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从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谈受众信息批判意识的养成19093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190613 上传时间:2018-04-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设计)-从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谈受众信息批判意识的养成1909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毕业论文(设计)-从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谈受众信息批判意识的养成1909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毕业论文(设计)-从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谈受众信息批判意识的养成1909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毕业论文(设计)-从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谈受众信息批判意识的养成1909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毕业论文(设计)-从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谈受众信息批判意识的养成1909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设计)-从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谈受众信息批判意识的养成1909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设计)-从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谈受众信息批判意识的养成1909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好文档从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谈受众信息批判意识的养成从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谈受众信息批判意识的养成王蓉晖 徐海华摘要摘要 在信息化社会里,传媒高度发达,新媒体崛起的同时也成为犯罪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犯罪人员的调查,分析了新媒介和犯罪传播、犯罪模仿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养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评判意识。关键词关键词 新媒介 犯罪传播 批判意识 Abstract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media communication has been highly developed. New media springs up, meanwhi

2、le it becomes one of the main approaches to disseminate crime. This article, after conducting an investigation on criminals, analyzes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media and crime dissemination as well as crime imitation,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to construct a target- audience information eval

3、uation consciousness idea in this new media era. Key words new media crime dissemination aware of criticism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媒介使人们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文化交流,接受教育,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层面。但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大众传播媒介如同“双刃剑” ,它在发挥信息、教育、管理、娱乐等正功能的同时,还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功能,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加速了犯罪的传播,这无疑会导致犯罪数量的增长和范围的扩大,新媒介的崛起和广泛

4、应用使得这一形势更为严峻。本文主要通过对犯罪人员的调查,分析了新媒介和犯罪传播、模仿的内在关系,提出了构建新媒介时代受众信息的批判意识。一、新媒介和犯罪传播的关系 新媒体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指在传统媒体基础上,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和手段的媒体,主要指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络和手机等等,本文主要指的是网络媒体和使用网络平台的手机媒体。犯罪社会学家提出犯罪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习犯罪的过程可能是对已有犯罪行为方式的有意识的模仿,也可能是已有犯罪方式对人们产生无意识暗示的结果。美国的犯罪学家格拉泽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如媒介报道中的犯罪形象会成为别人学

5、习的榜样。美国的班都拉指出犯罪行为一个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大众媒介。事实也证明了有相当的犯罪确实是通过模仿媒介完成的。_本文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专项课题“新媒体传播失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专业好文档兼论公众媒介素养功能对防范犯罪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子课题网络等新媒体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传统传播模式的界限,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开放度,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到的受众更多更广泛的欢迎。我们对 500 个犯罪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78 份。在回答“若您从以下几个媒介中任意选择三个媒体”时,手机、电脑和电视占了前三位,其中选择电视的人

6、员有 236 人,占 20%;选择电脑的人员有 252 人,占 21%;选择手机的人员有 294 人,占 25%。而选择的理由认为“使用便捷”的有 204 人,占 26%;认为“接触容易”的有 196 人,占 25%;认为“信息量大”的有 195 人,占 25%;认为“可信度高”的 137 人,占 17%。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犯罪人员对互联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有着较高程度的认可和接受。而新媒介具有的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传播效果显著、传播范围宽广等诸多优势,也使其成为了大众传媒中偶发性传播犯罪的主要途径之一。二、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的形式1. 强化犯罪信息传播效果,诱发犯罪动机社会学的理论

7、证明,人们服从权威的倾向是普遍存在,暗示者的威望会对暗示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其威望越高,暗示的效果越明显。在我们收回的 478 份有效问卷调查中,有 282 人认为“网络中关于犯罪行为的描述是真实可信的” ,占调查总人数的 59%。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犯罪人员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传播的信息的信任程度。媒介由于传播的自由和不受控制,使大量犯罪信息随心所欲地进行了传播。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曾对互联网上的色情服务作过一次跟踪调查,统计出网上仅仅儿童色情图像就有 45 万个,半年内调看者达 643 万人次。由于网络等新媒介具有从文字到图片,从声响到现频的所有表现形式,强化了一些犯罪事件和犯罪份子的

8、作案过程、作案方法和作案手段的传播效果,实际上增大了犯罪信息的传播。在产生传播轰动效应的同时,也激发起一些人的不良欲望,甚至会激发起人的模仿欲望和犯罪动机。因为一方面会使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减轻了他危害社会的罪恶感,看到新媒介上传播的犯罪行为有中归属感;另一方面网络等新媒介对犯罪行为的大肆报道会大大强化了他的犯罪心理,甚至发展成为犯罪。所以新媒介通过偶发性传播犯罪信息将某种行为模式暗示给受众,它会导致一些人的社会认知发生偏离,其高强度、高密度的渲染使得一些人对这些强烈刺激形成心理上的认同,由此诱发了犯罪动机。2. 扩散偶发性传播犯罪手段,增加犯罪人员“反侦察”的能力这些年我国犯罪率的大幅度上升,与

9、传媒偶发性传播犯罪有着直接关系。新媒介由于门槛低自由度大,会频繁地把案件过程过于详细的报道,以至于犯罪时间、犯罪地点、犯罪对象以及犯罪手法的选择都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把侦察和反侦察反复较量的过程统统公布于众,而新媒体的受众群又十分的宽泛,传播信息保持时间长久,接触十分容易,专业好文档导致了比较严重的犯罪传播。犯罪手段和经验是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犯罪人员掌握了一定的犯罪手段后,比较容易达到犯罪目的。在我们的调查中,有 363 人在“是否喜欢看网络中关于犯罪和暴力的报道”的提问中选择了肯定的回答,占调查总人数的 75.9%。有 180 人在回答“你认为现今网络的暴力犯罪案件倍受关注的原因”选

10、择了“宣传内容过多” ,占调查总人数的 %;有 124 人选择了“细节描述详细” ,占调查总人数的 21%。新媒介大肆宣传各种违法案件,其容易接触的特点使得那些躲在暗处的潜在犯罪人员如获至宝,为他们提供了很好学习样本,从中吸取经验和总结教训,增加了犯罪的安全系数,以逃避法律制裁。这会导致更多类似案件的发生,增强犯罪人员“反侦察”的能力,使犯罪人员的犯罪手段日益成熟、完善。同时这也增加了警方破案的难度。网络视频、图片和文字中有关警方侦察等报道的随意性,暴露了警方的查案的措施和手段,有的甚至以打字幕的形式大量报道了一线的侦察人员。有媒体报道湖南某贩毒团队就根据字幕提供的线索雇凶杀害了一名辑毒警员。

11、3. 加快偶发性传播犯罪频率,涣散正确价值观念网络等新媒介的传播功能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球的咨询和信息。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等新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大,传播的内容丰富,传播的迅速及时,不受国界和时空的限制,使得信息来源更广,信息变异更迭的频率大大加快,在眼花缭乱的信息转化中,也加快了犯罪传播的频率,如淫秽图片的传播、色情网站的泛滥、 、个人恩怨的渲染、对名利赤裸裸的描述以及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等等,正在涣散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减弱了新媒介传播的正功能。在我们 478 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 150 人认为接触网络等新媒介影响了人生价值观,有 172 人认

12、为影响了行为方式,三分之一的人上过色情网站,都不同程度地收到过垃圾短信息。从调查中我们也看到了网络等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的隐蔽性,新媒介高频率的信息更新,使得偶发性传播犯罪的频率也随之加大,它悄然影响着一些受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的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做出了危害社会的违法事件。三、面对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的功能,养成受众的信息批判意识在新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伴随着偶发性传播犯罪的产生,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要加强信息鉴别能力和信息批判意识,消除由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是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这些能力对受众信息批判意识的养成具有

13、积极的作用。1 正确分析、判断信息,培养信息辨别能力受众的信息辨别能力主要是指受众在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的时候,正确地分析、判断信息以及鉴别不良信息的能力。从受众自身来看,培养信息鉴别能力可以从培养质疑精神和培养信息分析判断能力着手。专业好文档受众要有意识地地加强知识修养,培养质疑习惯,提升自身的信息分析能力。受众对于获取到的信息,首先要进行选择,对一些不可靠的信息,要理性分析,加以推敲,辨别其真实度、可信度。再者,受众要加强自身的政治道道和知识修养。在传媒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受众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媒介可以了解国外各种信息,如果受众没有高政治水平和高鉴别能力,很容易被迷惑导致引入歧途,在社会带

14、来不良影响。同时受众也要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质疑能力,对信息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小心求证,有选择地接受信息。2通过教育引导,培养自控能力,提升免疫能力英国学者利维思在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文中系统地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整套方案。而在中小学以及大学专门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是提高学生的信息判别能力和免疫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使学生能够防范媒介产生的负面影响,强化学生的信息批判意识。对接受过不良信息的受众要因势利导,使他们知道不良信息带来的危害。通过正面教育和引导,可以增强受众自身的免疫能力。同时受众要注重个人的

15、道德教育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身的自控能力。比如受众在接受黄色信息和暴力信息时,一定要培养自制力,不能过多接触、传播这些信息。如果受众缺乏自制力,长期接触网络中的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很容易会给接受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继而埋下犯罪的种子。受众对这些信息要有一定的免疫能力,主动培养自身的自觉意识和自控能力,尽量少接触这些信息。3遵守道德规范,拒绝传播不良信息在新媒介时代受众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很多时候还充当了信息传播者的角色,这就要求受众在培养信息辨别能力和培养自控能力的同时,要遵守道德规范,拒绝传播不良信息。受众要有责任意识

16、。新媒介使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新媒体给受众带来了信息互动传播的同时,也要求受众具有一定的信息传播者的素质。有些信息对受众的心里健康和社会风气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我们手机上经常会接到一些“荤段子” ,上网、网络聊天被动联接弹出不良信息框等,受众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要有责任感,把好关,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蔓延。同时要做好主动核对信息。受众具有了信息传播者的责任意识,对一些不太可靠的信息就会主动核实信息的可信性,不轻易进行传播。如果对可疑信息不进行核实就随意地、轻率地传播,很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给社会带来危害。专业好文档参考文献:1 岳泉.信息传播的新媒介及其影响分析.情报科学,2007 年 5 月2 肖静.新媒介环境中人的异化.新媒体,2007 年 5 月3 董伟建.陶喜红.新媒介时代受众信息批判意识的建构.新闻界,2007 年 10 月4 邓集文.论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1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