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210411 上传时间:2018-04-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毕业论文---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2 届届 工工商商 管管理理专专业业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题题 目:目: 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姓姓 名:名: 学学 号:号: 班班 级:级: 20122012 届工商管理(届工商管理(1 1)班)班 院院 别:别: 经经 济济 管管 理理 分分 院院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2目录一、创新型企业的内涵及其要素特征一、创新型企业的内涵及其要素特征-6 1.1,创新型企业具有明确的创新战略和完整的创新体系-1 1.2 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是全面和持续的创新-1 1.3 创新型企业的主导产品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1 1.4 新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效益,-1 1.5

2、 创新型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具有带动性-1 1.6 创新型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家精神-1 二、我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现状二、我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现状-8 2.1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软肋-8 2.2 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无疑会大大削弱企业的持续创新 能力-1 2.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赢弱,核心技术长期依赖从国外引进-1 2.4 企业管理能力-1 2.5 创新型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具有带动性-12.6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形成-1 2.7 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堪忧,市场环境亟待净化-1 2.8 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1 三、影响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原因

3、分析三、影响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原因分析-8 (一)外部环境因素-6 3.1 企业持续创新的外部市场条件-1 3.2 政府的研究开发投入与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1 3.3 政府关于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4 (二)内部环境因素-2 3.4 技术学习机制-1 3.5 持续创新主体的内在激励机制-1 四、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对策研究四、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对策研究-10 4.1 从制度建设入手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 4.2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对企业持续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2 4.3 建立提升企业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5 4.4 不足与展望-13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4、王伟(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摘要:摘要: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与高速发展的关键,尤其对中小企业显得更为重要。 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市场导向的视角出发,基于市场导向提 升创新能力机制研究缺乏的现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探讨市场导向如何促进中小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发现,基于文化观的市场导向,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机制:核 心技术攻关、构建经营模式、差异化战略以及有效利用用户创新。然后探讨了 市场导向的执行需要其他要素的匹配,对影响市场导向作用的相关因素进行简要 分析。结尾部分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将来研究方向。关键词关键词:市场导向;创新能力;中小企业一、创新型企业的内涵及其

5、要素特征一、创新型企业的内涵及其要素特征 一般说来,创新型企业是指以创新战略为指导,通过全面创新和持续创新, 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以实现自身发展、行业带动和社会经济增 长的企业。据此涵义,创新型企业应具备以下要素特征: 1.1 创新型企业具有明确的创新战略和完整的创新体系。创新战略和创新 体系通过对企业创新发展的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来保证企业的持续创新,不断 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1.2 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是全面和持续的创新。创新活动是对教育(培训) 、 学习、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的调整和新的组合的持 续性进程。 1.3 创新型企业的主导产品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

6、名品牌,既不是代工 企业,也不是纯模仿企业,而且能够有效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增强业 内的话语权,并对竞争对手产生强大的挤压态势。 1.4 新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效益,主要通过内生方式实现增长,研发投 入大,技术能力强,赢利水平高,始终处于良好的自我管理和发展状态(管理学 /工商管理/企业研究论文)。 1.5 创新型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具有带动性。通过提升多纬度创新能力使自 主核心技术达到领先水平,技术标准成为行业规范或品牌产品成为主导设计, 并通过技术扩散和转移引领一个新兴行业的产生或带动整个已有行业技术和经 济的长足发展。 1.6 创新型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家精神、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企

7、业 伦理意识和普世价值观,作为业界领袖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我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现状二、我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现状 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 化的危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42.1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软肋。据英国公布的 2009 年全球研发投入前 1000 名企业数据,在 72 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入围榜单 中,仅三家中国企业(东风、上海汽车和比亚迪)上榜,其投入的绝对值与行 业巨头相比差距甚大,也与中国汽车产销大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2.2 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无疑

8、会大大削弱企业的持续创新 能力。 2.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赢弱,核心技术长期依赖从国外引进。而发达国家 以及跨国公司搞技术垄断,以及中国企业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导致企业 吸收转化能力弱。 2.4 企业管理能力差,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匮乏,对外依存度强,难以形 成独立的创新决策。 2.5 自主品牌缺失,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综观国内市场,高端市场 充斥着国外知名品牌,而我国寥寥无几的知名品牌多属于中低端品牌,技术含 量低,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 2.6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研发 薄弱,急需企业技术联盟履行职责。 2.7 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堪忧,市场环境

9、亟待净化。众多企业追求眼前 利益和采取短期行为,造成市场中“山寨”产品泛滥,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 上多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2.8 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以上现状表明,提升中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的创新型强国、大 国之路仍任重道远。 三、影响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原因分析三、影响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原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 3.1 企业持续创新的外部市场条件 市场需求能力和竞争压力会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为保证外部市场条件有效 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引导技术创新的正常运行,必须强调市场竞争的适 度性和规范性。一方面,只有竞争强度适度才能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强度 过弱不足以激发创新行

10、为,而强度过大又势必降低企业的合理经济收益,削弱 企业创新投入能力;另一方面,在不正当、不公平竞争条件下,企业总是倾向 于利用自身的特权和等级优势,采取不规范的手段取得市场垄断和优势,而不 是从事艰苦的技术创新活动,这既可能直接侵害创新性企业的利益,也可能挤 占创新性企业的市场空间,间接影响创新性企业的发展,使多数企业对创新性 活动难以形成较高的收益预期。 3.2 政府的研究开发投入与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 政府的科技投入侧重于基础研究、部分应用研究和其他公益性研究。基础 科学即使并不直接导致技术创新,但能增加企业对技术的敏感性。因此,即使 是在较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研发投入也是形成和维持对

11、科技有效需求 水平的重要因素。这就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科技投入起到促进市场 对科技的需求的作用,政府科技投入的变化引起企业科技投入的变化,当政府 科技投入达到并维持一定水平时,企业科技投入才能达到并维持一定的规模。 此外,政府对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也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关键 的作用。 53.3 政府关于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 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效应的大小与政府关于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密切相关。 这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科技发展战略,技术引进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技术创新相 关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和政府采购体制等相关的政策。政府在完善技术 创新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动

12、力机制等方面都有 很大的作为空间,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应用技术为重 点、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是注重发挥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完善促进转制类科研机构发展的税收 优惠政策。 三是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围绕龙 头企业的核心产品,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展关联技 术的研究开发,快速提高研究开发效率。 四是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高技术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 智力支撑。 (二)内部环境因素 3.4 技术学习机制 企业在持续创新过程中,不仅要追求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市场实现,更重 要的是加强过程中的组织学习。通过学习、积累和整合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系 统和技术平台,以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加强知识 管理,企业原有的知识体系将被新的知识体系所取代,形成新的知识和技术体 系,企业的知识和技术创造能力将上升到新的台阶,知识有效地转化为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