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的探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72692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的探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的探讨高校社团是作为继学生会之后的又一学生组织。而与之不同的是,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子以一定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自发组织的群众组织。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推动,以及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生社团以其独有的特点, 逐步发展成大学中有一定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承载体。在大学生知识日趋完善, 能力逐步提高, 以及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组织方式灵活,群众基础广大,个性鲜明,给高校学子发展爱好、发挥特长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学术性社团是学生社团中的一支为数不多但又不可或缺的力量,是使大学生求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探求型”转变的重要载体,其目的是

2、通过直接感性的科研实践活动全过程,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掌握从事科研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 学术性学生社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一些实用热门或娱乐型社团备受青睐,报名者趋之若鹜, 而充满浓厚学术气息的学术性社团却是“门庭冷落鞍马稀”。我们不得不开始正视学术性社团面临的问题,从中寻求解决方案,以求改变许多学术性社团举步维艰的现状。一、 当前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各种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建立,

3、对于活跃校园学术氛围,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提高学生素质;增进师生思想交流,促进教师教研水平;拓展社团文化,乃至校园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术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子由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团体, 是学生将课堂文化知识用于实践的平台,也是校园文化与社会接轨的桥梁所在。 对于不同的社团, 其组织结构有所不同。 由相同专业或相同性质专业组成的学术社团在专业有所依靠的基础上,汇集高校学子的智慧,成为学术性学生社团中发展较好的一部分。而对于由跨学科的,不同系,不同性质专业学生组成的校级学术性学生社团,虽有跨较为全面的学科组成结构,形成了一个综合知识的舞台, 但也因此逐步出现了一些让社团

4、创始者始料未及的问题。此类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建设,现实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 学术社团的数量仍然过少;2. 有些学术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不完善,许多规章制度成了“一纸空文”,社团会员的权利和义务没能有效实现;3. 有些学术社团活动,仅限于搞一些讲座、征文等活动,并且许多活动达不到预期目的,收效低,形不成浓厚的学术氛围,社团会员在社团里收获不大,以致社团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有些社团会员抱怨参加这些学术性学生社团没意思没作用,退社团的人数增加。4. 有些学术社团开局良好,但不是坚持发展,而是有兴致了就搞一搞,不耐烦了就扔开一边,轰轰烈烈搞上一阵子后,就冷冷清清了,以致夭折;5. 有些学术社团

5、只图外在形式,重表面热闹,而无实质活动,挂虚名,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 造成了学术性学生社团建设乏力,难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也制约了学术性学生社团功能的发挥。二、 造成当前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1. 学术性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和超前性, 没能反映学术社团文化本质内涵的要求和满足社团会员的本质需要。社团的形成是以会员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纽带的, 因而积极拓展社团会员的兴趣爱好便成了社团会员的共同心理需求。我们知道: 兴趣爱好只是人的一种初级的浅层次的需要,而知识和能力才是人最本质的高层次的需要,兴趣爱好的发展结果必然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追求。那么学术性学生社团文化本

6、质内涵的要求就是:增长学生知识和能力, 服务于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和成才。 目前有些学术性学生社团的活动只停留在搞一些讲座、征文等表面性活动上, 没有针对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谈不上创新性和超前性,明显缺乏创意和吸引力, 没有顾及到会员有没有实际的收获。这就往往出现会员“满怀希望入会,失望退会”的尴尬局面。2. 学术性学生社团活动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制度保障,以及在工作上缺乏相应的独立性。 从社团的本身来说, 许多学术性学生社团成立时,仅是少数几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起来的,缺乏必要的章程、规则和制度,缺乏对社团宗旨、发展方向和活动目的的综合研究, 对会员缺少必要的严格的管理措施。从社团的内部

7、机构来看, 许多学术社团存在着明显的身份地位制,带有官本位的色彩, 不利于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发展。 从社团的管理指挥系来看,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社团都是由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的。社团联合会一般是由学生干部(且大一、 大二的学生居多)组成。由于知识、能力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缺乏对学术性社团文化的系统研究及认识, 对学术性社团没有足够的了解, 从而忽视了学术性社团文化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术社团文化的特色。且社团联合会仍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管理方法,对社团统管过死,学术性学生社团缺乏相应的独立性。社团的领导权和经营管理权都被有关部门统管着,社团开展什么工作活动都必须经过上级部门的审批,且手续繁

8、琐,程序冗长,束缚了学术社团的活力和效能。3. 领导及师生的思想认识偏差。 一些领导及师生认为: 学术及学术活动只局限于教师、研究生、博士生的范围,对于大学生从事学术活动持怀疑态度,因而在行动上对学术性学生社团缺少了应有的重视和扶持。领导及师生对学术性学生社团不予引导、鼓励、指导和规范,对其活动的支持、帮助不够,活动场所及经费得不到落实解决, 致使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工作陷入困境。这就影响到了学生从事学术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了社团的健康发展,甚至最终走向消亡。而校级学术性学生社团容纳了校园中各个专业的成员,是脱离了特定专业、 特定组织的学生组织, 更加没有院级社团所能得到的相关院系的专

9、项支持,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众多学生社团中摸爬滚打,举步维艰。三、加强和改进学术性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1. 学术性社团组织管理人员拓宽思想,全面思考社团发展。 学生社团是其成员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结合在一起的学生组织。其自身性质决定了, 社团的活动和工作不能仅由领导或组织者决定, 而应考虑和顾及大部分会员的想法。为此,社团活动者可征求所有会员建议, 汇集多学科、 多层面的思想, 有效的利用广博的知识基础,寻觅创新点。同时,要注重多学科的交流和渗透,坚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方法与人文智慧相统一,建造校园多元文化的亮丽风景。2. 改革现有的学术性学生社团活动的运行机制,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高

10、效的管理指挥系统。 学术性学生社团不仅不同于其它组织,而且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运行方式。它的最大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自由学习,自由创造”。所以,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必须要有适合自身特色的管理指挥系统和工作运行机制。对于横跨系、科的学术性社团,由校宣传部门统管,可由教务或科研管理部门纳入自己的校教学、 科研规划当中; 对于限于本系本专业的学术社团则由本系的教务科和教研室管理, 纳入自己的教务教研规划当中。 校宣传部门要根据学术性学生社团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则,严格社团的申请、 注册、审批程序、编制全校的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规划,建立社团档案。 各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关系协调由社团联合

11、会 (或社团联合会) 负责。社团本身也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建设和管理, 特别是要在“建设”上做文章, 要逐步健全和完善社团的各项规则制度和管理措施, 用制度和条例保证社团的发展方向。特别在机构设置上, 要改变过去以“部长”命名的做法,采取理事制或委员制, 消除官本位色彩, 培养一批学术骨干分子。 与此同时, 社团主管部门也要适当下放权力,将领导权和经营管理权分开, 把经营管理权交给学术性学生社团,使其具有经营管理的独立性。但这并不是放任不管, 而是将被动管理变为主动指导和监督检查,把握学术社团的发展方向。3. 高校各级领导及师生转变思想观念,给学术性学生社团应有的定位, 支持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工作。

12、 综观有关专家对历年的全省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提交参赛的作品的评价。 总的来说, 其评价都是比较高的。 这就有力证明了我们大学生是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的。 只要培养得好, 引导得好, 我们大学生的科研潜力必能大放光彩的。所以,就要优化学生社团的结构,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建立更多的学术性学生社团,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扶持其发展,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学术活动提供保障。在学术性学生社团中, 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就丧失其存在的必要; 如果没有老师的参与, 那么其质量和效度就无法保障。所以,要动员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参与学术社团的情况纳入考核学生素质的指标系, 把老师参与指导学术

13、性学生社团的情况纳入考核老师工作的指标系,可适当按其工作量折合为教学时数,或支付一定的报酬。4. 引导学术性学生社团活动规范化、 经常化、科学化,倡导学术社团文化的精神。就学生而言,其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因此,高校及各院系除了对学术性学生社团加强管理外, 对其活动过程也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指导。各院系要针对各种学术性学生社团的专业特点, 分别将其指导任务分解, 落实到各教研室,而后由教研室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推荐或指派专业教师担任其指导任务。并且,教研室要相应加强对学术性学生社团的指导对策研究,定期召开教研会议讨论,解决社团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各指导老师要根据学术性学生社团类型的特

14、点,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活动原则、活动程序、活动内容,使社团活动规范化,增强活动的针对性、适应性、创新性和超前性,经常参加学生学术讨论、 学术调查、 学术实践, 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学科研究前沿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 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社团会员获得最大的收获。参加学术性学生社团活动, 不仅仅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而且是老师的第二课堂。在社团里,由于社团会员从加入社团, 参与社团活动到追求需要的过程完全是一种自愿、自觉、自主的过程。而这种主动过程,最终走向“自由”。在社团这种“自由”文化里,社团会员有实践、有研究、有争论、有探索,

15、一切主观能动性都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最佳境界。因此,社团活动不应单纯地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 而应注重追求内在的本质的精髓即学术性社团文化精神。 对学术的不懈追求, 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只有这种文化精神得到了张扬,才能使广大社团会员处于一种自由创造,自由发展的状态, 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内部潜力,达到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的目的, 也才能使学术性学生社团活动长久不衰,生命力永存。总 论总之,学术性社团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经。社团学术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形成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综合能力, 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形式,已经呈现出生机和存在价值。虽然由于一些原因而使社团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抓住学术性学生社团的特点,找准位置,及时研究,认真寻找对策,应该就能促进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健康顺利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