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断裂力学柔度测试技术的问题与发展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8492718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95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材料断裂力学柔度测试技术的问题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金属材料断裂力学柔度测试技术的问题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金属材料断裂力学柔度测试技术的问题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金属材料断裂力学柔度测试技术的问题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金属材料断裂力学柔度测试技术的问题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属材料断裂力学柔度测试技术的问题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材料断裂力学柔度测试技术的问题与发展(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测试 C H I N AM E A S U R E M E N T 转动半径R基本不受材料本构关系的影响,仅与CT试样的裂纹长度a与宽度W之比(a/W)有关,从而提出了R与a/W之间的单调多 项式;当裂纹尖端产生较大程度的塑性变形时,需要考虑转动效应对CT试样裂纹张开位移(COD)测量的影响,J积分的塑性功计算须采用经转动修正后的 COD.采用两种延性材料Cr2Ni2MoV和16MnR对COD转换公式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转动分析的COD转换公式由于考虑了裂纹尖端附近区域的弹塑性 变形行为,用于断裂韧性测试中的塑性功计算更加符合实际,且同实验结果符合良好;直通型紧凑拉伸(FFCT)

2、试样的刚性转动对较大裂纹扩展情形下的JR阻 力曲线影响较大.7.学位论文 宣方龙 混凝土双参数和双K参数模型的比较研究 2002随着线弹性断裂力学在一些领域的成功应用,也激起了混凝土工作者将断裂力学用于混凝土的尝试.然而自60年代初Bazant首次将断裂力学应用于混 凝土时即已发现,按线弹性计算的混凝土K存在着尺寸效应,并发现了混凝土裂缝的亚临界扩展.自那以后,提出了各种模型试图找到一个没有尺寸效 应的K.双参数模型是种基于修正的线弹性断裂力学的混凝土断裂判断准则.双K参数模型则以虚拟裂缝模型为基础,考虑了混凝土内聚力的作用.两 种模型或称为断裂判据都是根据求得的临界等效裂缝长度a来求各个参数

3、的,而两种模型在求a时,基本公式是一样的,即都是根据构件的柔度与裂 缝长的关系式,但在用哪个柔度求a时不一致,双参数模型建议用试件最大荷载处的卸载柔度,而双K参数模型则建议用最大荷载点处的割线柔度.该文 通过采用标准三点弯曲梁及楔入劈拉试件比较研究两种模型的区别.试验发现,两种模型计算得到的各个参数K、CTODc几乎不受初始缝长的影响.在 两种试件类型中,双参数模型计算得到的临界有效裂缝长度a均大于双K参数模型的计算结果,这点导致双参的K、CTOD均大于双K模型的相应值 ,其幅度随双参模型实际卸载荷载与最大荷载的比值而定.在双参模型中,由于实际操作的困难,Shah建议在荷载超过最大荷载后的95

4、最大荷载处卸载以 代替在理论上的最大荷载处得卸载,但是发现,由于在越过最大荷载点后试件的不可恢复变形急剧发展,导致在95最大荷载点卸载得到的计算结果与理论 上的最大荷载点卸载的计算结果相差较大.可以认为,用在95最大荷载点卸载代替最大荷载点卸载是不妥的.双K参数模型不需进行卸载,只要得到加载曲 线的上升段即可,因此有望代替双参数模型.8.期刊论文 王秋成.柯映林.邢鸿燕.WANG Qiu-cheng.Ke Ying-lin.XING Hong-yan 板类构件内部残余应力测试技术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39(3)为了克服现有残余应力测试技术难以测定工程构件内部残余应力的局限性,

5、提出一种被称为裂纹柔度法的残余应力测试新方法.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 原理,在被测物体表面引入一条深度逐渐增加的裂纹,通过测定零件表面的残余应变释放量来计算7055铝合金板材内部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裂纹柔度法与逐层钻孔法及X射线衍射法相比,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精确度,可用于测定板类构件内部残余应力.9.期刊论文 张电吉.夏述光 爆破动应力对岩质边坡损伤破坏作用机理 -工程爆破2004,10(3)分析了爆破动应力在岩质边坡中的分布规律,推导出了爆破动应力与质点振速及岩体物理力学参数间关系的计算表达式.分析讨论了由爆破产生的附 加动应力与岩质边坡中的应力场及岩体介质中的裂纹损伤场相互耦合作

6、用机理,并推导出了裂纹初裂强度表达式.从断裂力学及损伤力学的理论出发,建立 了节理裂隙岩体的等效柔度张量以及在爆破动应力作用下裂隙岩体的附加柔度张量.从所建立的柔度张量关系式中可知,当有爆破动应力存在时,增大了岩 体的柔度张量,削弱了岩体的强度.10.学位论文 朱甫金 残余应力的测量与应用 1998该文系统研究了在工程上广泛应用的残余应力测试技术,并对残余应力在工程结构抗疲劳技术中的应用-冷挤压孔残余应力分布进行了计算,所完成 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在系统研究小孔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释放系数的修正方法,给出了高残余应力孔边塑性变形的迭代修正方法.导出了应变测量精 度、释放系数精度与残余应力

7、测量精度的关系式,并提出了同时利用径向和切向残余应力释放的六应变片测试技术,增大了测量灵敏度;(2?研究了将小孔 法应用于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残余应力测量?首次将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无限大板孔边法应用于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残余应力测量,首次将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无 限大板孔边应力解应用于小孔法,导出了应变释放矩阳表达式;(3)分析了小孔法测量沿深度非均匀分布残余应力方法,讨论了误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利用 小孔法测量沿深度非均匀残余应力技术,研究了残余应力场均习性对残余应力测量精度的影响,给出了残余应力沿深度均匀性的判断曲线;(4)利用断裂力 学方法对裂纹柔度法测量残余应力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应变片最佳贴片位置,

8、并与小孔法释放灵敏度进行了比较;(5)研究了冷挤压孔残余应力的理论计算 方法,给出了一组考虑芯棒压缩变形的残余应力计算式,讨论了各种参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提出了冷挤压孔力残余应力的有损测量方法.作为无损检测残 余应力的实用技术,该文最后详细讨论了X射线衍射法测量残余应力技术,给出了测量方法和应力计算表达式.引证文献(1条)引证文献(1条)1.蔡力勋.包陈 金属材料延性断裂韧度测试中的柔度方法研究期刊论文-航空学报 2010(10)本文链接:http:/ 授权使用: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dllg),授权号:bdbf75a6-5e26-4f62-a35c-9ed8008fb002 下载时间:2011年5月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