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80359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10.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论述类文本练习和规律总结一、 (2007 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 需要时间的考验, 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

2、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导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 但如果都是暴力、 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题精神弱化的现象。

3、 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 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 “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 ”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1. 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4、。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2. 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B所谓“去资源化” ,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

5、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够体现。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2 二、 (2008 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所谓“变形”,是相对于 “常形” 而言。 “常形” 是指显示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 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 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

6、的对象。艺术美 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氛围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 想和手法多么不同, 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 从这个意义 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 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 “霜皮溜雨四 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 (字存中)分析道: “四十围乃是径七尺, 无乃大细长乎? 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

7、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 同,他: “ 四十围、 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 之,则过矣。 ”其实,湖带诗歌中这类 “变形” 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白发三千丈” 等等都是。 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 “变形” 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 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 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

8、,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 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 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 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1.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观物象在显示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 ,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

9、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 、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

10、叛意识。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B. 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C. 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三、 (2009 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3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 这

11、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

12、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 ,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 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把

13、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 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 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1

14、.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B在唐朝, 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2.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

15、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4 四、 (

16、2009 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 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 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 ,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 因此含有质朴、 朴素的意思。 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论语 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 “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 “质” ,人们一般解释 为: “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 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 “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 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 便如同“草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