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C题优秀论文[]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76067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建模C题优秀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学建模C题优秀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学建模C题优秀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数学建模C题优秀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数学建模C题优秀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建模C题优秀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建模C题优秀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默认分类 2009-09-25 21:41:02 阅读 208 评论 1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摘要本文建立卫星或飞船全程跟踪测控方案的模型,通过图解法,分析法,利用天 文知识,地理知识和物理知识对该模型进行求解。要对卫星和飞船的发射和运行过 程进行跟踪测控,就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考虑地球自转,二是考虑地球自转时, 联系实际情况,建立合理数学模型,最终计算出结果。 对于问题 1,假设地球是静止的,我们根据两个测控站之间的地心角和正弦定 理,计算出最少所需的测控站个数 N=360/a+1。 对于问题

2、2,由于地球是自转的,所以卫星或飞船在运行过程相继两圈不能回 到同一点,我们首先引入星下点轨迹,根据星下点轨道为“8”字形的封闭曲线, 得出测控站也应该建立在“8”字形的封闭曲线上,即是卫星或飞船投影在地球上 的轨迹,根据星下点轨迹的方程为:=arcsinsini.sin(st) ,=0+arctgcosi.tg(st)-st(2),再结合天体运动知识,计算出至少需要 个才能达到 全程跟踪的目的对于问题 3,我们收集的是我国的“神舟七号”飞船的资料, “神七”在全球一共有 16 个 测控站,由 11 站和 6 船组成,我们从中选择其中几个测控站作为研究对象,最后结果结合 第一,二问的方程得出每

3、个站的测控范围。关键词:分析法 全球跟踪测控 星下点轨迹 “8”字形 地心角一、问题重述要对卫星和飞船发射及运行过程中理想状况下完全跟踪与测控,由于测控设备只能观测到 该点所在切面上的空域,且与地面夹角在 3 度范围内测控效果不好,所以每个测控站是考虑与 地面夹角 3 度以上的空域。一个卫星或飞船在发射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个测控站联合 完成任务,如神舟七号发射和运行过程中的测控站的位置。要研究的问题:(1) 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建立 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2)如果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且在 离地面高度为

4、 H 的球面 S 上运行。考虑到地球自转时该卫星或飞船在运行过程中 相继两圈的经度有一些差异,至少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该卫星或飞船可能 飞行的区域全部覆盖以达到全程跟踪测控的目的。 (3)收集我国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资料和发射时测控站点的分布信息, 分析这些测控站点对该卫星所能测控的范围。二、模型的假设模型的假设模型的假设(1)卫星和飞船进入太空作的是匀速圆周运动。(2)两个测控站测控的范围的交界处至少有一个测控站能进行完全测控。(3)不考虑外界环境的影响,测控期间每个测控站不会出现故障。(4)在地球表面上,每个测控站与卫星或飞船运行的轨道高度是相等的,且卫星或飞船经过每个测控站的弧长近似

5、等于该测控范围圆的直径。 三、问题的分析问题的分析对于问题 1,要求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分析至少应该 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卫星或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条件,因此我 们在不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近似把地球看成是标准的球体,把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 看成是圆周,况且假设它们都是做匀速圆周运动,通过假定两相邻两测控站的分析及题设 条件,运用正弦定理和相关的物理知识,便可求出两个测控站在地心的等效地心角 a,从而 就能求得至少所需的测站点 N=360/a+1。对于问题 2 ,由于要考虑到地球自转时该卫星或飞船在运行过程中相继两圈的经度的 变化,对此我们首先从

6、简单问题入手,先假设地球不自转时,求出卫星运行时在地球上的 星下点轨迹,分析其图象,并再次考虑地球自转时卫星或飞船的运行情况,进而求出卫星 和飞船在地球上的星下点轨迹,其方程为:=arcsinsini.sin(st) =0+arctgcosi.tg(st)-st(2) 其中 i 为轨道倾角;s 为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角速度;t 为时间,从升节点开始算起;、 为卫星星下点的经度和纬度;0 为升节点位置,从而用几何、物理、地理知识得出卫星或飞船在地球上的轨迹图从整个地球表面看是一个“8”字图形,通过对此图的分析和求解,最后得出设置站点的最优方案。对于问题 3,它要求我们收集中国的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资

7、料和发射时测控站点的分布信息,分析这些测控站点对该卫星所能测控的范围,对此我们收集了“神七”卫星的运行资料和发射时测控站点的分布信息,查出了卫星发射时各个测控点经度和纬度的数值,根据测控点的坐标为:X=Rcoscos ,Y=Rcossin,Z=Rsin 就可以算出各个测控点测控的范围。四、模型建立与求解问题 1由于监控站数目跟卫星距离地点的高度,监控站的有效视角,地球半径等因素有关。共面时,有效监控应保证卫星或飞船在两个监控点的有效监控视角的交点上,不妨设:B、C 表示两个相邻的监控点,a 表示两个测控点的地心角,R 表示地球半径、H 表示卫星高度,G 为万有引力常量,M、m 分别为地球和卫星

8、或飞船的质量。此时,每个监控站有效监控视角 1806=174, 角度用角度制表示,如下图:图 1由图得ABO=90+3=93BAO=180-ABO- 由正弦定理=即所以87=a=-万有引力提供卫星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得:-至少所需测控站数:N=-要使得卫星或飞船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时需要测控站数最少,即达到最大高度 H,但是 如果高度 H 超过第二宇宙速度(v=11.2km/s)时的高度,卫星或飞船就不能围绕地球作匀 速圆周运动,即高度刚好等于第二宇宙速度时的高度,需要的测控站最少。解得:N=3问题 2地球自转时该卫星或飞船在运行过程中相继两圈的经度有一些差异,这样就使得卫星在地球上的投影轨迹不

9、停的移动,画出了一条轨迹,就叫星下点轨迹,所以最基本的是对星下点轨迹的确定,无旋地球上的星下点轨迹为球面上的闭合曲线,即每圈重复相同的星下点轨迹。其公式为: =arcsinsini.sinu =0+arctgcosi.tgu(1) 其中 i 及 u 为轨道倾角及相位角;、 为卫星星下点的经度和纬度;0 为升节点位置。在惯性空间中观测卫星与地球运动时可知,卫星轨道面保持不变,卫星在轨道上以绝对角速度旋转,其方向与卫星的动量矩矢量方向一致,而地球绕自转轴以角速度旋转。因此,根据卫星相对于旋转地球的角速度,经过积分计算可得卫星在旋转地球上的星下点轨迹方程为: =arcsinsini.sin(st)

10、=0+arctgcosi.tg(st)-st(2) 图 1 卫星星下点轨迹(H=10354.3km)其中 i 为轨道倾角;s 为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角速度;t为时间,从升节点开始算起;、 为卫星星下点的经度和纬度;0 为升节点位置。利用上面的公式计算轨道高度为 10354.3km,轨道倾角为 40.77892的卫星轨道星下点轨迹如图 1所示。 根据上图, 8 字形的封闭曲线,现只考虑该 8 字封闭曲线的 1/4,:可以转化成下图来求解设卫星或飞船速度为 V,周期为 T,地球自转速度为 v1,M、m 分别为地球和卫星或飞船的质量,地球上重力加速度为 g,R 为地球半径,G 为万有引力常量,卫星或飞船

11、距地面的高度为 H,所以-由公式:- -由(1) (2) (3)解得:又由:得:在图 3 中 CB 的长为:CB=Htan87,AB=2CB卫星或飞船近似看成是通过圆 ACB 的圆心,所以卫星或飞船通过的路程可以看成是圆ABC 的直径,即路程 L=AB.AB =2Htan87卫星或飞船通过该路程所需要的时间为通过 90 度圆心角的时间为:1/4T所以需要的测控站;当卫星或飞船高度为第二宇宙速度 V=11.2Km/s 时的高度:代人数据解得:N=9问题 3我们收集了神舟七号的运行资料和发射时测控站的分布信息。 神舟七号轨道高度神舟七号轨道高度 h 约:约:335km神舟七号线速度神舟七号线速度

12、v 约:约:7.7km/s由于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的平均半径 r 为 6371.004 千米根据 t=2(r+h)/v 可知绕地球一圈需绕地球一圈需 90 分钟分钟左右。神舟七号在天飞行总时间为 68 小时小时 27 分分 35 秒秒,共绕地 球飞行 45 圈。神发射时测控站的分布负责火箭和飞船升上天时的航道测量,测控网络覆盖率可以达到 100%,发射时测控站点的位置分别在: 第一个是新疆的喀什 第二个是渭南站,在西安附近。 第三个是青岛站,在青岛 第四个在西边第一个是东风站,就是在发射场 第五个是厦门站,在厦门 要分析发射时这些测控点对卫星所能测控的范围。根据第(2)问可知,在惯性空间中观测卫

13、星与地球运动时可知,卫星轨道面保持不变,卫星在轨道上以绝对角速度旋转,其方向与卫星的动量矩矢量方向一致,而地球绕自转轴以角速度旋转。因此,根据卫星相对于旋转地球的角速度,经过积分计算可得卫星在旋转地球上的星下点轨迹方程为: =arcsinsini.sin(st) =0+arctgcosi.tg(st)-st(1) 由以上星下点轨迹方程,可以知道任意时刻已知星座中任意卫星所在位置,然后计算测控站可视大圆在地球表面的投影,进一步通过方程 X=Rcoscos Y=Rcossin Z=Rsin (2) (式中 X、Y、Z 分别为地球圆球面的坐标,、 为卫星星下点的经度和纬度)可以计 算出星下点轨迹与可

14、视大圆在地面投影的笛卡耳坐标,分别计算他们到测控站之间的弦长,如 果星下点轨迹的弦长等于可视大圆在地面投影的弦长,则说明卫星刚好在测控站可视最大范 围内。 根据问题(1)解得:a=设 b 为星下点轨迹对应的弦长:b=Rsin(a/2)根据问题(2)解得:AOB=v1L/RV可视大圆在地面投影的弦长为:c=Rcot(a/2) 即根据测控点的经度和纬度坐标,可计算出弦长 b 和 c 的长度,此时,若:bc,则可视角为 a,若 cb,可视角为AOB,此时可视角就是可视范围。五、模型评价优点: 1、该模型能直观地描述卫星或飞船环绕地球的运动轨迹;2、模型与真实,符合实际。使我们能更进一步对卫星或飞船环绕地球运动轨迹的了解。缺点:1、该模型引进的未知数和参数很多,数据量大,不易计算 ;2、该模型中,卫星或飞船在每个测控范围内运动轨迹看成是一条直线,与实际路 线不相等,所以存在一定的误差。 六、参考文献1 刘南,行星地球概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易照华等,天体力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3刘步林,数学在天体学中的运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