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变质作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82486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73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变质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区域变质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区域变质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区域变质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区域变质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变质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变质作用(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变质作用编辑区域变质作用 (regional metamorphism)是在大面积内发生的变质作用的统称。它是由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引起的一种大面积的区域变质作用造成的, 变质岩 的范围往往达数百或数千平方公里。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呈面型分布,出露面积从几百至几千平方千米,影响范围可达几千至几万平方千米,形成深度可达20 千米以上。根据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埋藏变质作用 、洋底变质作用等。区域变质岩由于受温度影响,重结晶作用显著;又因受到强大定向压力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片理构造;受岩浆活动影响,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也有很大

2、变化。所以说,区域变质岩是在各种变质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代表性岩石有板岩、片岩 、片麻岩 。深成变质作用是指沉降到地下深处的煤层,受到地热及上覆岩系产生的静压力的作用,发生了变质程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在大区域内使煤普遍发生变质作用,它的影响范围最为广泛,因此又称为区域变质作用。试述蛇绿岩套特征及地质意义? 蛇绿岩套 其实就是 蛇绿岩 (ophiolite ) 。是一组由 蛇纹石化 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 海相沉积 物构成的岩套。 (在地史学中这个就是“三位一体 ”,是寻找古缝合线 的依据,就想前面两位说的“海洋遗”一样。)蛇绿岩 可以形成於洋中脊、弧后盆地

3、 、弧前盆地、 岛弧 或活动 大陆边缘 等构造环境。 现在大陆上发现的 蛇绿岩 ,多数是大陆 裂解 或弧间扩张的产物,而不是洋中脊蛇绿岩。蛇绿岩不但是目前为大多数地质和地球物理学 家们所接受的 板块构造学 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解释喜马拉雅 山形成这一重大地质理论问题时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蛇绿岩与大洋岩石圈 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蛇绿岩的组成、成分及成因也是了解大洋岩石圈 结构、变化及动力学的主要途径。与蛇绿岩深成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是铬、铂、金、镍;当喷射的富金属卤水 与海水反应,在低洼地可形成铁、铜、锰矿 床。此外,蛇绿岩中普遍伴生的蛇纹石 ,是重要的 非金属矿产沼泽沉积物编辑沼泽

4、沉积物(bog deposit )是指沼泽中形成的沉积物 。它以 泥炭 、腐殖泥为主,有时也有少量泥沙沉积。它常与湖泊沉积、河流沉积和海洋沉积共生,沼泽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河流泛滥平原、河流三角洲、湖滨平原和海滨平原 及某些平坦的高原上。1潟湖相编辑泻湖相 即潟湖相。潟湖相 (lagoon facies )是潟湖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按形成条件的潟湖相 (3 张)不同, 潟湖相可分为淡化潟湖相、咸化潟湖相、沼泽化潟湖相等。淡化潟湖相的形成条件是气候潮湿、 雨量丰富,有大量的淡水供给,主要由碳酸盐质粉砂岩、粘土岩及粉砂质粘土岩组成,生物种属单调,以海相生物化石为主,常具变态特征,形体变小,单斜交错层理

5、不发育,具波状层理或水平波状层理。咸化潟湖相的形成条件是气候干燥,蒸发作用显著, 淡水补给困难, 因此, 它主要由纯化学沉积岩及细粒碎屑岩组成,并有盐渍化及石膏化砂质粘土岩,生物化石单调,仅见有能适应高盐度的生物化石,单斜交错层理不发育,一般为水平层理或塑性变形层理,层面上常有波痕、泥裂及雨痕等。 沼泽化潟湖相是指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滨海平原上的沼泽化了的淤积盆地,其岩石组分以粘土岩为主,其次是粉砂岩、砂岩、油页岩和煤层,具水平层理及韵律层理,植物化石丰富 . 湖泊相湖泊是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集的地区。根据洪水面、 枯水面和浪基面,把湖泊相划分为滨湖亚相、浅湖亚相、 半深湖亚相和深湖亚相

6、,平面上它们大致呈环带状分布,另外,还可划分出湖湾亚相。湖泊相是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聚的地域。1与 陆相 组中冲积扇相、河流相 并列。湖泊相 (4 张)2水动力特征编辑湖泊的水动力作用于海洋有些近似,主要表现为波浪和岸流作用,小型湖泊通常缺乏潮汐作用。风力的影响下, 湖泊的水面可形成较强的波浪,被称为湖浪, 通常来说浪基面深度不超过20m 。湖浪作为一种侵蚀和搬运的地质营力,在滨湖地区表现的较为明显。湖浪与湖岸斜角所形成的沿岸流形成各种侵蚀地形和沉积砂体,如浪蚀湖岸、沙坝、沙嘴、堤岛等。3分类编辑按照湖泊的含盐度、沉积物特征、 自然地理位置、 成因、气候等方面分类可将湖泊分为:淡水湖泊、

7、 咸水湖泊(以含盐度3.5% 为界) ;碎屑沉积湖泊,化学沉积湖泊;近海湖泊,内陆湖泊;构造湖,河成湖,火山湖,岩溶湖,冰川湖等;永久性湖泊、暂时性湖泊。其中构造成因湖又可划分为:断陷型、坳陷型、前陆型3个基本类型和一些复合类型。中国地质学家吴崇筠 等按照性质、湖水盐度和地理位置将湖泊划分为12种类型。4亚相主要是根据沉积物在湖泊内位置和湖水深度两个基本条件来划分。采用 浪基面 、 枯水面、洪水面三个界面来界定。通常来说湖泊和三角洲相 带共生共存,相互依赖。滨湖亚相湖盆边缘, 距岸近, 接受来自湖岸的粗碎屑物质;水动力条件复杂,击岸浪和回流的冲刷、淘洗对沉积物的改造作用强烈;水位较浅,沉积物接

8、近水面,时而出露时而淹没,氧化作用强烈。滨湖亚相宽度的变化受控于洪水期和枯水期水位差和湖岸地形。如:箕状断陷湖泊, 陡岸区滨湖相带只有数米;而坡度平缓的缓岸区滨湖相带宽度可达数千米。沉积物:砾、砂、泥和泥炭,叠瓦状排列的扁平状砾石最大扁平面向湖倾斜。沉积构造: 滨岸砂中出现水流交错层理、波痕;滨湖泥沼出现水平层理,小型波状层理,暴露构造等。浅湖亚相位于枯水期最低水位线至正常浪基面之间的地带。始终位于水下, 遭受波浪和湖流扰动,水生生物繁盛。沉积物:粘土岩,粉砂岩,化学岩,细砂岩等;特殊沉积物:生物化石(薄壳腹足类,双壳类,介形虫和鱼类),少见菱铁矿,鲕绿泥石等自生矿物。沉积构造:水平层理,波状

9、层理,小型交错层理,透镜状砂泥互层,对称浪成波横。通常滨湖 -浅湖难以区分,在研究中笼统地称为“滨浅湖”。半深湖亚相位于浪基面以下的水体较深的部位。地处乏氧的弱还原环境,实际为浅湖与深湖的过渡地区。沉积物主要受湖流作用影响,波浪作用很难影响沉积物表面。沉积物:暗色粘土岩(泥岩)、页岩,粉砂岩,化学岩的薄夹层或透镜体。沉积构造:水平层理,细波状层理。当湖盆面积小、沉积特征不明显时,此亚相不易区分。深湖亚相位于湖盆最深的部位,波浪不能涉及,水体安静,为乏氧还原环境,无底栖生物。长期稳定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吻合的大型湖盆,深湖岩相沉积厚度大、分布广; 而干旱区, 面积小的内陆湖盆,不发育深湖亚相或缺少

10、此部分。沉积物特征:粒度细、颜色深、有机质含量高。岩性:泥岩、页岩。自生矿物:黄铁矿,沉积构造:水平层理、细水平纹层。湖湾亚相在滨、浅湖地区,由于沙嘴、沙坝、水下隆起的障壁遮挡作用,使近岸的局部地区水体受限二形成半封闭的湖湾。往往形成泥炭沼泽,形成炭质页岩、薄煤层。沉积物:暗色粉砂质泥页岩,夹薄层白云岩或油页岩。沉积构造:正韵律小砂体,粒序层理,平行层理,浪成沙纹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季节性韵律层理等,含泥裂、雨痕、生物潜穴。生物碎屑多为浅水生物。湖泊重力流亚相河流输砂过程中, 由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形成的密度流,在湖盆边缘顺陡坡在重力作用下,沿湖底或水下河道流入湖泊深水区所形成的重力流

11、砂体。亦称“湖底扇”, “深水浊积扇”。5湖泊沉积相组合湖泊相沉积的垂向组合受地壳升降的控制。能保存下来的湖泊沉积多半是构造盆地的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起总体发育趋势多以退缩、充填而告终。 因此湖泊相垂向组合往往以较深湖或深湖开始, 向上递变为滨湖和河流相沉积,构成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垂向组合。当然,自下而上出现河流湖泊河流这样的完整旋回的垂向组合也有。但不论是哪种情况,总的趋势是以滨湖和河流沉积作为旋回的结束。湖盆的发育过程中,湖盆下陷扩张期,半深湖、深湖及重力流沉积最发育;湖盆抬升收缩期,滨浅湖、三角洲及滩坝发育。地质历史时期中湖盆的多次沉降和抬升,构成了湖泊发育的多旋回性。6湖泊相鉴别标志岩石类

12、型岩石以粘土岩、砂岩、粉砂岩为主,砾岩少见,仅分布于滨湖区。粘土岩在碎屑湖泊中广泛分布,并向湖中心增多。沉积构造层理多样, 以水平层理最发育,由于浪基面作用深度小,大多地区处于浪基面以下,故粘土岩多发育水平层理,近岸地区发育交错层理、斜波状层理。湖泊相有较发育的波痕。包括有对称波痕和不对称波痕,对称波痕波峰走向平行于岸线,不对称波痕陡坡向岸方向倾斜。生物化石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藻类、陆生植物茎杆、叶、孢子、花粉等,海侵湖盆往往有海生属种出现。垂向层序碎屑湖盆往往出现的是由深湖至滨湖的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区别于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旋回河流沉积。分布范围及厚度分布范围比河流相广,比海相小,相带

13、、岩性和厚度大致呈环带状分布,岩性和厚度横向比河流相稳定,但稳定程度不及海相。冰川沉积包括 3类:冰川冰 沉积 ,冰川冰 与冰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冰川接触沉积 ,以及 冰河 、冰湖或冰海形成的冰水沉积。这些沉积物在地貌上组成形形色色的终碛垄 、侧碛垄 、冰碛丘陵 、 槽碛、鼓丘、蛇形丘 、冰砾阜 、冰水 外冲平原 和冰水阶地等。1、终碛、侧碛和冰碛丘陵终碛和侧碛是在冰川末端 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垄 ,标志着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冰川前进 时形成的 终碛垄 规模一般很大, 高数十米至二、 三百米, 其组成物质常包括相当数量的冰期 前河相或 湖相沉积 。它们是 冰舌 前进时被推挤集中起来的,剖面上

14、常出现逆掩断层 、褶曲 或焰式构造,故属变形冰碛。以这种变形冰碛为基础的终碛垄 又被专门命名为推碛垄,属前进型终碛。 如果几次冰进达到同一位置,终碛叠加变高形成锥形终碛。冰碛丘陵 是冰川消失时由冰面、 冰内和冰下碎屑降落到底碛之上,所形成的不规则丘陵地形。它指示冰川的停滞或迅速消亡,广泛发育于大陆冰盖 地区,高数十或数百米。在山岳冰川 区其规模较小,中国西藏波密 地区古冰川谷底有冰碛丘陵,最高者为3040米。2、鼓丘和槽碛垄鼓丘是由冰碛或部分冰水沉积组成的流线型 冰川堆积地形。 平面呈卵形, 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鼓丘的纵剖面形状颇似机翼 ,是流体中物体为减少阻力所能采取的最

15、佳形态。 在大陆 冰盖 地区鼓 丘常 成千地密集出现,山岳冰川 地区则偶然见到。槽碛垄是与鼓丘形成机制类似的长条垄状冰川堆积地形,在鼓丘下游因应力减低,由冰碛集中而成。中国天山 乌鲁木齐河 上游和 博格 多山四工河上游现代冰川的前沿都曾发现近期形成的槽碛垄,高1米左右,伸延十余米至数十米,清楚地指示冰川的流向。3、蛇形丘 、 冰砾阜 和冰砾阜阶地这些是 冰川接触沉积 形成的地貌。 冰川接触沉积是在冰川边沿、 表面和底部的冰川融水 中所沉积的 砂砾 或粉砂层。 沉积时, 有冰川的支撑或包围,冰川消亡后它们失去支撑而发生塌陷变形。 蛇形丘 是狭长、曲折如蛇的垅岗状高地,两坡对称,丘脊狭窄。小的蛇形

16、丘长数十米至数百米, 大的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组成物质是分选很好的砂砾 ,含不少圆 卵石 ,夹有少数冰碛 透镜体 ,表面一般有薄层冰碛覆盖。冰砾阜 是散布在 冰川作用 区的不规则分布的丘陵。与冰碛丘陵不同之处是其组成物质为有层次的砂砾 层,是冰川接触沉积。它们是冰面或冰内 空穴 所接纳的 冰水沉积物 ,在冰川消融 时坠落地表堆积而成,由负地形变为正地形。冰砾阜阶地 由充填冰川两侧的冰水河道的砂砾在冰川消融 时堆积形成。 由冰水砂砾层组成,与河流阶地 不同之处是断续分布,左右岸和上下游阶地面 起伏变化大, 前坡的砂砾层向谷地中心倾斜。4、冰水平原 和冰水阶地冰源河的流量有很大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冰源河的泥沙负载量又很高,导致了冰川外围地区强烈的加积, 形成顶端厚、向外变薄的扇形冰水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在大陆 冰盖 外围有许多 冰水扇 联合成外冲 冰水平原 ,在山谷冰川 地区联合成谷地冰水平原 。谷地冰水平原在后期被切割则成冰水阶地,冰水阶地向下游倾斜较急并逐渐尖灭,故是典型的 气候阶地 。由于水流很急,冰水平原的组成物质粗大而缺乏分选,砂砾层中常夹有大漂砾,并有许多锅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