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38058 上传时间:2016-11-17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5.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讲: 廖 志 成单位:温州医学院社科部 86699139办公室 :7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教学要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

2、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章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第一节第二章(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 (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主体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节第二章(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客体 (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节第二章(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的中介系统 是指将实践

3、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续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章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 即主体与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一节第二章(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反映关系 即主体与客体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第一节第二章(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价值关系 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一节第二章(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节实践决定认识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章(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节第二

4、,实践提供认识的可能实践决定认识第二章(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节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决定认识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第二章(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节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第二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反映论: 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第二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

5、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先验论 (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 “思想和感觉到物 ” 的认识路线。第二章(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第二章(一)从实践到认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第二章(一)从实践到认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节理性认识 是人们

6、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水果第二章(一)从实践到认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相联系理性认识 F=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于源来第二章(一)从实践到认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相渗透 这花是 红 的。感觉判断第二章(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节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第二章(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节第一,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斯多德

7、: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理性认识向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章(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节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向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章(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节 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 , 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 面地认识事物。一方面, 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 ; 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技条件的限制 ;第二章(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节另一方面,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

8、的,因而人的认识也是无限上升的。第二章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及其客观性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真理的发展过程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二章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第二节真理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体主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一)真理的内涵第二章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第二节真理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真理的内涵第二章 第二节(二)真理的客观性第一,是指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日心说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第二章 第二节(二)真理的客观性第二,是指 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 ,即真理之所以

9、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一元的!客观真理客观事物!第二章二、真理的检验标准第二节(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第二章 第二节(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客观事物真理 谬误相符不符第一,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不能成为标准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章 第二节(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真理 谬误相符 不符第二,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章二、真理的检验标准第二节(二)

1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章二、真理的检验标准第二节(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一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二是指实践标准的权威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章 第二节(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一是指实践标准的局限性二是指实践

11、标准的过程性放 言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第二章三、真理的发展过程第二节(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二)真理与谬误第二章三、真理的发展过程第二节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第二章 第二节真理的相对性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三、真理的发展过程(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第二章 第二节真理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绝对真理

12、与相对真理的关系(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从 “ 静态 ” 看,它们是相互渗透的第二章 第二节相对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相对真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关系从 “ 动态 ” 看,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牛顿力学 相对论 量子力学 量子场论第二章 第二节(二)真理与谬误谬误 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三、真理的发展过程第二章 第二节a2+b2=b2=)真理与谬误三、真理的发展过程第二章 第二节认识真理 谬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二)真理与谬误三、真理的发展过程第二章 第二节真理 谬误(二)真理与谬误三、真理的发展过程第二章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二节(一)价值及

13、其特性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两者在实践中得到统一。第二章 第二节(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价值主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客体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定。价值评价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标准三要素组成。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二章 第二节(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评价结果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二章 第二节(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这件瓷器高厘米,口径厘米,底径厘米。在 2005年 7月 12日伦敦佳士

14、德举行的 “ 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 ” 拍卖会上被拍出 万 英镑( 合 228, 341, 978元人民币) ,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的纪录。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二章 第二节(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观起着 激励、制约和导向 作用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二章 第二节(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布鲁诺1548 1600 科学精神强调求实、求真、创新、奉献、团队、民主等等第二章 第二节(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人文精神强调强调人文文化,自我实现和内

15、心关怀,主张人的主体创造作用、主张民族自尊、自持、自决。第二章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 第三节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指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外部的主观成分。第二章 第三节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一)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二)反对教条主义第二章 第三节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 , 在认识 我们 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 , 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政治/理论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