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高分突破试卷(7)(考生版)

上传人:di****ng 文档编号:38064838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8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高分突破试卷(7)(考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高分突破试卷(7)(考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高分突破试卷(7)(考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高分突破试卷(7)(考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高分突破试卷(7)(考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高分突破试卷(7)(考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高分突破试卷(7)(考生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高分突破试卷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高分突破试卷(7)(考生版)(考生版)试卷题量:1题 试卷总分:100分 试卷限时:150分钟 测评/引用码:ijaROVE 一、申论试卷一、申论试卷 1、 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甚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 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

2、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 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给定资料1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 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 创造力,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重大 成就,在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

3、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要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 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国文化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 共同进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2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遍布全国,经济多样,生存环境各异,社会历史阶段和经济发展基础不一。其文化底蕴深 厚,特征独具,相互迥异,夺目迷人。少数民族为灿烂多姿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文化是中 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也是各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

4、是他们的身份与独自的民族精神之所 在。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等诸多原因,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在经历新中国建设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始人崭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 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人民企盼的,也是历史发展和进步之必然。但也要看到,在这巨大的变革中,少数民族的传统 与文化面临着濒危与消亡,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当前。在强大的经济一体化浪潮中,面对着来势迅猛的西方化、汉族化、单一 化、消费化,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无力应对,只有随着潮流改变自己。很多富起来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已经被“小 洋楼”

5、取代,民族服装、服饰及其工艺日渐式微。由于没有相关的保护法规,古董贩子乃至外国人在少数民族地区肆意廉价地 搜寻宝贵的文化遗存。愈来愈多的少数民族的年青一代外出打工,远离自己的传统。不少地方听唱史诗的,已经不是年轻人而 是旅游者。学校教育很少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内容,青年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缺乏必要的知识,缺少必要的感情。民间文化的传 人老艺人、匠人、歌手、乐师、舞者、故事家、民俗传人相继去世,很多经典文化已经无人传承。如今,民族语言在不少 村寨已不复使用。一些民族语言(如赫哲语、满语、塔塔尔语、畲语、达让语、阿侬语、仙岛语、苏龙语、普标语等),会使用 的都不超千人。随着最后一个鄂伦春人的迁徙和定居农

6、区,他们的狩猎文化至此终结。这些形成于成百上千年的民族文化板块 正在瓦解与松散。3“啊朗赫赫呢哪,啊朗赫赫呢哪乌苏里江(来)长又长”乌苏里船歌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让全世界人了解 到,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有一个沿江而居、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6000多年来赫哲族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着生活,而且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乌苏里船歌就是 根据当地民歌“嫁令阔”的曲调改编的。“嫁令阔”内容多为表达爱情和歌颂家乡自然环境。男调气息悠长宽广,女腔唱腔明快活 泼,当有的人不愿说出心里话时,就选择一个适合的曲调,只用“赫尼哪”这个虚词来反复哼唱,表达心情。除此之外,

7、赫哲族还有歌唱民族历史的“伊玛堪”、摇篮曲“博布力”等。对于仅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赫哲族而言。这些口耳相 传的口头说唱艺术,是他们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生活方式进入了赫哲族,原始纯朴的渔猎文化受到冲击。很多赫哲族年轻人为了生存、发展 和竞争的需要,放弃本民族语言,使用处于强势的主流语言。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能听会说赫哲话的人已不足百人,大多是 60岁以上的老人,其民族语言正处于一种自然消亡状态。没有了赫哲语。这些民族风俗、文学作品将失去传承的载体。在苍茫 辽阔的白山黑水间历遍了岁月的“赫尼哪”。再也不能轻吟款款,传唱千年。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多、语言多、文字

8、多。除汉族外,已确定民族成分的有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 总数的8,分布在占全国总面积5060的土地上。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使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 都有自己的语言。然而,目前已有20多种语言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其中情况最严重的几种语言如下:赫哲族语: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相应的文字。在其主要聚居区黑龙江省同江市街 津口乡,能用本族语交流的只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倒话:一种藏汉混合语,作为母语使用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使用者目前仅有2685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但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

9、界尚无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 数老人通仡佬语。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在除少数地方外,土家族语言已逐渐消失。土家语除自然消失外,也还有人为因素。如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试卷链接:http:/ 的人捆绑吊打,使这里的土家人都不敢说土家话了,加速了土家话的消失。满语:现在只有约100人能够听懂,约50位老人还可以说。仙岛语:是阿昌族一个支系使用的语言,使用人数仅有100人左右。木佬语:目前仅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会讲,已是名副其实的濒危语言。很多语言学家早已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得以传播的主要工具,因而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

10、文 化。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比如爱斯基摩人对于雪和白的认识和其他民族都不同,而这种不同正是透过他 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与物种的消失相类似,语言的消失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破坏。4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选世界级和国家级保护 名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不断挖掘和认可。保护措施不断得到加强,涉及的文化事象、民族和地域也在不断 扩大。三峡大学的陈廷亮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张磊就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濒危状况及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了总结,认为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和消解十分严峻。时

11、代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冲击、传承人 的锐减和因为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与保护意识的欠缺等因素而导致的保护机制的脆弱,都在加速湘西少数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濒危与消亡。他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其濒危和消失 的速度却十分惊人。民族语言的濒危使湘西少数民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或绝迹:传承人的不断减少和老龄化使湘西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工业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飞速消解;学校教育与民 族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存在着断层;“重申轻保”、“保护性破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 文

12、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则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民族音乐的出路进行了思考。他认为,无论是民族器乐还是民族 声乐现在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民族音乐要坚持民族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我们的音乐不但要和国际接轨还要和民族传统接 轨。5广东省56个民族成分齐全,现有少数民族人口308万。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瑶族、壮族、回族、满族和畲族。全省有连 南、连山、乳源3个自治县,有7个民族乡和分布在50多个县域的38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省区其他少 数民族的迁入,广东少数民族文化更加多元与丰富,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广东省 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

13、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支持民族地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 化。广东省少数民族文化近年来繁荣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广东省财政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其中一次性给3个自治县各安排6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挖掘整理保护工作,打 造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族艺术精品,抢救了一批民族文化遗产,取得了较好成效。广东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有关民族 政策和加强文化建设的有关指示精神,在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上,针对广东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较为缺 乏、落后的实际,出台一批重要法规和指导性文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帮助民族地区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文 化设施条件。解决了少数民族

14、群众看书难、看戏难和看电影难的问题。近年来,广东省实施了“文化艺术上山下乡工程”。省直艺术院(团)每年送戏下乡到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除省直 艺术院(团)的演出外,3个自治县相继建设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基地。成立民族歌舞团,平均每年为当地演出100场,丰富了 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广东民族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乡风民俗。近年来。广东省在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资 源的同时,着力研究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办法,使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 了“以挖掘研究为基础,以开发利用为目的,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总体思路,从而使民族文化在第三产业

15、中的比重增大,成 为全省民族地区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为大力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广东立足实际,创新形式,充分发挥民族文化 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008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广东省民族宗教委整合广 东技术师范学院和3个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的力量,按照“特色鲜明、机制灵活、资源共享”的原则。成立了广东民族艺术团,并 以该团为依托,组织在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等地巡演。通过举办广东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民族大团结文艺晚会、“爱我中华民族团结唱新歌”大型文艺晚会、首届全省少数民 族文艺会演及民族团结进步艺术作品展、摄影展等活动,充分展示了丰

16、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了党的民族 政策和民族知识,扩大了民族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有效地促进了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6桂林山水、阳朔老街、民歌对唱2012年6月21日晚,来自广西的大型原创音乐剧桂花雨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 文艺会演的舞台上演出,赢得广泛好评。“桂花雨让我们懂得坚守承诺,看到了民族的魂。”演出结束后,观众冯云喜热泪 盈眶地说,“它在给我们带来心灵反思的同时,也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传统戏剧民族色彩浓厚。 近年来,广西像桂花雨这样通过深人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借鉴和吸收多种舞台表现形式、彰显时代气息的剧目越来越多。 这种发掘和吸收,赋予了民族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也使广西民族文艺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