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籍俗成语的意义分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820806 上传时间:2017-08-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禅籍俗成语的意义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禅籍俗成语的意义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禅籍俗成语的意义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禅籍俗成语的意义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禅籍俗成语的意义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禅籍俗成语的意义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籍俗成语的意义分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禅籍俗成语的意义分析汉语通语的成语有雅俗之分,温端政(2006)认为雅成语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书面系统” ,二是“多文言成分,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三是“通行范围上,多为知识分子所使用” 。 “俗成语来源于口语系统,有的来自古代口语系统,有的来自近代或现代口语系统;在构成成分上多白话成分(如三长两短 、 一穷二白 、千秋万代等) ;多通行在群众的口语。俗成语属于俗语。 ”967李小平(2009)认为:“所谓雅成语,就是那些来源于古代书面语的成语,如四面楚歌 亡羊补牢 老骥伏枥 大谬不然 形影相吊 惩前毖后 捉襟见肘等等。所谓俗成语,就是历代口头创作、口头运用的口语色彩很浓的成语,如

2、乱七八糟 婆婆妈妈 改天换地 土洋结合 轻描淡写 实心实意 说长道短等等。 ”4这个结论是符合语言实际的,据此我们可以把俗成语定义为:主要来源于民间口语系统或虽见于书面语系统但仍来源于某一时期特定的方言、口语的结构固定、语义完整的四字词语。俗成语和雅成语的不同除了主要体现在上述温端政所论及的两个方面即来源不同和构成要素不同外,还存在结构方面的差异。雅成语结构相对凝固,不能随意变动语序或替换其中的成分,而俗成语的结构相对灵活,可以变换结构、替换成分。此外,二者的使用群体和通行范围也有所不同。雅成语多为文人所用,多出现在相对典雅和规范程度较高的文体中,而俗成语主要通行于民众口语中,往2往活跃在白话

3、程度较高的作品,如白话诗歌、禅宗语录、宋儒语录、戏曲、白话小说等文体中。唐宋禅宗语录是当时口语化程度最高的文献之一,其中保留了大量俗成语。有个别俗成语古已有之,但更多的俗成语则是禅师们在应机接人时随机使用并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的。禅籍包含有大量俗成语的原因与禅宗基本宗教观念和其存在方式密不可分:其一,禅宗信奉“不立文字”的语言观,反对书面文字,而对口头语言“放一线道” 。来源于民间口语的俗成语经常被禅师们借来表达玄妙的禅理佛法。其二,禅宗力图以本土色彩浓郁的农禅话语来取代外来佛教的经典话语,充满乡土气息。粗拙朴实的俗成语被吸收到禅师接引弟子、传教说法的话语体系中。其三,禅宗主张“平常心是道” ,

4、寓禅于日常生活,反映民众生活状况和价值观念的俗成语恰与这种禅悟精神相契合。其四,当时禅宗队伍的主要成员是下层劳动者,他们时常将自己熟悉的属于母语系统的俗成语不自觉地带入到参禅话语中。一、禅籍俗成语的结构禅籍俗成语都是二二相承的四字结构,869-70 这和一般雅成语并无区别。只有个别成语如“放一线道”是一三组合结构。禅籍俗成语的构成方式亦可分为复合式、重叠式、复句结构和特殊结构四种类型。复合式俗成语是禅籍俗成语最为常见的构成方式,可分为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动补式和连动式等。这里不做分析。3重叠式俗成语是禅籍俗成语中出现率很高且使用频繁的一种形式,可分为完全重叠和部分重叠两种格式。完全

5、重叠的格式为 AABB,根据词性的不同它又可分为名词重叠(如“物物头头” “泥泥水水”“心心念念” ) 、动词重叠(如“来来去去” “扪扪摸摸” “出出没没” )和形容词重叠(如“空空寂寂” “琐琐碎碎” “长长短短” ) 。部分重叠主要有三种形式:( 1)ABAC 式。如:错七错八(形容未能彻悟禅理) 、掣疯掣颠(疯疯癫癫) 、彻骨彻髓(形容彻悟佛法) 、逞能逞解(卖弄自己悟得佛法) 、点胸点肋(形容自我炫耀) 、盖天盖地(涵盖天地) 、亘古亘今(从古到今) 、见神见鬼(故弄玄虚而妄为) 、立阶立梯(人为设立等级) 、瞥瞋瞥喜(忽喜忽怒)等。此式中的 AB 和 AC 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之分

6、。而且 B 和 C 之间还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联系,即 B 和 C 的词性相同、意义相关,部分 B、 C 可以组合成词。从语义表达的功能而言,通过 A 的反复使用,将 B 和 C 联系起来,AB和 AC 在意义上互补和照应,产生强化语义的作用。此外,B 和 C在语义上往往是反义对照关系,属于反义聚合中的两极,如“盖天盖地” “亘古亘今” “尽始尽终” “彻头彻尾” “瞥瞋瞥喜” “好晴好雨”等。( 2)ABCB 式。如:东听西听(到处打听) 、东卜西卜(到处卜问佛法) 、横咬竖咬(任意参悟佛法) 、将头觅头(比喻不识自家清净本心盲目向外驰求) 、将错就错、看楼打楼(有意模仿) 、无梦说梦(形容无中

7、生有)等。4( 3)ABCA 式。如:头上安头(比喻累赘多余) 、床上安床(犹叠床架屋)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量使用重叠式俗成语是禅籍文本令人瞩目的语言特色,充分反映出禅籍口语化程度很高的特点。复句结构的俗成语又可分为:(1 )承接式。如:立地作梦、道头知尾、勾贼破家、滴水成冰、告往知来、贵买贱卖等。 (2)目的式。如:拗直作曲、避喧求静、拨草瞻风、拨沤觅火、吃盐救渴、槌钟谢响等。 (3)条件式。如:动弦别曲、见兔放鹰、对病与药、看风使帆、买帽相头等。 (4)转折式。如:抱赃叫屈、持南作北、钉桩摇橹、短处求长、隔靴爬痒、画虎成狸、唤瓮作钟、药多病甚等。所谓特殊结构的俗成语指的是有不少俗成语在

8、结构中嵌入了数词,构成嵌数式成语。它们有些是名词性的,有些是动词性的,还有些是形容词性的。名词性的如:二头三首、横三竖四、七孔八窍、七珍八宝、四方八面等。动词性的如:举一明三、七穿八穴、七颠八倒、四通五达、七通八达、坐一走七等。形容词性的如:七凹八凸、七纵八横等。嵌数式俗成语中的数词基本都是虚指,如:千煅百炼、千了百当、千邪百怪、千妖百怪、千少万少、千乡万里、千休万歇、万变千化、万别千差、万祟千妖、万苦千辛等,都是用来形容数量多、程度深,并不确指具体的数量。二、禅籍俗成语的来源与俗成语来源于古代或近现代口语系统不同,禅籍俗成语约有三5个来源:一是沿用已有成语,这些成语见于传世文献,为后世所沿用

9、,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口头交际的常用习语。二是源于世俗俗成语,这一类成语首次被禅宗文献所记录,成为禅籍俗成语的主体部分。它们大部分在禅籍中的意义和世俗用法一致,有些则沾染了禅义成为了禅宗的行业语。三是源于禅宗行业语,这类成语多是禅师应机接人,或是僧人间机锋对答时随机创造的。2.1 沿用传统“雅”成语这些 “雅”成语在禅籍中一般都具有新义即沾染了禅义,如“安家乐业”出自汉书谷永传:“务省徭役,毋夺民时;薄收赋税,毋殚民财,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 ”本用来形容安居乐业。禅籍中则形容安心静虑,不必向外驰求。 “壁立千仞”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河水一:“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 ”本用来形容山崖

10、石壁高峻陡峭。禅籍中则形容禅悟者自明心性,无所依傍,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冰消瓦解”出自晋成公绥云赋:“于是玄风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比喻事物消失或崩溃。禅籍中则比喻顿时开悟或荡尽从前知见解会。“墙壁有耳”语出管子君臣下 :“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 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后以“墙壁有耳” “隔墙有耳”形容墙外有人偷听,秘密泄露。禅家藉以比喻佛法之义不可用言语道断。 “画饼充饥”语出三国志魏志 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本指徒有虚名而无实惠。禅籍中则指依倚语言文字参悟佛法的行为。62.2源于世俗俗成语禅籍记录了唐宋时期异彩纷呈的俗成语

11、,其中大量俗成语首次见于禅籍。虽说我们在其他世俗文献中很少甚至未能见到,但根据其上下文推断,这些成语的含义与世俗用法应当是一致的,如“屙屎送尿” “驴胎马腹” “驴腮马嘴” “泥猪疥狗”等,都体现出很浓重的农禅话语特点。其他如形容徒劳无益行为者有“把缆放船” “担雪填井” “掘地觅天” “扪空追响” “虚空钉橛” “压沙觅油” “钻冰求火”“斩头觅活”等;形容愚痴行为者有“立地作梦” “屎上加尖” “剜肉作疮” “预搔待痒” “舍头觅头” “开眼尿床”等;形容不能干脆利落领悟佛法者有“黏皮著骨” “惹泥带水” “牵藤引蔓”等;比喻解除妄想疑惑而摆脱迷障者有“抽钉拔楔” “解黏去缚”等;形容领悟

12、禅法不到位者有“半合半开” “半前落后” “半青半黄”等;形容见解浮浅者有“单见浅闻” “根浮脚浅”等;比喻法眼不明而本末倒置者有“呼牛作马” “认驴作马” “认奴作郎” “认龟作鳖”等。以下是现今通行的成语词典没有收录的一些俗成语:八字打开把柁张帆百丑千拙百种千端奔南走北避喧求静残羹馊饭残弓折箭彻骨彻髓瞠眉努眼撑门拄户传茶度水槌钟谢响打模画样道头知尾滴水滴冻倒肠换肚钉嘴铁舌堕坑落堑二头三首扶头接尾勾贼破家寒灰死火和麸粜面胡抛乱掷呼兄唤弟户破家残唤瓮作钟镬汤炉炭将长就短脚蹉手跌聚铁成斧快鹰俊鹞驴唇马嘴驴胎马腹7买帽相头囊藏被盖拈头作尾拗曲作直抛沙撒土皮穿骨露劈腹剜心七孔八窍牵丝带线倾肠倒腹千邪

13、百怪牵犁拽杷牵藤引蔓烧钱引鬼霜露果熟填沟塞壑闲门破户造妖捏怪张弓架箭针头削铁另外,禅籍俗成语给我们提供了汉语成语多样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是通过语素替换实现的,其中有单语素的替换,如:本分钳锤本色钳锤、成群作队 成群结队、粗羹淡饭粗茶淡饭、龙头蛇尾 虎头蛇尾、横三竖四 斜三横四、持聋作哑装聋作哑、背明投暗弃明投暗、电掣星驰电卷星驰、隔靴搔痒隔靴爬痒 隔靴抓痒、掘地讨天掘地觅天、将头觅头舍头觅头、目瞪口呿 目瞪口呆、瞠眉瞠眼瞠眉努眼瞠眉努目、补短裁长截长补短 牵长补短等;有双语素的替换,如:开眼尿床开眼瞌睡 开眼作梦、一箭两垛一箭双雕、把断封疆把断咽喉 把断要津等;还有单双语素的交叉替换,如:开眼

14、寐语开眼寱语开眼瞌睡开眼作梦开眼尿床、七穿八穴 左穿右穴、七纵八横七出八没七通八达(形容悟法透彻明白、畅通无碍) 、不涉阶梯不历阶梯 不践阶级 不涉阶级不落阶级 不涉途程(形容当下单刀直入领悟佛法)等等。属于世俗俗成语的还有 AABB 重叠式,它们有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三种。名词性的如“波波浪浪” “儿儿女女” “花花叶叶”“句句字字” “门门户户”等;动词性的如“出出没没” “叮叮咛咛”8“来来去去” “拖拖曳曳”等;形容词性的如“长长短短” “大大小小” “寒寒热热” “恍恍惚惚” “玲玲珑珑” “漫漫汗汗” “绵绵密密”“隐隐密密”等。2.3源于禅宗行业语禅籍中具有行业语性质的俗成语

15、约可分为四类。一是禅宗自创、用来直接体现禅宗教义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禅籍中特有的,一般不见于世俗文献。如爱圣憎凡”形容有分别心。 “安禅静虑”指禅人静心思考。 “超宗越格”本指超越通常规程,形容有非同寻常的胆识。 “盖色骑声” “盖声盖色”形容超越声色。 “求玄觅妙”形容一味寻求玄妙见解。 “挑囊负钵”比喻参禅行脚。 “寻言逐句”指追逐并拘泥于语句。 “依草附木”指神鬼依附草木可以显灵作怪,比喻不能直接领悟禅义而一味模仿他人语句以为知解的人。 “游州猎县”形容禅师到处行脚。二是一般俗成语在禅籍中通过比喻引申沾染了禅义而成为禅宗行业语。如“把断要津”本指坚守水路要道之关卡,禅籍指阻断语路、驱除知见妄念等施设。同义词有“把定(断)封疆” “把断咽喉” 。“本地风光”本指本地的风光、景色,禅籍喻指人本有的心性。犹“本来面目” 。 “本分草料”本指马等牲畜规定所喂的饲料,10156禅籍喻指本有的定分。 “鼻孔辽天”本指鼻孔朝(向)天,禅籍形容唯我独尊傲视一切。 “拨草瞻风”本指拨开荒草观察风向,禅籍用来指拨开一切迷雾领会禅法。 “打成一片”本指将不同的部分融为一体,禅籍用来形容不生分别对立之心即物我不分的禅悟境界。 “单刀直入”9世俗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禅籍用来比喻抛开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