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课程论文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21885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课程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文地理课程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文地理课程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文地理课程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文地理课程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课程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课程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州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分析摘要:摘要:本文阐述了现代以来温州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进程,展示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至今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历程,结合 温州市 20032030 年温州市城市总规划 ,展望今后温州中心城区商业核心区发展的方向。关键词:关键词:温州中心城区;空间格局;规划;商业区1 1 前言前言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是我国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自 1949 年温州和平解放,温 州的城市建设长期处于低速进行的状态,国家出于温州地处对台前线的考虑,没有在温州 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在之后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温州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也基本停滞。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发展迅

2、速,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温州作为中 国著名的经济发展前沿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形态发展演变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温州市 20032030 年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体现了温州新的空间发展战略,温州市区 发展空间和规模的扩大,使“沿海城市”发展的规划思想得以实施,使温州的城市建设发生 了质的飞跃。2 2 正文正文2.1 研究对象及概况2.1.1 温州中心城区及旧城、古城的范围温州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设计的范围是包括旧城在内的主城区,东起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缘,西到景山、东瓯大桥,北为瓯江,南至瓯海大道、三洋水网地区,总面积接近 100km2。 旧城的范围指车站大道以西,锦绣路以北,

3、广化路和过境路以东,瓯江以南区域,面积约为 12.8km2 (包括古城)。古城范围指东到环城东路,南至小南门河,西起九山外河,北以瓯江为 界,包括江心屿历史地段在内,总面积约 4.1 km2 。2.1.2 温州古城的突出形态特征温州古城自选定城址以来历经 1680 余年,自民国时期城市空间形态基本保持原状。由 于温州地处沿海平原丘陵地区,境内分布许多山丘,河网密布,当时的规划者因地制宜创 造了温州“水城”格局。古城布局以河渠为骨架,水陆交通并行。城市的水与山体共同构 建城市的构架,使得古城富有山水之美。同时古城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城内被划分为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子城五个不同性质的分区图一

4、,明确了政治、宗教、交通、贸易、1居住各功能的区位。利用瓯江作为城市对外交通主要载体,奠定了温州港口城市的基础。图一 温州古城功能分区2.1.3 温州城市概况温州地处浙东南沿海,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为 1984 年国务院列进一步对 外开放的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下。全市陆域面积 11786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 11000 平方公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 2010 年底,全市常住人口 912.21 万,居浙江 省各市第一位。辖三个区: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城市历史悠久,气候温和,经济发达, 自然条件优越。2.1.3.1 地理位置温州处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接闽北,

5、扼瓯江入海咽喉。市区地形属沿海丘陵平 原,呈带状,是温瑞平原的一部份,一般海拔不超过 5 米, 境内地势是由西南向东北呈现梯形 倾斜。河流属瓯江水系。瓯江由西向东,流经城北边缘,注入温州湾,下游水流平缓,形成西 洲岛、江心屿、七都岛和灵昆岛等沙洲.2.1.3.2 气候条件温州气候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温州常年平均气温在 17左 右,各地平均年雨量约 1800 毫米。2.1.3.3 交通状况温州高速公路网为浙江省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通往丽水、金华的金丽温高 速公路,通往宁波,台州方向的沈海高速甬台温高速段,2010 年 2 月 3 日完工的诸永高 速公路,13 日完工的

6、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也让出行更加方便。2在航空运输方面,温州永强国际机场地处东南瓯江口,永强机场的实际辐射范围约 2000 万人,经济腹地面积达 16 万平方公里(包括温州地区、台州地区、丽水地区、宁德 地区) 。十二五”期间,机场加快航空口岸建设,尽早满足对外籍飞机开放的条件,增加香 港现有航班密度,恢复澳门航线,开通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的客、货运输航线。 “十 二五”期末,力争开通直飞欧洲航线。在铁路运输方面,温州主要有金温铁路、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分布,分别向 西、南、北方向延伸。机场、铁路、港口、公路及高速公路构成了立体交通网络,温州 的交通优势突出。2.2 温州现代以来城市中心

7、城区空间形态演变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方式的变革和政治运动深 刻影响着温州城市形态的变化。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直到后来的改革开放至今,温州 的城市形态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 3 个阶段:相对稳定阶段、快速运动阶段和持续发展阶段。2.2.1 相对稳定阶段(19491988)1949 年一 1988 年期间,由于地处东南沿海,温州一直是对台前线,国家出于政治考虑, 没有在温州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量力而行。 在这三十年间,国家在温州总共投资 5.6 亿元人民币,其中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投 资 1.们亿元人民币.人均仅 8

8、8 元。是浙江省平均水平的 1/3,全国平均水平的 1/7。1949 年 解放时,旧城区面积 6.3 平方公里,至 1988 年城区面积仍只有 8.92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37 万,人口密度 3.32 万人/平方公里。该时期城市形态第一个特征是“水城”格局基本解体。特征由于人口密度的增加,城 市道路拓宽成为解放后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与道路并行的小河成为首要改造的对象。解 放后从 1950 至 1970 年代末,旧城区内所有街巷小河全部被改建为下水道或填塞以拓宽路面,昔 日楼台俯舟揖,小桥流水多的景象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旧城中的水网格局遭受了毁灭性 的破坏。与此同时温州城市道路系统有所发展

9、,1956 一 1959 年建成通往郊区的公路 2 条:一是 西山公路,自清明桥至肠吞,全长 4.323km;一是温状公路,自南站至状元桥,全长 13km。这两 条公路的建成,沟通了城区东西方向的对外交通,为城市东西方向的拓展奠定了基础。1961 一 1962 年,拓宽望江东路,建成宽 30 米的沿江大道。1965 年,拓宽和平路,长 365 米。新建 吴桥路,接通小南路至飞霞南路,全长 1261 米,形成了市区的环状交通网络。1975 一 1977 年,又兴建了环城东路南站交叉口至安澜亭一段。1978 年以后,按照城市规划以“三纵四横” 为骨干,及内外 2 个环岛交叉组成的道路网络进行建设。

10、先后拓宽改造了人民路、鹿城路、 黎明路等 13 条道路,总长 24.8 公里,面积 46.985 万平方米。同一时期,新建学院路、龟湖 路和马鞍池路,总长 2800 米,面积 6.10 万平方米。温州道路系统经历了由外而内共同发展 的过程这个时期城市空间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多种城市核在空间上重合解放后,温州市3人民政府将办公地点定在旧城内原衙署位置附近,原衙署(抗战期间被日军飞机炸毁)位置改 建为人民广场。从而将城市行政核确定在城市中心位置。基于城市原有的商业分布特点,将 五马街、解放路、信河街定位为市级商业区,上岸街、康乐坊、和平路等地段则建成区级商 业网。由于温州自身商业文化和商品经济发展

11、的驱动力强劲,商业发展迅速,使得与规划商 业街区毗邻的街区迅速被商业用房所占据。商业核心呈线状沿主要交通干道滋生发展,成为 典型的网络状商业街。同时市中心区内有大量的居住、办公用地。另外,城区内混杂了 700 多家工业企业,占市区工业企业总数的 45%。各类用地相互混杂,使原有城市中心区逐渐演 变为以商业零售功能为主,兼有居住、工业、办公、文化、金融等多种活动的混合中心。多 种城市核在空间上重合,人口及活动高度集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高。各种用地犬牙交错的现象,导致城市交通、住房和基础设施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图三图二 70 年代末温州交通图 图三 温州恶化的交通环境从 1957

12、 至 1988 年,温州多次组织编写了城市总体规划。但是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调 整,致使城市总体规划几经周折。城市规模、布局不断调整。1984 年,国务院确定温州为 全国对外开放的 14 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根据港口使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是港口发展的支 柱的原则,确定城市性质为我国东南沿海开放的工贸港口城市。城市布局以鹿城区为主体, 重点向东往杨府山方向发展,同时适当发展旧城区以西地区,形成沿江发展的带状城市结构, 并确定龙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城市用地面积 35 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面积 70 平方米。2.2.2 快速运动阶段(1988 一一 1998)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年内,温州的

13、 GDP 从 13.22 亿增长到 69.21 亿,增长了 4 倍,固定资 产投资由 0.38 亿元增长到 17.28 亿元,增长了 44 倍。居民储蓄额增长 20 倍。在这种由城 市经济发展作为内驱动力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温州旧城的改造和新建城区的拓展动力机制表 现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型的有机结合。41987 一 1992 年,旧城改建的范围仅限于人民路。人民路是横贯市区东西向一条交通、 生活性主干道,全长 2250 米,分东、中、西三个路段。改建区范围 34 公顷, 拆除旧建筑面 积 36 万平方米,总新建建筑面积 92 万平方米。1992 一 1997 年的 5 年时间内,基本完成了 旧城

14、区的沿街改建,并建成了相当规模的住宅区,道路拓宽,基本能够满足当时的交通流量需 要。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居住条件得到改善。1992 年推出了 旧城 16 条街道改建的大规模旧城改建计划。据 1997 年以来的统计显示,旧城范围拆除的总 建筑面积约为 267.3 万平方米,约占旧城内总建筑面积的 23%。旧城的不断改建不仅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也使得城市政府和开发商获得巨大的经济 效益。这种利益更使得旧城改造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以至于相当长时期城市新区得不 到足够重视而处于无整体规划的建设状态。由于主要城市建设投资集中在旧城,新辟城区的 发展受到牵制,没有形成规模。政府

15、本身无力推动大片新区的建设。城市以沿道路、蔓延式 的逐层外推扩展方式生长。除了一些飞地式的开发区外,几乎所有建成区都综合了居住、商 业、生产功能,使交通系统产生一定程度混乱。这一时期,新建城区主要是为疏解旧城过高 人口密度而兴建的住宅区。例如水心住宅区、南浦住宅区等。位置都位于城乡接合部图四 改建后的人民西路 图五 新建城区的拓展在这个阶段城市商业核的空间开发为沿街线性,城市商业核沿道路滋生发展,呈线性特 征。一方面表现为城市道路网形态的发展形成核扩张的轨迹,构成核的发展轴,另一方面表 现为核沿街道的线性开发,即“沿街一层皮”的发展方式。 “两旁高楼大厦,中间车水马龙”,十 字路口四大金刚式的

16、城市商业中心。同时也出现了五马街和以开泰百货为代表的步行商业 街和大型商业广场。但商业核仍以沿街线性为主要特征。2.2.3 持续发展阶段(1999 年至现在)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规模的日益增大,人们对城市产生了新的功能要求。在这 个阶段,建设者对温州城市历史和发展方式进行重新的认识,发现了存在的问题(1)行政功能过于集中,制约了城市的扩展。市级行政设施与区级行政设施的相对集中,5甚至重叠,发挥不出全部的作用。(2)第二产业尤其是在原有经济水平下发展起来的家庭作坊式私营企业急需从旧城迁移, 使旧城的功能得以扩大梳理。(3)温州是著名的商业城市,但长期以来,商业布局以主要是沿街、沿路发展。影响城市 交通发展和居住功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新需要。(4)旧城改造过程中对古城的破坏性后果,使古城肩负的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被削弱,城 市文脉被割裂。针对这些矛盾,城市建设者对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城市的发展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