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建构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与学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057250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基于建构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析基于建构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基于建构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基于建构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与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基于建构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程的教与学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课程 建构理论 教学 学习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创新构建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性。文章在分析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当前困境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以及学习的方法以及要求。 在当今社会,人类的很多活动如办公、教育、科研、学习等,均离不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同时也对计算机教育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难点以及困境,文章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以及学习方法。 一、当前计算机文化

2、基础教育的困境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差异、学生学习的惰性以及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构成了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主要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 2 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前瞻性与基础性之间的矛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极富创造性且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具有必要的前瞻性,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该课程本身的属性“基础”,导致了本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基本的基础内容的讲授,这就构成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的难点以及矛盾。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学2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偏重

3、前瞻性的内容,则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接受;偏重基础性的内容,则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惰性以及烦躁厌学的态度;如若课时平均分配则会由于课时的限制导致“两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二)教学模式传统性与多元性之间的矛盾 虽然目前大多高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提出了“项目式”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 “分层次”教学等方法,但是从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以其他的教学手段为辅且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一, “多元”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一种应付教学改革的口号与手段。第二,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 “多元”的教学模式不能做到因人施教、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热情。 基于目前出现的

4、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构成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 “协作”、 “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学以及学习环境、设定的具体的场景以及教学、学习内容。协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商讨如何完成规

5、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由书本内容、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为主体、中心,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策划者,起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3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在大脑中重新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建构理论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实现 虽然学生在学习时中是主动的、积极的,但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却是盲目的、没有头绪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设置相应的学习情景,起到策划者以及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应

6、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依据教学大纲以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师首先应该梳理出分层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将每个不同层次的知识依据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以及子课题。第三,为各个情景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第四,协助并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课题作业。第五,接收并检查学生的课题作业。第六,依据前一个课题作业设定并修改下一个课题情景。 对于学生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收集。第二,课题作业的完成以及完善。第三,课程作业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内化以及引申。第四,对课程情景的把握以及对老师以及上课方式的意见反馈。 以上几点分别是从

7、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角度讨论的建构主义教学以及学习方法,在实际创作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设置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有所侧重的情景模式,并按照学生所已经掌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课题组以供学生选择学习。不同层次的课题对应不同水平的学生,以期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四、小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的前瞻性以及基础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以及传统型造成了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困境,文章以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4探讨了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以及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志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探讨.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31):393-395. 2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3林忠会.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硅谷,2008, (23),1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