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张徒众与法依国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71250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张徒众与法依国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分张徒众与法依国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分张徒众与法依国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分张徒众与法依国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分张徒众与法依国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张徒众与法依国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张徒众与法依国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分张徒众与法依国主方广锠内容提要: 本文叙述释道安公元365 年赴襄阳途中,在新野分张徒众的历 史事实,着重探讨了释道安?法依国主 ?的理论与实践。指出道安的这一决策的 依据在于中国是一个强势的封建社会这一现实。强势的封建统治者从来不允许任 何社会力量长期自居於王化之外。因此,佛教要在中国发展, 必须与在中国占据 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相妥协, 必须从王权取得支持。 而道安在东晋与前秦对统治 者的不同表现, 与当时两国的政治现实有关。 文章还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 神通的制约作用。 关键词 :道安分张徒众法依国主神通 作者方广 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365年三月,前燕慕容恪攻

2、下洛阳,前燕势力席卷河南南部,在这前后,道 安一行从陆浑出发,迤俪南行。他先南下来到南阳(今河南南阳),在这里停留 了一段时间。在南阳时他收到东晋襄阳名士习凿齿於365 年四月五日在襄阳写的 一封邀请信, 邀请他到襄阳去。 想必这封信坚定了他南投东晋的决心。於是带领 慧远等人,来到新野(今河南新野)。这也就是三国时刘备曾经屯兵的地方。在 新野,道安在传教理论上作出一个重大决策法依国主;随之在具体行动上也 有一个重大决定分张徒众。出三藏记集是这样记叙这一事件的:?行至新野,复议曰: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 化之体,宜令广布。咸曰:随法师教。乃令法汰诣杨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风流。法

3、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安与弟子慧远 等五百馀人渡河。?1高僧传记载全同,只是说道安与弟子慧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大概在慧皎看来, 道安教团一共五百馀人,竺法汰、法和各自带走若干,不会再有五百馀人。於是 改为四百馀人。 在此,我们先考察一下分张徒众的具体情况及其效果,然后再考察 “法依国 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如前所述,道安在新野分张徒众, 主要是派遣他的两个同学竺法汰与释法和, 分别带领若干弟子,分成东西两路,一路到杨州,一路到四川。 竺法汰,前文已经介绍,曾拜佛图澄为师,与道安是同学。除了在飞龙山期 间一度南游晋土外, 从道安避石氏之乱离开邺都起,他一直追随着道安。 此次道1出三藏记集,中华书

4、局,1995 年 11 月,第 562 页。2 安派遣竺法汰到江东,看来主要是考虑可以充分发挥竺法汰的长处。高僧传 竺法汰本传载:“汰形长八尺,风姿可观,含吐蕴藉,词若兰芳。”2江东重视清谈,注重名士风度,竺法汰自然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竺法汰本传记载,两人 分手时,竺法汰说:“法师仪轨西北, 下座弘教东南。 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 至于高会净国3,当期之岁寒耳。於是分手,泣涕而别。”4两人分手有日,相见无时,只好以弘教之事业相勉励,以将来在弥勒净土重会相约期了。分手后, 两人虽一直保持通讯往来,但直到逝世,再未有见面的机会。 竺法汰带领弟子昙一、 昙二等四十馀人, 沿江东下,到了一个叫阳口的地

5、方, 竺法汰病了,不得不停下休息。 当时东晋的权臣桓温正镇守荆州, 听到这个消息, 便派人将竺法汰接到荆州治病。 道安得到消息,也连忙派高足慧远赶到荆州问候。 竺法汰病愈, 特意到桓温府上道谢, 当然也是联络感情。 但桓温忙于接待别 的宾客,一时没有前来招呼竺法汰。高僧传解释说,原来桓温的本意是想与 竺法汰好好畅谈一番, 所以把他安排在最后接见。 这当然是一种事后的遁词。 竺 法汰见桓温不理睬自己, 便乘舆返回。 理由是自己身体还没有完全痊愈,不能久 坐。他派人回禀桓温说: “我风痰突发,无法与您畅谈,只好下次再来吧。”据 说桓温连忙赶出门,把乘舆接回。 这里反映出竺法汰非常了解东晋名士们的心

6、态,的确是一个与他们打交道的 最适合的人选。东晋的名士,讲风度,矜身份;要是能再来一点简傲、任诞,就 更加声名鹊起。那个酷爱竹子,号称“何可一日无此君”的王子猷,有过这样一 个故事。一次,王子猷到吴中,见一士大夫家的竹子长得特别好,很喜欢。主人 知道大名士王子猷要来赏竹, 也觉得很荣耀。 一大早就打扫庭院, 在厅中恭敬等 候。王子猷来后,乘着肩舆直接来到竹下,讽啸良久,却不与主人交接一言。主 人很失望,但总以为过一会王子猷还会与自己交谈。没想到王子猷欣赏竹子尽兴 之后,竟扭头乘舆出门。主人生气了,下令把门关上,不准放王子猷出门,大概 是想与他论理一番。这样一来,王子猷反而很赏识这个主人,於是留

7、下,与主人 尽欢而散。 这个故事很典型地反映了东晋名士的所谓风度。就王子猷而言, 他喜欢的是 竹子,与竹子的主人无关, 所以完全可以不受一般礼貌的约束,去向主人致谢问 候。就好比他雪夜访载逵,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见不见载逵是无关紧要的。竹 子的主人想巴结王子猷, 不过表现了一种俗气, 更令王子猷瞧不起。 但等到竹子 主人也一反常规地不让客人出门,王子猷反而觉得竹主人处事不俗,可以一交, 於是尽欢。 竺法汰当时如果在桓温府中默默等待,结果只能让人瞧不起,自己丢身份。 别人的观感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就不大容易。竺法汰拂袖而去,就好比那个竹 主人堵住了大门。此时桓温必须立刻赶出去, 必须解释为何没有

8、马上接见竺法汰, 否则就是桓温不能礼贤下士。双方一番做作,互相心照不宣,彼此各得其所。 东晋名士讲究人物品评, 被褒者可上九天, 被贬者直下九泉。 道安来到这样 一个环境,其谨言慎行是可以想见的。 竺法汰在荆州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值得记叙的事情。 当时中国佛教般若学在玄学的影响下,出现各种各样的学术观点, 后人将这2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 年 10 月,第 192 页。 3“国”,原本作“因”,据校记改。 4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 年 10 月,第 192 页。3 些观点归纳为“六家七宗”。其中有一种观点主张“心无义”。这种观点是沙门 支愍度创立的。这种观点认为,客观物质是真实存在的,佛

9、经上说的“无”,只 是教导人内正其心, 不要去思考、 追求外物。 由于这种观点不否认外物的 “有”, 只追求心中的“无”,所以称为“心无”。这种观点既然肯定客观事物的真实存 在,自然不符合大乘般若类经典所主张的世界万物“缘起性空”的基本理论,因 而受到道安的反对。 关于支愍度创立“心无义”,世说新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愍度道人始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谋曰:用旧义在江东,恐 不办得食。便共立心无义。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讲义积年。后 有伧人来,先道人寄语云:为我致意愍度,无义那可立?治此计,权 救饥尔!无为遂负如来也。?5“伧人”是当时江南人对北方人的鄙称。这个故事是说,所谓“心无义”根本

10、 不符合佛教原意, 支愍度创立这种观点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混饭吃。故事真假不得 而知,也可能是后人编造的。 但心无义在东晋影响很大, 很多人都赞同并宣扬这 个观点。如竺法温、道恒等。 据说道恒颇有才力,他多年在荆州宣传“心无义”,使得这种观点在荆州非 常流行。竺法汰说: “这是异端邪说,应该去破斥它。”就召集了很多名僧,派 弟子昙一去和道恒辩论。 昙一引经据典, 提出一连串的驳斥意见, 但道恒口齿锋 利,毫不认输。两人辩论了整整一天,没有分出胜负。第二天,前来探病的慧远 出面主辩。慧远抓住“心无义”中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连连发出犀利的反问。 道恒实在难以招架,他的脸色有点变了,手拿着麈尾拂尘,轻轻

11、敲打着桌面,沉 思着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慧远趁胜追击,大声说:“不痛痛快快地回答,在构思 什么妙文好辞?”在座的人哄堂大笑。从此,“心无义”在荆州再也没有市场。 这次辩论说明道安师徒此时在般若学方面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论造诣。这次辩 论也可说是道安一行南下与当地僧人的第一次交锋,其结果奠定了道安一行在理 论上的权威地位。慧远在这次辩论中立了大功。 此后,竺法汰大概先到扬州。 据说刚来时大家还不甚了解他,所以也没有什 么名气。 但很快得到丞相王导的儿子王洽的赏识与供养。王洽经常与竺法汰往来, 如果到什么名胜的地方去游览,一定要带上竺法汰。 如果竺法汰没有赶来, 他就 专门停车等候。这样一来,竺法汰就开

12、始慢慢出了名。这说明竺法汰能够出名, 是因为攀附东晋的名士, 被东晋的名士捧起来的。 后来竺法汰到建康, 居住在建 康(今江苏南京)瓦官寺,受到东晋简文帝的欢迎与尊崇。简文帝请他讲放光 般若经,开讲那天,简文帝亲自参加。王侯公卿,莫不毕集。竺法汰的名气越 来越大,每逢讲经, 僧俗士女成群结队。 三吴一带专门带着书来向他请教的数以 千计。 竺法汰人在建康, 但与道安保持着密切的通信联系。他经常向道安通报建康 的佛教情况,有什么卓越的人物,有什么新的理论。如高僧传的竺僧敷本传 中,保留了竺法汰给道安一封书信的若干片断。在信中, 竺法汰表述了自己对竺 僧敷逝世的沉痛悼念心情。信中还说:“每当我与他清

13、谈的时候,就想起您。希 望能够和您在一起与他探讨佛理,没想到竟与他永别。 这种悲痛的心情, 永远不5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 年 8 月,第 859 页。4 能忘怀。”根据高僧传记载,竺法汰曾经写信向道安介绍过竺僧敷的理论, 遗憾的是这封信已经湮没。 竺法汰自己在佛学方面有什么不明白的,也常常写信 向道安请教。 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载陆澄法论目录中就保存有竺法汰的 问释道安三乘并书、问释道安六通、问释道安神等篇目,也保存有 道安答法汰难这样的篇目,可惜这些书信都没有能够保留下来。不过,世 说新语卷四保存了一段竺法汰解释 “六通”、 “三明”的话:“汰法师云:六 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14、6意思说:六通与三明含意相同,是同义词。世 说新语注解释说:六通指六神通; “三明者,解脱在心,朗照三世也。”7其实竺法汰与世说新语注对“三明”的解释都是错误的。三明并非六神通的 同义词,也不是指能够洞明三世因果,超脱三世牵累。这里的“明”,指古印度 婆罗门教的基本典籍吠陀。初期佛教时代, 流传的吠陀典籍主要有三部,所 以称“三明”。佛经中经常提到“三明婆罗门”,就是指修习三吠陀的婆罗门。 由于婆罗门教特别重视神通, 认为修习三吠陀可以得到神通, 所以佛经中经常将 “三明”与“六通”连用。道安时代,中国僧人对印度的宗教哲学背景不很清楚, 所以出现上述望文生义的错误。从竺法汰曾经向道安请教过“六

15、通”来看,上述 竺法汰对“三明”的错误解释,很可能就源自道安。 竺法汰特意向道安请教三乘, 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背景也是当时的僧人搞不清三乘的区别。387年(东晋泰元十二年),竺法汰在建康逝世,终年68 岁。东晋孝武帝 特意下诏:“汰法师道播四方,泽流后裔。奄尔丧逝,痛贯于怀。可赙钱十万, 丧事所须,随由备办。”8他的弟子昙一、昙二在东晋影响也很大,当时与慧远齐名。另有弟子竺道一,也是讲倾都邑,为时论所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因 倡导“一阐提人也能成佛” 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声名卓著的竺道生也是竺法汰的弟 子。 竺法汰在东晋的活动,实际是忠实地执行了道安“法依国主”的方针,并得 到重大的成

16、功。 竺法汰的成功, 自然也就是道安的成功。 东晋孝武帝曾经专门下 诏给道安,给予优待礼遇,这与竺法汰在建康的活动自然不无关系。 法和,冀州(今河北冀县)人,一说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人,恐以前者 为是。他从小拜佛图澄为师,所以与道安也是同学。据说他从来以谦恭闻名。研 究佛教理论,很善于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来解答疑问。他按照道安的安排,来 到四川。据说“巴汉之士,慕德成群”9,说明他在四川、汉中传教的成绩也很不错。不过总的来说比不上竺法汰。这大概也与建康是当时的政治中心,而四川 偏於一隅有关。或者与法和谦恭的性格也有关。 后来法和听说前秦苻坚攻破襄阳, 道安被虏到关中, 便连忙从四川赶到关中。 此后一直与道安在一起。 道安逝世后, 鸠摩罗什到关中, 法和与鸠摩罗什亦有良好的交往。鸠摩罗什曾经作了一首偈颂 诗送给他:“心山育明德,流熏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者彻九天。”反映了自 己有志无由伸,怀才无人识的寂寞心情。法和后来又来到洛阳,住在阳平寺,继 续从事佛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