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文化翻译中的可操作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802248 上传时间:2017-08-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文化翻译中的可操作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文化翻译中的可操作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文化翻译中的可操作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文化翻译中的可操作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文化翻译中的可操作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文化翻译中的可操作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文化翻译中的可操作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文化翻译中的可操作性摘要:文化翻译不仅是一个交际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语用活动。根据明示推理交际理论,这种交际活动涉及到两方面即明示和推理。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从听话人的角度,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因此,文化翻译过程也是包含着作者的明示过程和读者的推理过程。为了使译文忠实于原文,译者必须考虑到原文读者的对原文理解所进行的推理过程,也要考虑译文读者的对译文进行理解的推理过程。本文将介绍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然后通过它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其可操作性,给文化翻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觉。关键词:明示推理交际,推理空间等距,关联理论,文化翻译1.

2、推理空间等距原则的理论来源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语用活动。人们认为,从事文化翻译活动时,译者既要注意保留原语文化,又要尽量避免读者产生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也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对于在翻译中到底忠实于什么的问题,中西翻译家提出很多相关翻译理论,他们提出“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 , “以作者为中心的翻译” ,或者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 ,但是这些都割裂了交际活动的理论。作为一种交际活动,文化翻译过程包含了原文作者与原文读者,译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明示推理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原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作品向原文读者明示信息,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对原文作者的明示信息进行推理,从

3、而理解原文的意义。同样的,这个过程也发生在译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基于这样两方面的交际活动,本文将介绍一种新的衡量译文忠实性的方法,即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并举例探讨其可操作性。2. 推理空间等距原则简介推理等距空间原则来源于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它在翻译中的应用始于 1991 年,格特(Emist-August Gutt)是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的第一人,他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提出了颇具创意的关联理论。2009 年,在王建国出版的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一书中,他对关联理论翻译观进行了细化和补充,提出了推理空间等距原则。该原则认为:源语读者在理解原文时会产生一些列的设想,译文读者在理解

4、译文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设想,通过对比这两种设想,可以检测译文对于原文的忠实度。为了增强推理空间等距原则的可操作性,王建国还提出了一些补充原则:为了保证翻译交际成功,必要时原系列设想中的设想可以调整其可及性,但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的距离必须相等。为了更好的理解推理空间等距原则,请看以下具体译例分析:“别学他们猴在马上!” (曹雪芹, 红楼梦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像他们一样猴在马上,那很难看。根据原文,原文读者可能做以下设想: 1. 猴在马上很难看。1. 他们猴在马上很难看。2. 他们和你不一样。3. 你不要学他们。以下对比两个英译版本:Dont copy the apes on the

5、horseback. 杨宪益,戴乃迭译 根据杨的译文,译语读者可能做如下设想:1. Apes on horseback look funny2. They are apes on horseback3. You are not of their kind.4. You cannot copy them.You dont want to go clomping around the countryside like apes on horseback with whose horrid men! 霍克斯译根据霍克斯的译文,译语读者可能作如下设想:1. They are horrid men.2.

6、 They are like apes on horseback.3. They go clomping around the countryside.4. You are not of their kind.5. You cannot go clomping around the countryside like them.原文读者的推理设想是 4 条,杨译的译文读者的推理设想也是 4 条,霍克斯译文的译语读者的推理设想是 5 条,可见,霍克斯译文的设想内容更多,除此之外,设想的内容也有差异。比如霍克斯增加了 around the countryside 的内容,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对比两个版

7、本的译文,我们发现杨译最接近原文的意思,更加忠实于原文。也就是说,他们的译文读者的推理空间距离要小于霍克斯译文读者的推理空间距离,更接近于原文,所以也更忠实。为了更进一步,更清晰的认识推理空间等距原则,请看以下图示:图中 a 表示原文读者对原文文本进行理解的推理空间距离,而 b 表示译文读者对译文文本的理解进行的推理空间距离,如果 a 和 b 越接近,那么说明译文越忠实于原文,反之亦然。根据上文给出的译例,我们可以发现杨的译文不仅推理空间更小,而且内容基本也相同,所以我们可说,他们的译文读者对译文理解的推理空间距离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理解的推理空间距离几乎相等,也就是符合了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当然,

8、这种等距是最大限度的接近,不是绝对的相等,因为不论是原语读者之间,还是译语读者之间,或者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认知环境都不同,所以推理空间等距只是一种理想状态。3. 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文化翻译中的可操作性推理空间等距原则极其补充原则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忠实的翻译必须忠实于什么,二是忠实的翻译该如何忠实。要做到忠实于原交际翻译,译者必须做到让译语读者的推理方式和原语读者一样。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就像这样一把衡量他们的推理方式的标尺,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翻译忠实度的标准。为了更好的说明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文化翻译中的解释力,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译例来具体分析。例 1:原文:She pouned her cl

9、enched fist against the tall white pillar beside her, and she wished that she were Samson, so that she could pull down all of Twelve Oaks and destory every person in it. (Gone with the Wind, P124) 译文:她握紧了拳头,捶着身旁高高的白柱。她真希望自己是项羽,能把十二根橡树都推到,压死树中所有的人。注解:原文中是参孙(Samson),他是圣经旧约全书中的人物,力大无穷,为以色列士师之一,非利士人对他有恨

10、又怕,后来他爱上了大利拉,却被她所出卖,并被非利士人抓住,挖去了双眼。他们把参孙带到神庙,他抱着两根大柱子,使劲摇晃,柱断庙塌,里面所有的非利士人都死了,他自己也死了。 在上述译例中,译者在文内采取了归化的译法,然后再对归化的内容进行注解。这样既能让一般读者像读小说一样不被异域文化信息干扰阅读的流畅,也能让那些想要通过阅读获取异域文化知识的读者达到目的。 根据原文,原语读者可能进行以下推理设想:1. She wanted to kill every person in all of the Twelve Oaks.2. Samson is a powerful man with great s

11、trength.3. She wanted to be a Samson. 根据译文,译语读者可能做以下推理设想:1. 她想杀了 12 个橡树里的所有人。2. 项羽是个力大无穷的勇猛之人。3. 她想像项羽一样。虽然译文中将参孙换成了项羽,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参孙是大力士的代表形象,而在中国文化里,项羽是西楚霸王,也是中国古代五大大力士之一。译文中用项羽替换参孙,并对其做出注解,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不仅能够理解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同时也没有漏掉异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的推理设想数量一样,内容也基本相似。这种译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遵循了推理空间等距原则。由此可见,在

12、处理文化翻译中文化信息缺省的问题上,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具有巨大的潜力。例 2:原文:操怒曰:“死生有命,何哭之有! 如再哭者立斩!”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译文:Angrily, Cao said , “Fate rules life and death, What are all these cries for? Ill behead the next for cry.” 罗慕士(Moss Roberts )译原文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天命思想,认为人的命运是掌握在上天手中的,人无法抗拒天命。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主干,基督教徒都相信命运是上帝早就安排好的。因此,中国

13、人信命,西方人相信“fate(命运)” 。虽然处于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中,但是文化的共性促使中国读者对“生死有命”的推理设想和西方人对于“fate rules life and death” 的推理设想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二者的推理空间是等距的。所以,此译文很好的忠实了原文。 由此可见,在宗教文化翻译上,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也具有很好的解释力。例 3原文: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西厢记 )译文:I am saddened by a myriad petty woesAnd, though I speak not,Im angry,At the breezes from the east. Henry

14、 Hart 译此处原文来自于西厢记 ,说的是剧中主人公崔莺莺的相思之苦,她看到东风无情的将花吹落枝头,于是心中升起对张生的无限思怨。根据原文,原文读者可能进行一下推理假设:1. (花儿 )不愿离开枝头。2. 东风硬把花吹落。3. (花儿 )万般愁绪离开枝头。4. 我现在的心情和(花儿)一样。5. 我恨这东风。根据 Henry Hart 的译文,译文读者可能产生以下推理设想:1. (The flowers) are unwilling to leave the branches. 2. The east wind blows the flowers off the trees.3. (The f

15、lowers) left the branches with deep sadness.4. My mood is like the leaving flowers now.5. I hate the east wind.在中国文化中,东风代表了春暖花开,大地复苏。可是西方文化中恰恰相反,东风是寒冷而讨厌的。因此,有学者批评译文中的“breezes from the east”是对原文的不忠实,但是根据这句诗在西厢记中的语境,我们可以知道,原文中的东风指的是无情的将花吹落枝头的“凶手” ,是令人讨厌的。这正好对应了西方文化中的“east wind”令人讨厌的形象。再对比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推理设想,二者设想的数量和内容是一致的。因此,Henry Hart 的译文恰好遵循了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也忠实了原文。由此可见,在文化翻译中,并不是信息完全对等才算是对原文的忠实,我们可以看出,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文化翻译上体现出更好的灵活性。4. 总结不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翻译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忠实于原文。有了推理空间等距原则的指导,译者可以更加不拘泥与形式,大胆尝试各种翻译方式,只要能够使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推理距离在最大程度上接近,该译文就是可取的。尽管这种推理过程是一种心理运算过程,推算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