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综合征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70760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期复极综合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早期复极综合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早期复极综合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早期复极综合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早期复极综合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早期复极综合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期复极综合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早期复极综合征是心电图上常见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 ST 段抬高,临床上无症状,属 正常心电图的变异。心电图特征为: (1)J 点抬高,可达 0.10.4mV,多见于胸前导联。 (2)ST 抬高,呈凹面向上型,可抬高 0.10.6mV,个别可达 1mV ,以 V1V3 导联为 主。少数病例可见于 II、III、avF 导联,此 ST 改变呈持续存在,无动态演变。 (3)部分病人 J 点不明确,而呈 R 波下降支粗钝或类似 R波(假性 R波) ,使 QRS 波群 类似 RSr型。 (4)T 波直立、增高,两肢对称。 (5)多伴逆钟向转位。 本征在心电图上需与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

2、绞痛、左室肥厚劳损、心 肌缺血、右束支传导阻滞相鉴别。本征 T 波直立、无动态演变,无病理 Q 波,再结合临床 症状、体征、心肌酶谱化验不难鉴别。早期复极综合征不是病,无须过多当心,如果症状明显可以短时间服用倍他乐克 6.25mg 2/ 日加点安定即可。一般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良性的临床过程, 但由于其心电图改变的 电生理机制与急性心肌缺血或 Brugada 综合征有相似之处, 是由于心内膜动作电位穹隆变 小(即相瞬间外向钾电流 Ito 及相关离子流影响动作电位的 1, 2 期) , 导致平台期心内膜、 心外膜之间存在透壁电位差, 当这种电位差较小, 心外膜动作电位缩短较均匀

3、或缩短不十分 明显, 心肌复极方向仍然是由心外膜向心内膜, 只产生心电图 J 点抬高, 伴或不伴 ST 段抬 高, 但 T 波是直立。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如局部心肌缺血、药物作用、自主神经调节障 碍等, 导致心外膜动作电位部分明显缩短, 部分明显延长, 甚至长于心内膜动作电位时限, 使心肌复极由心内膜向心外膜复极, 产生 J 点明显增大, ST 段抬高且伴 T 波倒置。由于心 外膜与心内膜之间动作电位时限发生明显变化, 形成心外膜复极离散和不应期离散, 即形成 2 相折返的病理生理基础, 平时临床上良性的早期复极这时可以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本 期陈玉珍等医师报道 1 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病人

4、发生猝死就是一个例证。 但是这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病人是否为 1 例 Brugada 综合征的变异,就此文提供的资料尚 无证据,其一平时心电图不是 Brugada 综合征典型的 ST 段抬高呈穹隆状(下斜形) ,伴 T 波倒 置的表现。且多次发作意识丧失也未记录到典型 Brugada 心电图表现。其二未做药物激发 试验。其三无家族猝死史。所以无法确定是 1 例 Brugada 综合征的变异。但此文的价值在 于使人们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另一面“有时是高度危险的”有所认识和警惕。在今后的工 作中对于可疑 Brugada 综合征的患者应该进行药物激发试验以及连续观察心电图变化,将有 助于确诊。对早期复极综

5、合征的病人也不能一概而论为良性,怎样判断是否有危险性还有待 更多资料的积累和病人的随访。 病情摘要 患者男性, 42 岁。因发作性心悸、胸闷,意识丧失两次。于 2003 年 5 月 9 日入院待查。 患者于 2 年前因发作晕厥当地医院诊断“癔病”,对症处理。2003 年 3 月 29 日凌晨 3 时左 右家属发现呼吸停止,呼之不应,击胸后苏醒。次日来我院门诊,心电图检查为早期复极综合 征,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室早) 54 次/24 h。给予丹参、黄芪、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治疗。 入院前 1 周凌晨又发生类似症状意识丧失,小便失禁,约 5 min 后苏醒。5 月 5 日动态心电图 示有多形室性早

6、搏, ST2T 无异常, QT 间期正常(图 1) 。于 5 月 9 日收入院。无家族成员猝 死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颈静脉无怒张,心率 68 次/min,心律齐,无杂音,血压 140 /80 mm Hg(1 mm Hg = 01133 kPa) ,两肺清晰,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无水肿。入院心电图示窦性 心动过缓,早期复极综合征, 即 V2 V6 导联 ST 段抬高, T 波直立高耸, R 波降支切迹(图 2) 。X 线胸片心肺正常,超声心动图各心腔形态大小和瓣膜功能无异常。血生化电解质正常,肌 钙蛋白、CK2MB 均正常,血脂、血糖正常。拟诊(1)冠心病心律失常; (2)早期复极综合征。

7、 给予硝酸异山梨酯 30 mg 加 5葡萄糖 500 ml 静脉滴注和丹参静脉滴注。患者自觉症状消 失,夜间未发生意识丧失。治疗两周后出院,心电图复查, ERS 特征无变化,继续服药。出院后 1 个月,在家再次凌晨出现意识丧失和呼吸停止,急送我院急诊,心电图示心搏停止,抢救无效 死亡。 讨论 无心脏结构、功能病变的 ERS 心电图,传统的作为正常心电图的变异,良性的临床现象。 心电图特征为左胸前导联(V2 V4 ) ST 段抬高弓背向下, T 波直立, R 波降支常有切迹或钝挫。近年有报告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 1, 2 。 本例心电图表现符合 ERS 特征,因多次凌晨发生胸闷意识丧失伴有

8、 ST 段抬高,曾疑及变 异型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但因不伴有对应导联 ST 段的压低,心脏酶标志物(肌钙蛋 白, CK2M 正常而可排除。本例 ERS 心电图上 R 波切迹显著(V4 导联 4 mm) ,可谓之 J 波, 时限达 0104 s,且呈现频率的依赖性,即心率缓慢 J 波振幅增大,心率快时 J 波振幅减低或消 失,并出现多形室早,QT 间期正常。本例心电图 ST 段抬高呈鞍型,与 Brugada 综合征的 ST 段鞍型抬高有相似之处,但本例 ST 段抬高后的 T 波为直立,与 Brugada 综合征 ST 段后的 T 波倒置不尽相同。J 波又称“Osborn”波,有研究认为

9、J 波是由于局部心外膜心肌动作电位 缩短而发生过早复极,系由心外膜显著的 I 相瞬间外向钾电流( Ito )介导的动作电位(AP)切迹 所构成,而其他心外膜心肌动作电位仍呈现明显的平台期,动作电位时限甚至延长,两者之间 显著的电压梯度,即心外膜心肌不均一性,可导致 2 相折返的发生,引发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 速)或心室颤动(室颤) ,出现晕厥或猝死 325 。显著的 J 波可见于早期复极综合征、特发性 室速和 Brugada 综合征,以及心肌缺血,药物作用,低温,高钙血症,酸中毒和自主神经调节障碍 等 6 。本例基础病因不明,是否为 Brugada 综合征的变异? 尚有待更多资料证实:但至少提

10、 示早期复极综合征样心电图改变并非均为良性临床表现,需要结合临床考虑。Gussak 等 4 实验模型研究发现, ERS 心电图可转变为 Brugada 综合征心电图表现,而提出 ERS 并非都为 良性的临床现象。Bjerregaard 等 7 认为异常 J 波即为 Brugada 综合征右束支型的 r,从本 例 ERS 体会结合文献,若有下列情况,病人可处于较大的危险,应积极防治。 (1)病人有不明原因的晕厥; (2)家族人员有猝死史; (3)有异常显著 J 波,有率的依赖性; ST 段抬高呈凸面向上、下斜型或鞍型,或随后 T 波 倒置; (4)有多形室早或短阵室速; (5)钠通道阻滞剂可诱发

11、 J 波振幅增大和心律失常。对于异常 J 波的治疗,可使用对抗 迷走神经兴奋的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 。对于发生 J 波的有室 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是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 ,以及胺碘酮辅 助治疗,可降低 J 波振幅预防室颤和 ICD 的放电。 【摘要】 目的 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患病率与性别、年龄及机体有氧的活动量的关系,为 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 2964 例患者进行常规 12 导联心电图同步分析。结 果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病率为 3.30%,其中男 83 例,女 15 例,男女患病比例差异非常显著。 结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

12、生于男性青壮年,而且易发生在有氧活动量大的人群中,提示早 期复极综合征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临床上易误诊为急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早 期心肌梗死等。 【关键词】 早期复极综合征; 患病率; 心电图; 迷走神经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心电图的变异性改变,其发生原因不明。关于早期复极综合征, 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国内报道较少。近年来我们对 2964 例患者的心电图做了临床观察,现将 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964 例患者,男 1683 例,女 1281 例,年龄范围在 1850 岁。通过 临床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1.2 检查方法 常规心电图描记,进行 12 导联同步分析。

13、2 检查结果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在临床检查排除其他心脏病的基础上, 、aVL、aVF、V5、V6 导联 ST 段凹面向上型抬高 1mm 或 V1、V2、V3、V4 导联 ST 段凹面向上型抬高 2mm 以上,伴有 T 波对称性增高,ST 段与 T 波升支融合,J 点 抬高 14mm,R 波降支有切迹或粗钝。即可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在 2964 例患者中,其检查出早期复极综合征 98 例。总患病率为 3.30%,其中男 83 例, 女 15 例。男女患病比例差异非常显著。3 讨论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正常心电图变异性改变。其本身并无重要的临床意义。 主要心电图特点为 J 点抬高 14

14、mm,ST 段凹面向上抬高,并有 T 波呈对称性增高,ST 段和 T 波升支融合,R 波降支有切迹或粗钝。即可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有报道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患病率在健康人群中占 1.0%6.1%。以男性青壮年多见,也 有报道多见于男性及运动员1 ,我们观察到的也是男性多于女性。同时我们也发现青壮 年人群患病率高于中年以上人群。关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不完全清楚。可能 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心肌纤维复极加速,从而引起早期复极1 。青壮年发病率高,可能因为青年人喜欢运动,活动量大,而且青壮年是主要劳动力, 体力活动及劳动强度大,有氧活动量大。因而在平静时迷走神经张力较高,易发生早期复 极综合征。而女性平时体力活动较少,有氧活动量较小,迷走神经张力相对较低,故发病 率也低。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在临床上有时可误诊为急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早期心肌 梗死、心肌损伤等。所以了解其患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价,结合其他检查、临床 表现等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减少误诊率。有关确切的发病机制还有待于进一 步的研究探讨。【参考文献】1 孟庆义.临床心电图学的新概念.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224-2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