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洞悉文化差异 改进英语教学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089520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洞悉文化差异 改进英语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洞悉文化差异 改进英语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洞悉文化差异 改进英语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洞悉文化差异 改进英语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洞悉文化差异 改进英语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洞悉文化差异 改进英语教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洞悉文化差异 改进英语教学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从话语交际入手,深入分析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际失误种种现象,并对其分门别类地进行剖析,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行的解决办法,为改进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学习英语多年,在与外国朋友交流时,经常感到为难的不是不知道该用那个句型或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时候担心的是用那种方式来加以表达更得体。交流过程中一个难点在于我们经常误解说话人的意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因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图与其文化背景等知识紧密相关。社交过程中的误解有很多也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将着重从交

2、际话语和词汇两个方面讨论一下英汉文化的差异及英语教学相应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1、文化差异在交际话语方面的体现 在与英美人士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一般能容忍说话者在语音或语法方面犯的错误,但是如果违反讲话规则即反映该国民族文化的语言使用规则,就会令人不快甚至被认为是没礼貌的。所以,作为语言学习者,应该了解这些讲话规则的。一般来讲,交际话语方面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和个人隐私有关的话题 西方人视其年龄、工资、宗教、婚姻等为个人隐私,所以在同西方人交往时应尽量避免谈及这些令人感到尴尬的问题,尤其是当问及年老女性的年龄时更显得让人难以接受。例如在下面这句话中: MissHuang:Ho

3、woldareyou,Mrs.Green? Mrs.Green:(feelingembarrassed,havingnothingtosay)Erww“ 在上面的语句中 MissHuang 因为不懂得西方人的文化传统而导致出现了交际方2面的困难,因为在中国,问别人年龄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是出于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是西方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个人隐私,别人是无权过问的。 因此避免谈论这一类问题不仅是出于一般交往的礼貌,从更深层意义上讲是不能违背那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2)中西文化对自谦语言使用的态度 自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独有的文化现象。纵览中国文化长河,自谦这

4、一传统源远流长,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东亚文明都非常注重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传统,那就是:自卑而尊人。但是,当同英美人士交往时却不能将这一原则硬性地强加给他们,那样的话,轻则会造成交际的失败,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矛盾与冲突。西方人并不认为过分谦虚是一种美德,相反他们认为那时一种非常虚伪的做法,例如在下面的句子里: Mrs.Smith:Youlookverysmarttoday. MissLiu:Oh,no,Idont. 外国人听到这种回答会感到非常难堪和尴尬。其实交谈者只想在交谈中显得谦虚一些,而他们却认为过分自谦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这样一来,交际的目的就没有实现。在这种情况下

5、应该说声 Thankyou,以表示对外国朋友的夸奖表示感谢。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这种跨文化意识,以免出现交际失误。 (3)日常礼貌用语的使用 打招呼等的礼貌用语(PhaticCommunion)是套化的语言,已丧失了其原本的字面意思,只体现交际功能,所以,不能过分拘泥于字面本身的含义,而要服从该民族语言中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即必须用目的语中(TargetLanguage)现成的表达法而不可以把本族语的表达方式直译过去。 3例如,中国人在见面时常问对方:“你吃了吗?”这句话翻译成英语为HaveyouEaten?如果一个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听了这句话之后,他会以为这是一个寻求信息的问句。根据

6、西方人的一条准则真诚和坦率,尽管他不愿回答这一问题,但是他又不得不做出回答。 其次,汉语中另外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就是看见别人在千什么就说什么。例如,小王下班回家,看见邻居老刘在看自己的孙女,他就会这样招呼老刘:“喂,老刘,您看孙女呐。 ”这句话翻译成英语就是takingcareofyourgranddaughter.这时在场的外国朋友就会感到很奇怪,很显然老刘是在看孙女,小王这么说,完全没有必要嘛。其实他们有所不知,这只是问候的一种方式而已,没有真正的会话含义。但是当我们同外国朋友交往时却必须回避这一点,否则会造成外国朋友的误解。 以上这些例子已经足以说明中英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英语教学

7、中应随时把这些知识渗透给学生,不断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文化差异在词汇方面的体现 (1)语言的独特性 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差异很大,因此在一种语言中存在的词汇可能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根本不存在,这就是语言的独特性。例如汉语的“紫禁城”“四书五经”“科举制度”等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产物,在英国文化中是没有的,因此在英语中不存在相对应的词汇。譬如说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礼”这个字,有人翻译成propriety,有人翻译成righteousness,还有人干脆翻译成了politeness,但这几个简简单单的词汇是绝对不能囊括“礼”这个字的所有义项的,因为古人所提倡的“礼”的内涵是博大精

8、深的,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是代表不了的,所以这个时候与其翻译成英语让大家费解,还不如干脆用拼音Li要好些。 4同样,英语中的 hippy,brunch,Walmart 等词汇在汉语中也没有现成的对应词,因此我们只能采用音译、仿造词或意译的方法来表达这些事物和概念,把它们译为“嬉皮士”、 “早午餐”、 “沃尔玛”等。有时,一个句子或段落当中没有生词,语法结构也很清楚,就是不太明白作者的确切意思,就是因为某些词、表达法蕴含着特有的文化背景。例如:Stopbeatingaroundthebush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原来,这句话是叫对方少说废话,直接进入主题。由此可见,了解词汇、短语的文化背景对于语言学习

9、是非常重要的。 (2)语言的差异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英汉中某些词汇看上去似乎具有对等性,而实际上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引申意义,这就是语言的差异性。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注意语言除字面意义以外的文化意义,也就是要注意词语的文化内涵了。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指词语中蕴含着某一民族或社会群体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词汇作为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或表达思想的媒介,被赋予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浓重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所以,在词汇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意义的介绍,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学生 peasant 一词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是英语单词 farmer 的同义词。

10、在汉语里, “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不仅没有贬义,而且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而在英美国家,peasant 常指那些没有受过教育,举止粗鲁的人,如Heisarealpeasant。所以我们在翻译汉语的“农民”一词时,应该翻译成farmer比较恰当。再比如,dog 在英语中的文化意义不同于在汉语中与其相对应的“狗”的文化意义,在英语中 dog 的褒义成分居多,而在汉语中“狗”贬义成分较多。 语言的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的文化使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联想。例如,汉5语的“白象”牌电池的商标名在被翻译为英语之后是whiteelephant,这个短语在英语中指“大而没有用的东西”。 当

11、然,汉英交际话语方面的文化差异远不只存在于上文提到的几方面,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了;词汇方面的文化差异似乎更是漫无边际、难于把握。而这些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都是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3、针对文化差异现象,在英语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1)有针对性的介绍文化点 首先是通过客套用语介绍那些影响交际的社会文化因素。客套用语包括打招呼、道别、谢绝等最基本的日常用语。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要把文化教学渗透到客套用语中去。 其次,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西方的宗教文化。我国是一个多个信仰并存的国家,其中佛教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汉语语言中有许多词语来源于佛教用语,像“放下屠

12、刀,立地成佛”、 “造化”等等都是。但是在西方,基督教及其经典著作圣经的影响最大,语言与文学中有很多典故都来源于圣经。西方人经常用MyGod,MyLord,Jesus等词语来表示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宗教文化方面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2)要让学生从思想上克服民族中心论 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谈到跨文化交际时曾经用十六字经典地概括出整个人类交往的全过程,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也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以自己的文化为出发点来判断持其他文化的人的所作所为,不能把与自己文化不同的文化视为荒唐一的,更不能盲目地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

13、他任何文化。 (3)应该结合教材,把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结合起来。 6要让学生明白,仅仅掌握了英语的语言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语言知识的非常小的部分而已,只有同时掌握了英语文化能力,即掌握了语言行为规则,知道在何时何地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语言形式才得体,才可以说是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在过去的教学里往往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了许多学生虽然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却不知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形式。 (4)要求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英语原文资料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多接触英文原文资料。通

14、过这些途径,学生可以将中英文化有意识地加以对比,使他们对本民族文化与英语文化有详尽的了解。随着他们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所学内容,而且在日后的实践中也会受益匪浅。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英美人士多多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位讲英语的本族人都是一本文化内容丰富的“活的教科书”。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学习到英语的语言形式,而且可以不断地获得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为他们以后的交往与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语 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的载体,是该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往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教育,以语法教学为主,而很少去关注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因此,在今后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7更要渗透文化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地道、得体的英语,真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