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毕业论文基于企业竞争战略的企业性质研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440572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战略毕业论文基于企业竞争战略的企业性质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企业战略毕业论文基于企业竞争战略的企业性质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企业战略毕业论文基于企业竞争战略的企业性质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企业战略毕业论文基于企业竞争战略的企业性质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企业战略毕业论文基于企业竞争战略的企业性质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战略毕业论文基于企业竞争战略的企业性质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于企业竞争战略的企业性质研究摘要:基于企业竞争战略的企业性质研究目前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企 业是价值活动的集合体;第二,企业是核心能力的集合体;第三,企业是战略资源的集合 体。本文认为,企业是顾客需求的集合体,顾客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关键词:价值活动,核心能力,战略资源,企业性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看,企业 是什么?为什么企业与企业之间是不同的?企业为什么能够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如何能够获 得和保持竞争优势?这些都是企业战略理论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 仅决定了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影响着企业战略理

2、论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从国外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关于企业性质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 观点:(1)企业是价值活动的集合体;(2)企业是核心能力的集合体;(3)企业是战略资源的集 合体。本文认为,企业是顾客需求的集合体,顾客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一、企业是价值活动的集合体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 E波特(MichaelEPorter)。波特于 1980 年出版了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一书,初步建立了行业结构学派的理论框架。1985 年,他在这一框架的基础之上,出版了竞争优势一书,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企业竞争 优势的来源、获得途径和方式。波特认为,如果将企业作为

3、一个整体来看,就无法认识企 业的性质,也无法讨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只有运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的所有活动及 其相互作用,才能正确认识企业的性质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波特基于产业组织 理论哈佛学派的关于“企业是一组功能和子功能的集合体”的假设,提出了企业是一组价值 活动(valueactivities)的集合体的观点,并独创性地以价值活动为中心,探讨了企业竞争优势 的来源这一核心问题。波特认为,企业是一组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价值活动的集合体, 价值活动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竞争优势来源的基本单元是各种不同的价值活动,因 为完成这些不同价值活动的经济性和方式决定了企业产品的相对成本和差异

4、性,而不能简 单地归结为企业整体上的特性。 企业是价值活动的集合体的观点实质上也就是将企业视为产品或业务的组合。从这 种观点产生的历史渊源来看,波特的关于价值活动的分析方法几乎完全接受了着眼于战略 形成的传统经营政策分析法中隐含的大部分前提。从这种观点产生的理论背景来看,波特 的关于企业是价值活动的集合体的观点,产生于波特对理论界或实践界的某些批评所作出 的回应。一些学者对波特在其行业结构分析框架中沿袭产业组织理论中把企业视作“黑匣 (blackbox)”的做法提出了批评,由此引发了波特的关于企业是价值活动的集合体的观点以 及关于价值活动的分析方法。企业是价值活动的集合体的观点为理论界和企业界

5、提供了新 的战略思维方式,波特运用因果链模型说明了企业战略思维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式。在因 果链模型中,波特以企业成功为归宿点,追溯了企业成功的多层次的原因。波特认为,要 回答企业为什么成功,就必须从两个层面来探讨:一是横断面(crosssectional)的问题,二 是纵切面(longitudinal)的问题,并且,波特以价值活动为中心将这两个层面的问题联结起来, 探讨了企业竞争优势、竞争地位与企业成功之间的逻辑关系。 但是,波特的关于企业是价值活动的集合体的观点以及关于价值活动的分析方法存 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第一,波特没有分析为什么一些企业能够首先获得并且能够保持这 种优势地位,因而也就不

6、能解释为什么在同一产业中,不同的企业会产生不同的经营业绩。 另外,波特运用价值链模型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却没有充分考虑到附加值问题,而附加 值结构决定了哪项活动对于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二,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框架和价值活动分析方法过多地关注产品市场战略,而忽略了战略实施的成本。实际上,企业 通过在价值链上的各种价值活动来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隐含着企业必须拥有 优越于竞争对手的“战略性的”和“异质性的”的资源。如果企业一味追求价值链的优越性, 而不考虑企业的“战略资源”,则企业在价值链上的活动是无法判断能否超越竞争对手的。 第三,波特的因果链模型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在探讨企业成功的

7、原因时,因果链模型 十分强调企业所在的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该产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认为这是企业成功的 关键因素,但这里似乎存在着一个同义反复(tautological)的逻辑问题。 二、企业是核心能力的集合体 美国学者塞日尼克(Selznick)在 1957 年出版的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行为一书中, 首次提出了“独特能力(distinctivecompetence)”的概念,他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 做得更好的特殊因素就是组织的独特能力。1965 年,安德鲁斯(Andrews)在其著作公司战 略概念一书中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从企业战略的角度阐述了“独特能力”对 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

8、重要性。1990 年,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 著名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明确提出了企业是核心能力的集合体的观点。他们认为,所 谓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集体学习,尤其是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以及整合众多技术流的 能力。核心能力是分布于组织内部以及跨越组织边界的特殊物质,在核心能力统领之下, 许多根本不同的业务变成厂可以协调一致的业务。这样,市场竞争不是产品对产品的竞争, 也不是业务单元对业务单元的竞争,而是企业整体对企业整体的竞争。鲁梅尔特(Rumelt) 也认为,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提出的“核心能力”概念,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整体构架性 (corporatespan),把核心能力看作是

9、超越不同的业务单元而与企业整体相关的东西。 企业是核心能力的集合体的观点表明,现代市场竞争与其说是基于产品的竞争,不 如说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只有具备了这种核心能力,企业才能迅速适应迅速的市场变 化,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是核心能力的集合体的观点要求企业能够识别核心能力,这是 一个企业能否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前提,因为核心能力是企业通向当前相关市场和未来目 标市场大门的金钥匙。在企业如何获得核心能力的问题上,这一观点强调核心能力来自于 经验规范、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传递,来自于组织内部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总 之,企业是核心能力的集合体的观点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这一观点从企业内部出发分 析

10、企业竞争战略和持续竞争优势。第二,这一观点解释了为什么一个行业中的某些企业能 够在较长时期内获得超额收益。第三,这一观点要求企业在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应该具 有明显不同的思路。因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不再被看作是短期的产品开发或业务经营的结 果,而被看作是企业深层次的物质一种以企业核心能力形式存在的、能促使企业更好 地满足顾客需求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的结果。 但是,企业是核心能力的集合体的观点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首先,波特认为, 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关于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论述,也存在着同义反复的逻辑问题。他 还批评企业能力理论过分推崇企业的内在性,即过多地关注了企业内部能力状况而忽视了 企业在产

11、品市场中的位置。其次,企业是核心能力的集合体的观点不能说明为什么有些公 司在技术和经营不重叠的情况下也能取得好的业绩。第三,强调核心能力可能会产生“核心 能力刚性”效应:企业在历史上的成功及其对做事的传统方式的一贯坚持致使企业可能错过 一些重要的市场机会。尽管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不像物质资产那样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损耗,也不会随着使用而衰减,其价值应该随着它们的应用及分享而提 高,但是,企业经营环境的持续的、快速的、甚至是跳跃式的变化,尤其是顾客需求的改 变、产业结构的演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常常使得企业很难保证其核心能力能够保持或提高 它的价值。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尽管核心能力概

12、念能够如此强烈地吸引理论界和企业界 的关注,但它并没有为制定公司层次的战略提供多少实际的指导。 三、企业是战略资源的集合体 1959 年,安蒂思潘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认为,企业在传统经济理论中 被看作“黑匣”,实际上,正是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了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方向的坚 实基础。她指出, “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元,而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且随着时间推移 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 ”因此,她深入分析了作为企业成长基础的企业资 源和能力的突出特征和功能,并把资源和能力作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1984 年, 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Wernerlfelt)发表了企业资

13、源基础论一文,为企业战略理论提供 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企业是战略资源的集合体的观点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禀赋和要素市场 上,强调是要素市场而不是产品市场形成了决定企业成功的环境,企业能否获得和保持竞 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在“有缺陷的”和“不完全的”要素市场中获取并开发战略资产的能力, 由于要素市场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全的,在获取、模仿、替代战略资源和投入要素方面就存 在进入障碍,这些障碍阻止了竞争者获得和复制企业战略资源的可能,由此造成了企业相 互之间的异质性,并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成为可能。 近十几年来,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被普遍认为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就是 通过在“有缺陷的”和“不完全的”要素

14、市场中,进行理性的资源选择决策,不断积累和优化 配置企业的战略资源,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是战略资源的集合体的观点承认,战 略资源的价值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及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下降,如品牌的价值会由于新顾 客的加人及老顾客的退出而削弱,企业原有的技术能力在面对竞争对手的创新技术时会失 去原有价值等,因而必须通过以下方式和途径对战略资源进行提升:第一,增加新的战略 资产。这可通过在要素市场上购买获得,也可通过购并、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或 与其他业务单元共享而获取。第二,扩展现有战略资产。这需要对现有资产不断进行投资, 以保持和增加其价值,也可将现有资产与其他要素结合起来,或通过相关多元化

15、将现有资 产运用到其它业务单元中,以提高现有资产的价值。马其茨和威廉姆森 (MarkidesandWilliamson)认为,核心能力是提升战略资产的催化剂,可降低创新战略资产 或扩展现有战略资产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因而培育和发展核心能力也是企业提升战略资源 的重要方面。 然而,企业是战略资源的集合体的观点仍然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第一,这种观 点是从最成功的企业确定的影响因素中抽象出来的成功标准,它到底是成功的充分条件, 还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许多资源对于众多成功企业都普遍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资源充其 量只是构成了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从来都不是充分条件。第二,波特坚持认为,竞争 优势不仅仅来

16、自于资源,还应有规模、价值活动的共享程度、整合的程度、以及其它有独 立影响的驱动因素等,除非资源被界定为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他甚至认为,资源观其实 不过是产业结构学派的翻版。第三,组织理论中的制度学派也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认 为这一观点没有考虑影响资源选择决策的社会背景因素,如企业传统、网络关系、政府管 制、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以及这些背景因素是如何决定企业间长期的差异 的。制度观认为,资源决策的社会制度背景在个人、企业以及企业间的层面上,深刻地影 响着资源的选择和积累过程,决定着企业能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第四,这种观点对企业 在相似的资源禀赋条件下为什么会取得不同的业绩还缺乏有说服力的解释。 四、企业是顾客需求的集合体 基于上述三种关于企业性质的观点的讨论,本文认为,企业是顾客需求的集合体。 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这样两个方面的依据:第一,从企业与顾客需求的逻辑关系来 看,顾客需求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基础和唯一理由。第二,从这一观点与上述三种观点的理 论渊源来看,这一观点是上述三种观点的提炼和深化。在企业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