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活动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102984 上传时间:2018-04-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活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活动浅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活动XXXXXXX 高级中学 摘摘 要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 “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目的进行分析,并且对新课程改革前后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在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活动的重要性关键词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课堂讨论;学生活动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应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教学中,不把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而应创设一些数学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结合对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其根本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让学生

2、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使学生参与到学生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一一.为什么要注重开展学生活动为什么要注重开展学生活动?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应该认识到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都特别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数学教学要从仅陷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的歧路上调整目标,尽快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学生活动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交流、协作中观察、理解、想象、提取、探求、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想象、探求、抽象概括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新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新课

3、程标准实施前后的对比来发现开展学生活动的重要性:1.学生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主要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学生所扮演的则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一直处于主体地位2.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式.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启发式,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3.沟通渠道在传统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因而沟通渠道主要是单向流动: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不仅要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而且也要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因而沟通渠道是多向2的4.学习结果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获得的是教师经过筛选、过滤等加工程序后的“第二手”

4、知识;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学生应该通过自己分析、思考、讨论、交流,获得的是“第一手”知识5.学习积极性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积极性较低;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处于主动地位,使他们积极参与案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活动,提高积极性6.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中,虽然能够传授比较系统的知识,但在能力培养方面效果明显不足;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它要求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7.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

5、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以上的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更多的注重师生的互动.学生活动也能促进教学,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同时,学生在学习上也会由被动变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使学生的能力、智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二.怎么样去开展学生活动怎么样去开展学生活动?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应视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

6、特点,学生知识和能力状况以及教学条件而定既要讲究活动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也要考虑活动的适用性1.阅读教材,寻找疑难让学生阅读教材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便于抓住教材重点、发现问题、解决疑难.阅读教材可以分为三轮:粗读、细读、精读粗读:了解大概内容.细读:找出知识点.精读:分析重点、难点,找出质疑点.如:高一数学中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中,让学生粗读两遍,学生基本上可以了解集合之间的几种关系:属于、包含、真包含,还有这几种关系的相应符号.出一份填空题,让学生细读,多数学生能针对问题,找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再精读,找出重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对3本节内容的理解与记忆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德国教

7、育家第斯多惠指出: “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难理解的概念、难证明的定理、难推导的公式、难解决的数学题等等,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实践,验证他们的方案是否正确,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决,修改方案,然后再实践.学生通过组内讨论、互相交流,就能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自我暴露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理解较好的学生能够帮助理解较差的学生解决许多问题实践证明分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学有所得,共同进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教师也能从中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改进自己的教学

8、,使教与学共同提高3.参与探索发现,培养创造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 “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干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再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而再现过程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去归纳,去联想.因而,平时的每一堂课都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意见的时间和机会.允许说错,直到学生思维受阻时,再给予建议或提示.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师生互动,在复习子集概念时.我举了一个例子:设集合,对于的每个非空子集,表示子集中各元1,2,3A Ax( )S xx素之积(单元素集元

9、素之积为它本身),求所有的积.同学们利用列举法很快得到 1296 的答案,( )S x这时有位同学提出问题: “老师,有没有更一般的规律?也就是对于集合,它的各1,2,3,.,An非空子集元素之积的积又是多少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争相发言: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看各个元素在积中出现的次数.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是相同的”.另一位同学站起来发言: “这种关于自然数 n 的问题可从简单情形摸索规律:对于集合.含 2 的子集有 4 个,所1,2,3A 以 2 在积中出现了 4 次.出现 2 的子集个数可考虑集合的子集个数即,因为在的子 1,322 1,3集中插入 2 即为集合含 2

10、的子集.因此,任何一个元素在的子集中出现的1,2,31,2,3.,n次数都应该是去掉该元素后剩下的个元素集合的子集个数,所以本题结论应该为1n12n-即”.通过从特例出发,摸索规律,发现了推广的途径,从而找到问题的突破121,2,3.,nn 12!nn4口.同学们沉浸在长久的成功喜悦当中在课堂上,适当的开展一些探索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因而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创新4.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 “教养不在于知识的数量,而在于充分地理解和娴熟地运用你所知道的一切”. “如果学生的头脑充满了或多或少

11、的知识而没有学会应用,那是可悲的现象”.学生做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安排练习题要兼顾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练习题一般要求课堂内完成,这样,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解答题的思路,速度等信息,使老师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调整和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最佳教学效果三三.如何把握其尺度如何把握其尺度?强调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并不意味着活动的次数越多越好,活动的量越多越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量和度平常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从表现上看,学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课堂气氛显得空前活跃,其实讨论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甚至以读课文中的内容来代替回答问题

12、.如何在课堂活动中实现讨论的有效性呢?1.心中有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开展什么活动,准备工作尤为重要.活动前准备得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作为学习活动中的讨论,也应该是有准备的.这里的准备是指教师根据要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外或课堂讨论前进行的自主探索、思考的学习活动.教师不仅要给出学生要准备的内容,而且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诸如上网、阅读和搜集教材中信息的对比使用等基本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尝试着解决问题,使讨论前学生能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时候上高一数学的函数的值域的时候,我在上课前的一天,我就让同学们回去把关于函数值域的有关知识与问题都看一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不会出现同学们

13、对新知识感到特别茫然的现象.虽然同学们在提前看的时候会有许多看不懂,但是却可以让他们对新的知识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做到心中有数2.适当延伸讨论活动不仅应该体现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还要体现学生间互相讨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并在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自信.有时我们在课堂讨论中会出现问题过难,学生无从下手的现象,要么讨论变成了猜测式的游戏,要么学生失去了参与讨论甚至学习的信心,因此,所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注意梯度,逐层推进.例如:我在给同学上关于函数值域的几种求法的时候,因为这几种方法在针对不同的题目的时候有不同的用法.我布置了三道思考题:1.求函数5的值域;2.求函数的最小值;3.求函数的最

14、小值.然1yxx=+()210yxxx=+12yxxx后展示学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典型错误解答: 112xxQ2,;y , 2122xxx所以当且仅当 即时,2xx=1x =min2 12;y= min132,2;xyxQ讨论这些解法对不对,不对又如何纠正?通过分组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时候,一要注意两数必须都为正数,二要注意两数和为定值,三要注意等号能否取到,归纳出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候要遵守”一正,二定,三相等”的三原则,否则就容易犯错误3.适当指导学生在自学准备阶段,受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面的影响,有时不能一下子抓住问题的关键,甚至会偏题、跑题,这是在讨论中经常暴露

15、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立足已有的资料,在看资料的过程中想、议,把讨论深入,一定要注意不可大包大揽.讨论中,尽管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对问题已有所了解,但一般说来,学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零散、不够系统.仍需教师用精简、通俗易懂的语言及其他形式对问题的讨论结果给以总结,使得讨论的内容得到整理、得到提升,达到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对讨论中发言精彩、有创意的学生要及时肯定;对于发言平淡,甚至不着边际的学生也应给予应有的肯定.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告诉答案,而要尽量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自己去发现.有的问题还要有意引而不发,甚至悬而不决,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4.妥善安排为

16、避免课堂发言被少数优等生所垄断,大多数学生成为听众.或者说“少数人表演,多数人观看”的不好课堂现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和参与讨论的条件,这样做既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又能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比较有效的方法足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具体说来,就是安排座位相邻的 4-6 个学生为一小组,然后,各小组根据组员的能力及对要讨论的问题的认识程度,迅速推荐出来组长、主要发言人、记录人和总结人等,小组讨论结束后,可由各小组主要发言人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各小组主要发言人的评价既要注重对发言人的评价,同时更要强调对小组的评价,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充满信心地参与到讨论中去.6因此,开展课堂学生活动,教师在课堂前应该精心设计,课内应该精心组织,以求可以有最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由数学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