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3课堂笔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92553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88 大小:71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1-3课堂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必修1-3课堂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必修1-3课堂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必修1-3课堂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必修1-3课堂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1-3课堂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1-3课堂笔记(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资料 -课堂笔记 文科 -历史 必修 1必修 3 详细笔记参考资料,妥善保管第 1 页 共 88 页 (必修 1:1-29 必修 2:30-58 必修 3:58-88)必修 1 第 1 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夏商周三代 一、夏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 年,启以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都阳城。 2、夏朝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初具规模)出现凌驾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标志国家政权的出现。 (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 二、商代的政治制度 1、商朝建立(以商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朝,都亳,后迁都殷。

2、2、商朝的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 (1)内服制度:管理商人本族地域。 (2)外服制度:管理商族以外的附属国(方国)。 (3)以神权强化王权 (4)附属国具有较大的自主权 3、商朝充满神权色彩以神支配人,以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 年,武王灭商建国,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政治制度(天下共主地位确立) (1)西周分封制:定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室姻亲和功 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封什么?“授土”、 “授民” 封哪些人?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古代帝王后代 封国与周王关系: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

3、并承担各种义务。 诸侯有权在自己的封地中,对下属进行分封。 通过分封,周的统治范围大大扩大了,统治得以加强。 西周社会结构示意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 (2)西周宗法制(“国”和“家”的结合) 定义: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家族等级关系,也构成政治隶 属关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家国一体的统治机构。(在家族内就 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作用: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 起。 宗法

4、制对今天的影响: “尊宗敬祖”、 “认祖归宗”的传统美德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今天也 利于实施“以德治国”战略,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消极影响:家长制作风仍然存在,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 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3)周礼:西周制定各种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和行为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的工具。思考:商朝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有什么不同?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什么?商朝方国与西周封国的不同:(1) “方国”是原先存在的,他们聚族而居,是血缘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

5、;( 2) “封国”是周天子封的,打破了旧有方国的血缘界限,人口构成复杂(由周人、土著、外迁殷人等组成)(3) “方国”归附商后,基本保持原有社会结构,有很大自主权,商王控制力有限;(4) “封国”与周王关系更紧密,臣属关系更明确,周王是“天下共主”。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牢固的血缘关系;浓厚的专制色彩;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紧密联系,反映早期政治制度的成熟。高中资料 -课堂笔记 文科 -历史 必修 1必修 3 详细笔记参考资料,妥善保管第 2 页 共 88 页 (必修 1:1-29 必修 2:30-58 必修 3:58-88)西周社会结

6、构的基本特点:西周社会结构中,从社会上层到社会下层具有严格的宗法等级和行政等级的差异。各个阶层的关系既是家族隶属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第 2 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 秦朝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中孕育统一趋势: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呼唤新的统一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众多小国被并吞出现局部统一趋势 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秦商鞅变法尤为成功,使得秦国具备了 统一的实力 2、秦朝统一:前 230221 年, 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实现统一。 概念: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 专制皇权: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

7、 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绝对服从中央。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集中在中央。 表现:1、皇帝制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3、地方官制郡县制4、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5、制定严苛的法律。 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2)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此后 2000 多年的中国政 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国力日益增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对形成以华夏 族为主体的中华

8、民族,起了重要的作用。容易产生暴政。 三、其它巩固统一的措施:北败匈奴,修筑长城; 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统一货币、度量衡(秦半两钱、秦权); 统一文字,整顿各地风俗(统一文字小篆); 制定严厉法律(轻罪重刑) ; 焚书坑儒,控制思想;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大梁人尉缭这样描述秦始皇:“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 ”(高鼻梁,细长的眼睛,鸷鸟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的声音)观察始皇像:秦始皇头戴冠冕,身着龙袍,腰戴白玉(时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制),还佩有一柄长剑,显示了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目光炯炯,虎视眈眈,手指前方,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当年威震六国之态,展现了一统天

9、下的勃勃雄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皇帝三公:御史大夫、丞相、太尉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 史、少府、太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高中资料 -课堂笔记 文科 -历史 必修 1必修 3 详细笔记参考资料,妥善保管第 3 页 共 88 页 (必修 1:1-29 必修 2:30-58 必修 3:58-88)皇帝

10、中央机构郡县乡里三公九卿郡守、郡丞、郡尉县令、县丞、县尉三老、啬夫、游徼里典 选拔制度:任举;征召;考试等等。 考察制度:派员监察上报政绩;官员自行汇报政绩。第 3 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 汉到元 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王国问题的出现郡国并行制 2、七国之乱 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A、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削弱相权 B、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C、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权利的过 分集中也带来了弊端 二、唐末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膨 胀,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2、五代十国的分裂

11、局面日益激化的结果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集中军权: 1、杯酒释兵权 2、收精兵: A、三衙禁军统领机构B、枢密院负责军务C、 “强干弱枝、守 内虚外”的部兵原则 (二)集中政权削实权:、宰相相权一分为三;、节度使;、州郡长官:受通判监督、 文臣担任 (三)集中财权制钱谷:转运使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初之兴,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诸侯王表材料二: (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史

12、记吴王濞列传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业。,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汉书主父偃传、材料一、二认为汉初分封诸侯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政治体制与秦相比出现什么变化?后来为何又要解决王国问题?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 央、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手段上和产生的结果上有什么不同?前者采取强制削夺的办法,后者采取渐进的缓和办法 结果前者使矛盾迅速激化引发七国之乱;后者达到了削弱王国加

13、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有人说“七国之乱”是因为“削藩”而引起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错!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斗争,是王国问题的发展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就是皇权不断被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权力 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的过程。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 “汉承秦制” 2、魏晋至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3、宋朝的“二府”高中资料 -课堂笔记 文科 -历史 必修 1必修 3 详细笔记参考资料,妥善保管第 4 页 共 88 页 (必修 1:1-29 必修 2:30-58 必修 3:58-88)4、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汉初郡、

14、国两制并行,郡设守,国设相。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 州,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 官。 东汉时期刺史逐渐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区,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州、郡、县三级制州县两级制(隋唐北宋)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宣尉官对边远民族地区进行管辖 元朝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

15、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1)继续实行皇帝制度:(2)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西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东汉:尚书台中枢机构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魏晋南北朝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唐朝: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思考: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

16、的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则是最高军政机构,二者合称 “二府”。为制约宰相,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宰相的权力被削弱,皇帝总揽大权 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课本问题:治安策削藩策及“推恩令”的措施有什么共同之处?都主张削弱王国的势力以 加强中央集权 和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宋太祖在朝中大将势力尚未发展起来的时候,采取和平的方式剥夺了他们的兵权,避 免了血腥和政治动荡第 4 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完成下面练习:三省六部制是哪个朝代确立的?请完成下面的图表内容: 这种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分工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