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公:《三国演义》卷首词鉴赏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8000693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创公:《三国演义》卷首词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创公:《三国演义》卷首词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创公:《三国演义》卷首词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创公:《三国演义》卷首词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创公:《三国演义》卷首词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创公:《三国演义》卷首词鉴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创公文创公三三国国演演义义卷卷首首词词鉴鉴赏赏作作者者:文文创创公公由于 1994 年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及杨洪基的出色演唱,三国演义卷首词不胫而走, “飞入寻常百姓家 ”,妇孺皆知。关于该词的作者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多人认为该词为罗贯中所作。其实该词并非为罗贯中所作,而是明代杨慎所作。具体而言,该词名 临江仙,是杨慎廿一史弹词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又有人认为该词为明代杨慎所作,是罗贯中引用的。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便可轻易推断出此词绝非罗贯中引用杨慎的词。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杨慎则是明代中叶人,二人生活时代相距近百余年。试想一下罗贯中怎么可能引用后自己百年而生的杨慎的词呢?既然如此,杨

2、慎之词又是如何成为三国演义卷首词的呢? 三国演义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其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 ,分 24卷,240 则,每则一个七言标题。此后新的版本迭出,卷数、回目、引用诗词等均有改动。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对 三国志演义进行了修订、评点,遂成为最通行的版本,世称毛本。嘉靖本及其他版本并无此卷首词,毛本方有此词,可见卷首词是文创公文创公毛氏父子引用、添加的。我们今天所见 三国演义最通行的版本依然是毛本,所以才有这一卷首词。 临江仙这首词的意境和 三国演义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极为吻合,如同一体珠联璧合。毛氏父子将此词引用过来作为三国演义卷首词,可谓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使 三

3、国演义增色不少,同时也使这首词名扬天下流传后世。 该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表达了世俗功业转头成空的人生虚幻感及作者旷达、超脱、淡泊的胸襟;下阙则集中笔力表现渔人樵夫逍遥自在的生活,并进一步嘲笑否定了世俗功业、突出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情怀。 上阙从滚滚长江起笔,大气磅礴。首二句化用了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净,千古风流人物 ”及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意境。化用贴切自然,如同己出,不露斧凿痕迹。作者久居长江之畔,此句亦可看作对眼前景物的直接描绘,不过其中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提及长江自然令人浮想联翩感概万千。古往今来,发生在长江之上的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活跃

4、在长江之畔的英雄人物不计其数。 文创公文创公遥想当年,三国赤壁之战、魏晋之际灭吴之战、隋代灭陈战争、宋代采石之战、明代鄱阳湖之战中涌现了多少风流人物,令人无限神往。但千百年过去,一切都已烟消云散了,只有长江依旧滚滚而流,又令人无限感伤,所以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一句则直接评点历史和人生,是对前句的点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抒发了一种历史无限人生有限的虚幻感及超脱旷达的人生情怀,是饱经风霜、屡历磨难的作者的深沉的人生喟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既是优美的景物描写,同时又以时(夕阳)空(青山)的无限和永恒来衬托人生的短暂易逝,进一步突出了是非成败的空幻和不足留恋。 如果说

5、上阙是一幅长江万里图,那么下阙则是一幅渔樵隐逸山水图。“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二句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渔人樵夫隐逸山水逍遥自在的生活。此处的渔樵并非寻常的渔人樵夫,而是饱经沧桑、见识非凡的智者,是厌倦了人世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高士,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士。最后三句表现渔樵与朋友们纵情把盏、谈古论今的情状,对人世纷争予以嘲弄,对世俗功业嗤之以鼻,从而和上阙遥相呼应。一个“浊”字写出了高士们的淡泊和清贫;一个 “喜”字则写出了隐士们怡然自得的闲适生活和满足安乐的心态。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两句写的大气磅礴,但又举重若轻。长江之上发生了多少兴亡之事、涌现了多少风流人物,但而今一切

6、都已灰飞烟灭,文创公文创公尽成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此句和 “是非成败转头空 “一句遥相呼应,都体现了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该词上阙多运用描写,下阙则多运用叙述,同时二者又均辅之以议论。全词描写生动优美,叙述简洁明快,议论豪迈旷达,不愧为杰作。本词语言明白晓畅、简洁优美、朴实自然,有一种陶渊明式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的平淡自然美。此词出语平淡自然,写得轻松自如,抒发了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情怀。但若细察之则可见旷达之中蕴含着巨大的愤慨,超脱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无奈。作者原本少年得志,但后来却人生多舛,对世事多有愤慨与无奈。但当往事已烟消云散,当青春年华已然逝去,满头霜雪的的杨慎却心如止水不起丝毫波澜,仅仅轻轻发出了一声人生浩叹。此词看去 “静穆自然”,实则是“怒目金刚”。或许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不论是诗人,还是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