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改变城市对城市发展更新重大事件的因对策略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69814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敦奥运会改变城市对城市发展更新重大事件的因对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伦敦奥运会改变城市对城市发展更新重大事件的因对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伦敦奥运会改变城市对城市发展更新重大事件的因对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伦敦奥运会改变城市对城市发展更新重大事件的因对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伦敦奥运会改变城市对城市发展更新重大事件的因对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伦敦奥运会改变城市对城市发展更新重大事件的因对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敦奥运会改变城市对城市发展更新重大事件的因对策略(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伦敦用奥运改变城市伦敦用奥运改变城市“在建造奥运场馆过程中,我们也拆除了很多 建筑,但这些被拆除的建筑, 95%以上得到重新使用。 ” 英国伦敦奥运会筹建局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理查德杰克逊 说。“绿色”不只是 2012 年第三十届伦敦奥运的核心理念,更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英国科技创新的体现。自申办奥运会之时,伦敦就明确提出,要借助奥运改变伦敦东区的面貌。从奥运主场馆“伦敦碗”的建造,到奥运期间 减少碳排放 50%的豪言壮语,伦敦是否有实现它的目的?又是怎样改变着伦敦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伦敦奥运城市建设!一、一、 绿色奥运绿色奥运1. 伦敦奥运会希望世界记住你的绿色伦敦奥运会希望世界记住你的绿色在 2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的各届奥运会的筹办中,各国都朝着建设的大型化和现代化大步迈进,却较少考虑这些建设对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给主办城市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也直接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发展。 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国际奥委会和举办城市都开始重视环保问题,而后的数次奥运会都离不开“绿色”这个词,而“绿色”也是伦敦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伦敦希望通过努力打造一届“最环保”奥运会,为实现这个“最绿色”的奥运梦想,在“伦敦碗”附近的大规模临时体育设施刮起了“绿旋风” 。 场馆临时化是伦敦奥组委为打造绿色奥运而提出的一个新理念。与永久建筑不同的是,临时建筑要坚持可持续原则,考虑到国土面积、人口、经济状

3、况、运动场馆赛后使用率等诸多因素,临时场馆对大赛来说,是最绿色、最省钱、最实用的高效选择,而临时场馆所体现的绿色和可持续建筑设计理念,无疑将成为伦敦奥运会更宝贵的遗产。 奥运会后,除了“伦敦碗” 、游泳馆“海浪”以及巨型的轨道塔雕塑外,其余场馆要么“瘦身”改建,为周边社区所用;要么被彻底拆除。据“伦敦碗”设计项目负责人本?维克里介绍,奥运会结束后, “伦敦碗”在完成拆卸后将缩小 2/3。同时顶部 4 层会被拆除,变成一个小型足球场。游泳馆“海浪”的设计师则为其设计了一对“翅膀” ,这使原本只有2500 个座位的“海浪”利用率大大提高,座位增加到了 17500 个。赛事结束后, “海浪”的“翅膀

4、”将被移除,原有的 3 个泳道会被改为 5 个,对外开放。 不过,伦敦奥运会究竟有多“绿”?还是很令人怀疑。首先,在伦敦奥运会的合作伙伴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陶氏化学公司和英国石油公司,这两家公司最近几年被世人所熟知,都是因为其在环保方面的“斑斑劣迹” ,与这样的企业成为合作伙伴,似乎是对“绿色奥运”的一个讽刺。当然,我们不能奢求尽善尽美,能做到让世人记住绿色就足够了。2.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为何主打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为何主打“田园牌田园牌”白色的农舍、褐色的茅草屋顶、绿色的灌木、黑色的水车,牛羊成群,农夫耕作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英伦田园风光图。 按常规,作为一个历

5、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大国,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展示给人们的应是现代工业文明和繁华的城市风光。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偏偏主打“田园牌” 。许多人认为这个开幕式不够大气,不够洋气。开幕式总导演丹尼鲍尔说,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暴风雨 ,讲述的是一个从工业化遗产中恢复生机的土地的故事。其实,这是对当代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反思。这是在告诉人们,城市化不是让人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城市森林里,不是让人类远离大自然,不是不需要田园风光,更不是要消灭农田。这些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耕地面积减少、田园风光逐渐消失的过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大中城市,离中心城区不远的地

6、方,还能见到绿油油的稻田,还能听到树林中蝉鸣蛙叫。如今各地城市无限扩张,居住的城市越来越大,田园远离了我们,绿色远离了我们,江河湖泊也远离了我们。田园风光不仅在大城市消失了,在中小城镇如今也难寻觅。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强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乡村的田园风光。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也是一味地强调向城市建设看齐,一味地建设大马路、大广场,把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庄,建设成“千村一面” ,将承载了丰富文化、民俗风情的田园风光破坏殆尽,实在是一件劳民伤财、令人痛心的事。 实践证明,保护好田园风光,不仅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也是保护耕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苏州市人大 2011 年立法将

7、稻田纳入湿地保护范围,确定各地永久性水稻种植面积和区域,并明确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一律不得占用。据悉,稻田不仅能蓄水防洪、净化水质,而且具有很好的降温作用,一亩稻田的降温作用抵得上 125 台 5 匹的空调。这样既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也传承了苏州“鱼米之乡”的历史文化。再如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注重保护江南田园风光,是全国闻名的“乡村里的都市” ,这里小河绕着村居,稻田围着工厂,小鸟在绿树枝头欢鸣,现代民居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 早在 1898 年,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就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环境污染、城市与农村相隔离的城市化弊病而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我国古代哲人也有“天人一体”的理念。201

8、2 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好城市和生态融合的关系,避免传统城市化割裂城市与田园的弊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 、 “城市与田园融合” 。3. 伦敦:城市建设低碳先行伦敦:城市建设低碳先行习惯了国内城市特别是大都市拥挤的车流、成片的绿地、污浊的空气,听惯了各地政府豪情万丈地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宣传,地方官员引以为傲的城镇化率,圈地卖地大搞开发的经济支柱财政基础,逐渐习以为常。前不久央视记者一番“深入调查”后,更是把菜价上涨归结为城市扩张挤占蔬菜种植面积。 但是在参观了伦敦低碳建设的相关展示、介绍后,感慨颇深。除了废旧资源的二次利用等国内耳熟能

9、详的节能手段,其中与国内大行其道的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区别有以下三个方面: 广设自行车高速通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曾经的自行车王国集体将自行车弃之如敝屣,郁闷于超级拥堵与超高油价的纠结中。诸多大城市都成了堵城。而广州的调查报告称只有 15%的人在使用单车,其中以月收入 2500 元以下的居民为主。而城市生活中自行车的日渐式微与城市基础建设中对自行车的漠视也不无关系。 国人追求生活舒适交通便利,更用拥堵与消耗、污染为“面子”买单,纷纷热衷于机动车辆购置为“四子”中的车子奋斗挣扎时,伦敦正在掀起一场交通方式变革,市长正将人民引导向自行车革命:市民可以从全市 400 个车辆停靠点任意租借车辆;每天全市

10、自行车行驶量已达 50 万次且这一数据还在增加;市内有 12 个自行车高速通道,安全、快捷、连贯的道路可以使骑车人方便地从郊区到达市中心;计划通过引进 10 万辆电动车打造欧洲电动车中心。与之相对应的是:发达的伦敦市实际上 90%的人们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只有 44%的人有私家车;有私家车的人平常也很少使用。 都市内广植蔬菜 区别于国内的都市里绿地、花草的大力倡导和实施,以及对公用绿地种植的近乎严苛的管理,伦敦就是一个大菜园:它不断增加空地进行零食、蔬菜种植。伦敦市长提出的“都市种植”项目更是把这一趋势推向极致:到 2012 年,市内将新增 2012 个新的种植空间;屋顶、废弃建筑物工地、公园

11、、被忽视的住宅角落都会被改造为社区菜园;内河航道提供免费的河边空地,而且利用驳船作为“流动菜园” ;交通局也开发利用铁道两边空地作为菜园而这在国内几乎不可想象。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不可避免地挤占蔬菜种植面积,这确实是菜价上涨的一个原因;而长途贩运伴随的成本增加、消耗增大也不容忽视异地购物、长途运输的减少也是践行低碳的重要内容。这方面,伦敦有值得国内都市借鉴的地方。 限定区域内进行城市化 区别于国内城市的扩张甚至是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伦敦市被环绕于广阔的乡村区间内,城市之间的分界线受到法律保护;所有城市开发和经济增长必须在现有城市覆盖区域内;要求对土地进行高度的集约化利用。

12、通过这些肤浅的参观可以发现,这些发达国家、发达都市的理念和我们的日常大力倡导、推进和引以为豪的数据、追求差别太大,但是鲜明的结果却会告诉你到底孰对孰错:通过一系列低碳行动,曾饱受工业化恶果以“雾都”闻名世界的伦敦,早已今非昔比,其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当多年以后资源枯竭时,留下的,将只有恶劣的生态环境。而环境治理空气改善的费用,又岂是现在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而取得的蝇头小利所能弥补的? 气候问题已成为国际共识,节能减排、践行低碳对于人均资源占有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们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国外的低碳理念、技术、实践等,对我们的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4. 揭秘

13、伦敦奥运场馆揭秘伦敦奥运场馆 95%拆除建筑重利用拆除建筑重利用“绿色”不只是 2012 年第三十届伦敦奥运的核心理念,更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英国科技创新的体现。从奥运主场馆“伦敦碗”的建造,到奥运期间减少碳排放 50%的豪言壮语,伦敦是否真的能够在 7 月 27 日至 8 月 12 日实现打造一届“最环保”奥运会的梦想?今天晚上,由省科协和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办的科技咖啡馆活动中,伦敦大学学院环境可持续发展事务主管英国伦敦奥运会筹建局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理查德杰克逊分享了伦敦奥运场馆的低碳秘笈。 理查德杰克逊说,自从 2005 年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之后,伦敦就打算打造一届最具有可持续性的奥运

14、会。奥运会的选址在东伦敦地区,这个地区相对贫困,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政府希望通过举办奥运会来改善当地环境。 “在建造奥运场馆过程中,我们也拆除了很多建筑,但这些被拆除的建筑, 95%以上得到重新使用。 ” 理查德杰克逊说,奥运场馆建设中尽量使用轻质的材料以减少碳排放,比如碗状的奥运主场馆,是锁网状的轻质建筑结构,这种设计可以节约大概 300 吨的钢材。自行车运动场馆完全使用自然光来照明,也使用自然的方式来进行空气流通。游泳馆是两翼的,两翼的座位是临时安装的,通过安装这个两翼之后可容纳的观众是 27000 多人,奥运会之后,这两翼将会拆除。 在英国,垃圾填埋的费用特别高,理查德杰克逊说,伦敦奥运很

15、多设计就是减少垃圾的排放最小化,他们的办法是减少包装或者是不要包装,我们跟承包商达成协议,甚至说产品不需要任何包装。二、二、 伦敦伦敦奥运建筑的奥运建筑的“是是”与与“非非”1.伦敦奥运村规划建设的伦敦奥运村规划建设的“是是”与与“非非”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 3 月 9 日发表题为伦敦奥运村是与非的文章,全文如下: 伦敦上一次举办奥运会是在 1948 年,当时运动员入住的是以前的军队医院、战俘营、学生公寓以及在里士满公园(Richmond Park)临时搭建的帐篷。今年的奥运会,17000 名运动员届时看到的是一座戒备森严的城市。伦敦规模宏大的奥运村(Olympic Village)显得“不伦

16、不类” 。异常庄重的成片新建城区在伦敦东区低矮的平顶砖房面前,显得鹤立鸡群,将是奥运会留给伦敦市最有意义的一笔遗产。 建筑师与规划师几十年来孜孜以求的就是这样的在建规模与密度:一次性开发以确保营造出紧凑、连贯以及智能型的都市风格。从战后伦敦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结束后,统一规划一再证明行不通自此,住建计划接连受挫导致国民心灰意冷,也就使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成为一句空话。 原先的宏伟蓝图是由弗莱彻-普里斯特(Fletcher Priest)、奥雅纳(Arup)以及园林设计事物所 West 8 为地产商联盛集团(Lend Lease)所设计,试图把伦敦市高档区划的规模与情调(稠密但又异常别致)复制至东区,但此举彻底失败了。相反,最终的结果却似部分移植了西班牙及瑞典的郊区结实耐用的房屋、颇具品味的公共区域与设施以及耗资不菲的景区美化构筑的是一幅无可挑剔的现代城镇图景。由 AHMM 建筑事物所设计、用反现代主义的欢快风格围绕正中央的圆柱子的,是一所非常棒的学校,此外还规划了商场、街道、绿地以及市镇中心。然而不幸的是,整个中心区域被隔绝于大而丑的盒子式西田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