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1世纪中学生物学教育的思索25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098721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21世纪中学生物学教育的思索25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对21世纪中学生物学教育的思索25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21世纪中学生物学教育的思索2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21世纪中学生物学教育的思索2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对 2121 世纪中学生物学教育的思索世纪中学生物学教育的思索文/林静 20 世纪后半叶生命科学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取得了突破性的 成就。例如,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的成功克隆、人类基因组计 划的实施等。这些重大突破无疑会促进自然科学的进展,推进人类自身的进步,而生命科 学也将逐渐成为自然科学中的带头学科。许多科学家预言 21 世纪是生物学世纪。人们还将 人类社会一些重大问题,诸如人口、环境、粮食、资源与健康等的解决,寄希望于生命科 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因此在新的世纪里,中学生物学教育也将承担起新的时代使命。 以往的生物学教育体现的是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观,其

2、衣钵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强调“智育第一”,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在课堂教学中主张 权威式的管理,教学论偏重于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很显然,这种教育观指导下的 中学生物学教育已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化社会的要求。可喜的是,我国新一轮课 改的产物之一,2001 年面世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 标准),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观,赋予了中学生物学教育全新的面貌。基 于对标准的理解,以及笔者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索, 谈谈对 21 世纪的中学生物学教育的一些理念。 1 融合科学和人文,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教学教育价值

3、从广义上讲,科学本身就蕴涵着人文精神。科学研究活动以理性为基础,以怀疑为起 点,以批判为武器,以求真为指向,以创造为目标,在宽容的氛围中自由地探索,在公平 的制度里独立地思考,活动过程中就孕育着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公平精神与宽容态度、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我国传统文化强调 “天人合一”,也是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但当时过于注重人伦秩序与伦理道德,并未 重视科学教育。19 世纪的洋务运动,为了中国的救亡图存,引进西方的科学教育,但只看 到科学的物质层面的工具价值,使科学教育在中国一初始就被剥离了人文精神,科学被理 解为是纯理性的、定势的、工具性的知识,科学

4、教育的实践多年来被缩减为科学知识的教 育。 科学与人文的脱离,势必带来科学教育对生活世界的缺失、对科学研究世界的缺失、 对科学发展历史世界的遗忘,科学教育更多的是与功利主义的结合。21 世纪的生物学教育, 应该融合科学与人文,全面、充分地体现学科的科学教育价值。标准明确了生物 科学知识、生物科学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的课程目标,尤其突出能力和情感 的培养目标。在标准前言中指出:“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 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 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 和创新意识

5、等方面得到提高。”在肯定“双基”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要“初步具有一定的科 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 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可见,21 世纪的生物学教育在确立了科学的不断质疑、不断探究的特性时,将人文精神 回归于其中。 2 突出探究性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探究生命运动规律的学科,生物学本身具有探究性。标准 “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

6、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能否在生物学课 堂中成功地开展探究教学,对体现生物学科的科学教育价值起着关键的作用,也直接决定 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当今生物学教师已经积极探究“探究性学习”,但也有许多的误解和 偏失。 21 有人认为探究性学习只能面向少数尖子生产生这样的认识,主要是把学生的探究 等同于科学家的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界定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 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 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 动。”后面一句话中的探究指

7、的就是教学中的探究,它实际上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标 准中也指出:“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 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也就是说,并不是一定要将探究的基本环节(问题、 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连贯完整做了才算探究,学生 进行其中某一环节的探究活动,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一种探究。按照学生参与探究环节的不 同,可分为较为简单的一级水平的有结构的探究,二级水平的指导性探究和较难的三级水平的自由探究(参见徐学福编译美国探究教学研究 30 年)。 也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是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的。影响探究的主要是学 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形

8、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更胜任探究活动。当然认知发展较慢的学生, 可能在探究时的问题简单些,在探究过程中困难多一些,但并不是不能开展探究。探 究教学的倡导者萨其曼()认为,只要有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的 焦点,学生享有探索的自由,还有一个丰富的容易引起反应的环境,学生都能开展探究活 动。 22 所有的课都采用讲授法是不可取的,“一刀切”地运用探究教学是我们要避免的 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适用空间的局限,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能一统天下。加涅于 1963 年在探究所需的学习技能一文中,学生要有广泛的、概括化的背景知识,要 有辨别好假设与坏假设的背景知识,才能开展探究。学生对某一个话题一无所知的话,也 就不

9、能作相应的思考。因此教师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探究的,如生命起源、 的双螺旋结构等;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去探究的。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弊 端是费时,如果学生未知的知识都要经过探究才获得,当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因此教师 要寻找到探究的切入点,精心布置课堂情境,使学生能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 23 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近几年的“研究性学习”实则是 指探究性学习的所谓的新型学习,“研究性学习只重过程而非重结果”“研究性学习 过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相对于以往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只重结果,不看过程,提 出重视学习过程,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不重结果的学习可以说是没有意义的。

10、学习就 是有目的的活动,如果只求经历过,而不在乎获得的结果,探究难免会流落为一种形式上 的机械训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对探究的结果要有设想,而且对探究活动本身应该 有强烈的成功欲望,这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再则,人们常说研究要 以现有的认识成果为基础,就是从一般意义上反映了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说科学 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是一种过程,是要求人们以动态的观点看待科学研究成果,而不是说 科学探究可以脱离知识基础去建“空中楼阁”。按照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没有知识 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探究这类问题解决的高级学习,以概念和规则的 掌握为基础,探究的结果不仅使学生

11、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更能提高他们的智慧技能。 因此,探究性学习要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3 呼唤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诸多研究者,一个充满自由、活泼、兴奋、关怀、支持而不具威胁的课堂情境 是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前提。要营造这种主体参与、民主和谐、合作学习的课堂氛 围,就需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这 里值得一提的是“非指导性教学观”,源自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咨询(参见美 等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和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非 指导性教学观并非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主张一种不同于传统指导的“指导”“非指 导”。相对于传统的指

12、导,“非指导”较少采用,甚至不采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 指示等方法,而较多地采用间接的、不明确指示和命令、不做详细指点的方法。教师抛弃 了传统的决定者的角色,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认为 学习活动需要整个人(包括躯体、情绪的和心智的等方面)的参与,而不仅仅是心智的投 入。因此教师要真诚地接受学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不做评判或训导;学习是自我 发起的,教师不能给予任何压力或强制。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要做的事 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帮助学生发现 他们所学材料的个人意义;维持着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可

13、见,非指导性教学观 倡导的课堂氛围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具有了这样的非指导性教 学观,才可能开展较好的探究教学,才可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 江泽民主席说:“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 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进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的地位。”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生物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倡导学习 化和终身教育的知识经济时代,是广大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课题。面对知识的爆 炸、科技的加速发展,生物学教育也将面临着许多挑战,譬如如何与计算机文化、网络文 化的融合。但只要我们认识到教育是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认识到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 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的,而只有当它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时,才能最终实现它 的价值,我们就会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就能减少甚至避免走弯路,早日实现“科教兴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