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案例 (3)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99623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背影教学案例 (3)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背影教学案例 (3)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背影教学案例 (3)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背影教学案例 (3)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背影教学案例 (3)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背影教学案例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影教学案例 (3)(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背影背影教学案例教学案例 广东肇庆中学初二级乔喜参 时时 间:间: 2011年10月24日 - 2011年10月26日 地地 点:点:广东肇庆中学初二(1)班 案例背景:案例背景: 1 1、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背影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紧承上一单元硝烟弥漫的战争题材的作品,本单元呈现出血与火涤荡后的明净和清晰的呼喊:再也不能让人类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编者将这种强大的价值导向隐藏在了单元编排中。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

2、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见教材第二单元导读)。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想想父亲当时的困厄,对父爱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切。祖母亡故、父亲交卸了差事,在如此困顿的情况下,养家的重担逼迫父亲急于谋差事。一方面急于谋事,一方面为儿子送行,挣扎中爱子之心尽显。一路送行,一路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儿子几度落泪。看看父亲爱子的方式,对父爱的感知会更深一层。讲价钱自己讲,拣座位自己拣,买橘子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背影”,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人们歌颂父亲一

3、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宕开一笔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父亲的背影。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出来。背影,犹如电光火石,一下子照亮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 2 2、学生分析:、学生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平时被长辈娇惯、宠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贴、关心他人,认为别人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当然,不知道感恩。尤其是一些孩子,在家里被当做小太阳、小公主,动辄对父母大呼小叫发脾气,从未体察父母的不易,不懂得去感悟父母深切的爱。通过

4、背影这篇文章,给这些不谙父母之爱的孩子补补课,很有必要。 另外,初二的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要求是以记叙文为主,基本要求故事写得生动,人物形象突出,会通过细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但是,目前大部分学生,由于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写作内容单薄,缺少细节,容易犯假大空的毛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参也要求:教学

5、中,要培养学生感受文中父子之间的深情,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特点,故采取以下教学目标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把握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

6、子之情。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读。 2、小组合作讨论法。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课 时:时:3 3课时课时 处理过程:处理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上课之前,播放一首深情的歌曲父亲,以歌曲中浓浓的对父亲的爱与感激之情感染学生,为课文做一个感情铺垫。 (2)欣赏小诗父亲 朦胧时候 父亲 是一座大山 坐在他肩头 总能看的很远、很远 懂事时 父亲 是一棵倔强的弯松 这才发现 我的分量是这样重、这样重 而现在 父亲啊 你是一首深沉的诗 儿子默默的读 泪轻轻的流 二、课文学习二、课文学习 1、作

7、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 2、检查预习,抽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A 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B本文几次写到“背影”?各在什么地方? C 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讨论发言,师明确: A父子浦口惜别 B四次。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C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4、有关第二次背影的学习 (1

8、)全班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然后找出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找出描写父亲去买橘子时的几个动词。 (2)观看电视散文背影片段,然后分析几个动词的作用。 明确:写出了买橘子的艰难,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5、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其余三次背影的学习。 明确:第一次背影,点题,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 第三次背影,写出了与父亲分别时的依恋、不舍之情。 第四次背影,照应题目及前文,流露出思念之情,给读者更深的感触。 6、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写了几次作者的流泪及流泪的原因。 明确: a、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c 、惜别之泪: 父子离

9、别 d、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7、体味重点语句的含义。(合作探究完成)。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理解: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理解:“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理解: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在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多么周到。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理解: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他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理解:不让儿子送他

10、,催促儿子回车厢里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这几句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8、归纳写作特点。 ()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 ()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感情。 三、课外拓展三、课外拓展 写作练习。父母对你做的那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你?事情地经过如何?你受到怎样的触动?以“感受父母之爱”为主题,写一篇小练笔,300字左右,要求记叙文。 反思及改进意见反思及改进意见 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更肩负着审美教育、培养高尚情操的重任。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语

11、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怎么才能使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验呢? 首先在文章的导入方面精心设计,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父亲,把学生的情感带入课文的情境。然后一首饱含深情的小诗父亲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在这样的情感背景下,再开展背影的教学就比较容易了。但是,现在的孩子,一来时代背景不同,二来和作者当时的年龄有差距,所以对课文有很多的隔膜,一些情感无法体会,如:甚至有学生在读背影时,将父亲艰难攀爬铁道的背影解读为“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的父亲”,而不是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不过,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心理年龄思考,学生的这样想法也有他们的道理,不能一味地批判。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文章中深沉的父爱呢,父亲的琐碎、父亲的“迂腐”,都是因为深爱儿子啊! 仔细反思,决定还是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感受父爱,从文章中几次背影的描写、作者的几次流泪,几个重点句子入手,来体察父爱,感受父子间的深情。果然,经过深入文本,学生对文章中的感情体察的越来越到位,课堂的讨论交流也很热烈,到这篇课文的讲授结束时,学生都已经能把握文中深沉的父爱和父子间浓浓的感情,我也趁机引导他们学会体察自己的父母,感受父母之爱,效果不错。这篇课文的教授过程,再次证明,语文授课,除了知识、技能的培养外,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引导,以学生为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