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的探讨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分类例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816302 上传时间:2017-08-1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的探讨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分类例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关于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的探讨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分类例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关于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的探讨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分类例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关于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的探讨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分类例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关于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的探讨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分类例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的探讨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分类例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的探讨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分类例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的探讨(一)2006 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分类例析2006-11-15 13:37:00 大连教育学院 点击:2139 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 钱国利为了搞好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的复习,我们在对 2006 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分类例析根据诗歌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上述鉴赏评价的内容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作品的语言与表达技巧;第二个层面:作品的形象;第三个层面: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2006 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分类例析2006 年高考各地共有十七套卷子,其中 12 套选的是诗,3 套是词,2 套是曲。下面从上面所说的三个层面作一归纳。(一)作品的语言与表

2、达技巧方面第一、作品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理解上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语言字面意思的理解,包括字词的意思,句子的省略、倒装(不是一般文言文的主谓、动宾、定语中心词和语的倒装,而是出于格律或求新的需要的词语位置的变换。例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心游目想”“心折骨惊”“泉香而酒洌”等)等;一是词语、句子的表现力。前者是理解诗歌的基础,而高考命题侧重于鉴赏,因此主要是针对后者。1词的理解与赏析(1)找出诗中的“诗眼”,如: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三江小渡 杨万里溪水将 注 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1

3、小题: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写友情恒久不变,经得起风浪,因此可以推知诗眼是“交情”或“交情得似山溪渡”。“诗眼”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通常所指的“句中眼”,即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辟、最灵动、最关键的一个字。古代诗话中有:“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 古代诗家认为炼字要“认取诗眼”,往“眼”上炼。(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一是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这道题的诗眼就是指后者。它要求的是“本诗”,如果是“句中眼”,就应该从句子的角度提出问题,像 2003 年全国卷赏析“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要求一样。(2)分析某个词在

4、全诗中的妙处。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卷) 东坡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2 小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解析:“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了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注意“铿然”这个词的原本意思,即形容声音3响亮有力,在这句诗里就是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然后结合三四句,“莫嫌”山坡上石头很多

5、路难走,“自爱”这样的一种声音,再结合注释,自然就会理解到对仕途遭受挫折的开朗乐观上来。例 2:(上海卷)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16 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解析: “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 ,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诗眼”,诗人的观察力。“倦”,就是倦怠、倦乏,就是看够了。看够了什么呢?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这些“兴亡千古繁华梦”。这个答案的前半部分的提示是可以商榷的,从曲词中看,最明确的

6、应该是世事沧桑,繁华如梦的感慨,和人生的感悟。像孔子那样的儒家圣贤,吴王那样称霸的豪杰,楚庙所代表的江山社稷,而今只有乔木、蔓草、寒鸦而已。看倦了,也就看透了。所以才要“数间茅舍”的归隐生活。例 3:(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艭:小船。海幢,即海幢寺2 小题: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解析:“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这个“带”字可以说是“句中之眼”。鉴赏时要先从词的意义入手,谁4“带”,“老鹤”带,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老鹤“带”

7、妙在哪里?是把钟声越传越远这一无形的东西赋予了有形的南飞老鹤。例 4:(江苏卷)1 小题第 2 问:第二句中的 “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解析:“又”字暗示了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又”字的意思好理解,把这个字放到句子中去理解出包含的情感也不难。这里同样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思路,就是:对有表现力的字词的理解,要先从它的原本义入手,再结合上下文探究其表现力。(3)换词比较类,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1 小题: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 请简述理由。这句中的“敌”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 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

8、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2句的理解与赏析(1)对句子的内容的理解。例 1: (北京卷) 移居(其二) 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 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 ,力耕不吾欺。注释:将:岂。纪:经营。51 小题: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

9、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答案为 D、E。A 项诗中并没有描写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说登高赋诗是可以做的一件事。B 项“斟酌”是饮酒,而不是推敲诗句。C 项不是披衣起彷徨,而是披衣见老朋友,结合下旬“言笑无厌时”可知。例 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晓上空泠峡 王罔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注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排斥,于是绝意仕途,归而授徒。1 小题: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拂晓时分

10、, 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分析句子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 杯深,吹梅 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6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1 小题:“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这句在词中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 2:(辽宁卷)1 小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解析: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

11、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这个题的题干要求为答题提供的空间比较大,如果从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和景色,为“行”作背景上的铺垫,也可以。因为从时间、地点、人事、行为等不同方面说明标题,就叫做“点题”,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方法。3标题的理解与赏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解析: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烧、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最末一句

12、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第二、作品的表达技巧1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端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7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2 小题: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解析: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

13、理也可。如果从拟人的角度考虑,这个题似乎更容易作答。即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这阶下的青苔与红树似乎也默默相对,有一种无言的愁绪与寥落的意态,将情感深深地融入景物之中。 例 2:(江苏卷 5 左)2 小题:“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解析: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2分析全诗的表达技巧。例 1:(北京卷)2 小题: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解析:细读本诗,觉得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

14、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例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 杯深,吹梅 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 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82 小题: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例 3:(江西卷)2 小题: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解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

15、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例 4:(湖北卷)2 小题: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此题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例 5:(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2 小题:本诗运用

16、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3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达技巧。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湖南卷)咏白海棠 薛宝钗9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咏白海棠 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