4(2009)使用指数

5、法将上海十几年工业总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纯生产率效应、鲍姆效应和丹尼森效应,发现工业总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各行业内自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不明显。张平5(2010)对索洛模型进行拓展,并运用截面、pool、panel 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生育率和人力资本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重要影响。孙文远,姜德波6(2010)分析产品内分工促进生产率增长的可能途径,利用双三角地区的数据,实证研究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双三角地区,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的加强对于生产率的提高有积极意义。A.M.Zakharov7(1978)运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得出多种因素影

6、响劳动生产率数量上的增长。Manfred M.FischerMonika Bartkowska, Aleksandra RiedlSascha Sardadvar, Andrea Kunnert8(2009)用回归结构模型,以 198 个欧洲地区的数据为变量,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因素对劳动生产率有着积极影响。三、有关出口和劳动生产率的理论和模型在出口企业与企业生产率关系的理论研究中, “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模型有:Melitz9(2003)和 Bemard10等(2003)的 Melitz 模型和 BEJK 模型。在此基础上,Helpman,Melitz 和 Y

7、eaple(2004) ,Bernard,Redding 和Schott(2004) ,Falvey,Greenaway 和 Yu(2004)以及 Melitz 和Ottaliano(2005)从不同角度,对上述两个模型进行了扩展。(一)Melitz 模型Melitz 发展了出口与企业和产业生产率的一般均衡模型。Melitz 模型主是一个单一的生产要素和一个单一的消费品生产产业。模型利用 DS 垄断竞争模型以及“冰山”贸易成本。Melitz 模型假设边际成本不变,收益递增主要来源于生产前的固定成本。如果企业选择出口,将面临固定的市场进入成本。可以把这些成本定义为 FD 和 FX,分别表示国内和

8、出口市场成本,并假设FXFD。Melitz 模型的其中一个结论是,并不是产业内所有的企业都出口。出口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Melitz 模型的另一个结论是,贸易自由化会导致同一产业内的生产在企业之间再分配。生产率低的企业推出市场,进而导致整个企业提高产业生产率。(二)BEJK 模型Bemard 与 Eaton,Jensen 和 Kortum(2003)建立了一个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简称 BEJK 模型。跟 Mlitz(2003)模型不同的是,BEJK 模型采用的是Bertrand 竞争却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建立一个静态的比较优势模型,包括企业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和国家要素禀赋差异以及产业要素密集

9、度差异,主要关注企业生产率和出口间的关系。BEJK 模型认为,贸易成本的降低,相对本国的劣势产业,一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产业内部重组将会加剧,产业生产率将提高。(三)扩展模型Melitz 和 Ottaviano(2005)研究市场规模、生产率和贸易的关系,总的生产率水平取决于市场规模和贸易带来的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两方面作用,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越高,生产率水平越高,利润越低。Yeaple11(2005)试图解释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系统性差异,将进出口成本与企业收入、技术选择、是否出口以及工人类型等决策联系起来,有效地分析了不断增加的技术溢价的原因,也对国际贸易对技术溢价和能观测到的产业层面上的生产

10、率的影响有重要意义。12四、国际贸易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一)出口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出口与企业生产率间关系的分析研究是国际贸易相关研究的最新论题。绝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集中在“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这两个论题。赵伟、李淑贞13(2007)在对 1995-2006 年关于出口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洪联英、罗能生14(2007)以 Melitz(2003)的生产率异质性方法为基础,整合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且运用该框架对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的路径和策略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企业生产率总体水平较低,存在垄断利润

11、与真实生产率相离的情况;外向型出口企业在“国内参与国际化”路径上存在技术技能劣势效应。张杰、李勇、刘志彪15(2008)运用来自江苏省本土制造业企业的数据,通过构建测度企业生产率的综合指标体系,利用联立方程方法,在解决企业出口和生产率之间内生性基础上,实证分析企业出口与生产率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就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而言,出口不是促进中国本土企业 TFP 增长的原因,TFP却是促进中国企业出口的因素。洪联英、罗能生16(2008)突破新贸易理论中的“企业同质性”假设,将企业异质性纳入一般均衡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中,强调个体企业与国家贸易、投资活动的关联性。关兵17(2009)在核算 1998-2007

12、 年中国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基础上,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完全修正最小二乘估计法,分析了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出口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没有产生积极影响,出口依存度、人力资本促进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可研发水平和对外直接投资阻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李春顶18(2009)选取中国 969 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分 9 大行业验证出口与企业生产率间关系,结果显示,中国企业数据是符合“新-新”贸易理论结论的。李春顶、赵美英19(2010)选取 2007 年中国 30 多万家制造业企业样本,从总体上和分行业检验中国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但没有积极的作用,反而存在负面

13、效应。研究认为,原因可能是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较多、出口企业的“惰性”和国内市场进入成本高引起。傅东平20(2010)从需求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就总需求和国际贸易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对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十分显著,而出口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二)其他相关实证研究朱春兰、严建苗21(2006)利用 1980-2003 年中国贸易统计数据,基于不同种类商品进口增长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分析视角,测度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口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初级产品的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非食用原料

14、和矿物燃料、润滑油等原料的进口有显著影响;工业制成品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影响,但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制品的进口则没有。李平、鲁婧颉22(2006)使用 LP 方法对国际技术溢出的国外研发存量进行度量,选用了 1985-2003 年中国国内研发存量及通过贸易途径的国外研发存量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进口对东、中、西三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进口对中国东、中、西部技术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彭国华23(2007)运用双边贸易引力模型,构造由地理因素决定的中国各省区贸易开放度的变量作为工具,有效克服国际贸易内生性问题。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对中国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主要通过全要素生

15、产率和人力资本,不是物质资本对劳动生产率起作用。尹希果、陈刚24(2008)以1986-2003 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度量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分析 FDI 和国际贸易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生产率的增长,其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与人力资本结合实现;其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了技术进步,而对技术效率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在 1986-2003 年间,中国省级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存在着显著的收敛趋势。薛漫天、赵曙东25(2009)应用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进口对于内资企业生产率的水平和前向溢出效应。分析发现

16、,进口对内资企业的生产率的前向溢出效应正向显著,而水平溢出效应不显著。周燕,黄建忠等26(2009)根据经验统计表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在差额变动和方向上存在着替代性。在服务可贸易条件下,不同的国家在服务和货物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发生的相对差异变动,是导致不同国家货物或服务贸易差额关系变化的决定因素。李雪梅、刘辉煌、邱建27(2009)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中国 1982-2006 年服务贸易与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服务出口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作出重大的贡献。徐建军、汪浩瀚28(2009)构建了贸易和金融内生化的生产率增长模型,以1952-2006 年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变参数分析法,就对外贸易和金融深化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进口有利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