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问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814689 上传时间:2017-08-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问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问题 论文 关键词文化盲点 词汇习得 中学英语学习 措施 论文摘要外语词汇学习中的文化盲点遍及各个层面,是外语学习者有效地进行词汇输入和输出的主要障碍之一。现在我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主例,结合这几年我在英语教学中的体会,参考相关文献,就这一问题作一定的分析,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总述 早在 1921 年,美国语言学家 Sapir 就在他的语言论(1anguage)-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同样的它也是不能脱离该语言的创造者而独立存在,就像力不能脱离产生力的物体独立存在。我们中文学习中把它称之

2、为“语言意境”。 Sapir 认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 ,而语言则是“思想的表达方式”。概括地讲,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或环境。语 言 不 是 本 能 的 行 为 而 是 社 会 的 习 俗 ,所以我们在研究语言的同时也应该考虑言者当地的社会风俗和文化氛围。在现实外语教学中,我们在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必须要求其掌握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因为掌握语言技能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而应用语言技能需具备一定的文化氛围。经过语言学家多年的研究证明得知,任何一个想学好外语的人,不去了解西方人的文化传统、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等知

3、识,却想学好英语简直是异想天开(杨庆萍,2000: 23)。但是现实的教学反馈情况是大部分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难把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当然这很多是因为学生本身的思维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因此“中式翻译” 在学生当中应用盛为广泛。为此,我们英语教师在利用外语教材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要对语言材料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传播予以重视。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掌握一定量的国外社会文化知识对其外语学习及应用十分必要。而中学生思维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我们教师这方面知道的灌输,这就要求我们利用一种幽默和谐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向他们讲述这些异地文化风俗。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意境之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在教学实

4、践中我们很多人多试着把文化导入教学中,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大学英语精读第 3 册第 4 单元“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If she chooses your door 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拿把这句话当作课外知识例题讲解的时候,我先问了学生们对于狗的看法。多数同学都说狗让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 狗拿耗子、狗腿子”、“ 狗仗人势”、“猪狗

5、不如 ”等。于是我进一步解释说,“狗”在英美人眼中是美好的字眼。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所以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还有: “You are indeed a lucky dog( 你真是个幸运儿)。因此,就本句来讲,赶走一条迷失的狗在西方就被认为是很残忍的。我所教的学生大都简单地把文中的“lost dog”翻译成“丧家之犬”,在字面上是可以的,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中式翻译,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文化背景方面,真正理解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的望文生义,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好习惯,不能让他们不能一错再错,恶性循环

6、。如在大学英语精读第 1 册第 5 单元, “A Miserable,Merry Christmas”一文中, “Christmas,Christmas Eve ,Christmas tree Santa Claus,Chimney,Stocking”等均是些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值得我们去挖掘和了解。掌握这些涉及圣诞节习俗的语义词,对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将起到很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的生活经验也会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错误。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中, 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 ,接触不同的事物.这样, 不同语言中就存在语言上的空缺现象.例如:汉语中的炕 、旗袍、中山装、 麻将、二胡

7、 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而英语中的tank, jacket, bus, 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地道的对应词 ,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 、夹克衫、 巴士、尼古丁. 再有,cheesecake(奶酪蛋糕), 在英语里, 指女性健美照或美腿照,beefcake(牛肉蛋糕), 指男性健美照. 但在汉语里,没有一个恰当的翻译. 又如American Dream实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lazy Susan(懒惰的苏珊), 指一种盛食品的自动转盘, 供顾客选用;Merry widows(快活寡妇), 指一种女子的紧束身衣.这些词都具有独特的英国文化背景 ,但在汉语中无法对

8、等地表述。所以还是那句话,我们在授课的同时也应给学生灌输这种思想,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代表了这个民族的思维,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就更加有利于我们学习这个民族的语言。所谓的文化盲点,指的是在外语学习中,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误,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词汇中的文化盲点也同样,它主要由不同文化背景下母语和目的语词汇文化内涵上的差异而引起。学生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对所学词汇的文化意义的足够认识,加上受母语文化负迁移影响,常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作为拐棍,容易形成词汇习得中的文化障碍。 这也是现在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灌

9、输学生这种思想,首先是自己应该深入了解教材涉及到的语言文化,以便传输更浓的异国风情给学生,让他们能溶入那种文化氛围。二、汇习得中文化盲点存在的层面 ( 一 )文化蕴涵的不等值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的蕴涵在涵盖面上可呈现不等值性。这种不等值以英汉语言来分析,可表现为词汇信息上的增值或减损,即在一种语言中词汇所含有的意项要小于或大于另一种语言中的对应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经常会影响我们学生对外语的理解,从而阻碍我们学生的翻译活动,这样也往往达不到言者所要表达的效果。以大学英语精读第 3 册第 3 单元“Why I Teach”一文中的“clay”一词为例,汉语中,其概念意义上的对应词“黏土”在文化

10、蕴涵上缺乏相关的联想意义。而在英语中,“clay”却有汉语所不具备的文化蕴涵:“肉体、人体 ”。这一蕴涵源于与西方文化有关的圣经。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在他的鼻孑 L 里,使之成了有灵气的人,这样上帝“造人”的工作就完成了。本文作者借用这一典故,把教师的工作比作上帝造物之工,同时隐含教师工作比上帝造人更伟大、神圣。有意思的是,汉文化中却常把教师的工作同“蜡烛”连在一起,因为在汉文化中,“蜡烛”有“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的蕴涵,这在西方人看来同样不可理解。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会把各自语言所包含的文化涵义加以充分联想、扩展,造成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词汇涵义涵盖面上的不等值

11、。所以如果外语学习者缺乏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了解,也就难以体会和把握目的语词汇所衍生的文化涵义。 ( 二 )文化蕴涵的非对应性 在不同背景下,词汇的文化涵义还更多地表现为相互之间的差别。因为这种现象有时表现为不同语言间的词汇概念意义的貌似对应而实质涵义的大相径庭,由此造成的障碍问题更为严重。例如,英语中有着大量的习语,包括谚语、成语或寓言,它们都含有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但是如果缺乏这方面的文化知识,就会影响对所学内容的准确理解,甚至还有可能引起误解。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 3 册第 4 单元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This was the last straw。它源于谚语 It is that last

12、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 back 谚语的原意是指骆驼无法承受最后往它身上加的稻草而倒了下去,它往往意指在某个工作、任务、环境等变得无法忍受的最后再增加负荷。课文中指当作者了解到自己将要干的苦差事之后,又得知还要在一个女人手底下工作时再也无法忍受的心情。如果不了解这一文化背景知识,而是从汉语民族的文化角度进行思维的话,就有可能将该句理解为“这是最后一根(救命) 稻草”,这样就完全背离了该句的原意。 所以,了解背景文化也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前提,事实上,我们汉语博大精深,文段中出现这种容易引发歧义的是很平常的事。但我们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区分的,这就是母语的优势,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它,所以面对文化盲点,多接触了解那些异国风土人情是个很好的改善办法。现在的中学生课业繁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外国文化和异地风俗,就算是他们有心去了解,往往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外国文化博大精深,他们很难找到比较贴近他们所学内容的那些文化,所以我们教师就更应该以我们的方式向学生灌输那些知识,把常见常用的罗列出来,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吸收和消化,接着更好的运用于外语学习当中,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