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91918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23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材料申报类别:其他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江西省文化厅二 00 九年十二月1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书(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目录1、江西省文化厅关于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请示.1 2、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专家评估意见.2 3、公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文件.4 4、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 .6 2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文物名称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所在地址江西省鹰潭市上清镇申报单位鹰潭市文化局(公章)申报日期2009 年12 月16 日3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名称龙虎山天师道

2、文化景观时代南宋、元、清类别其他所有权国家所有使用人嗣汉天师府管理委员会所在地江西省鹰潭市上清镇街中央海拔高程246米经 度11653纬度2746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嗣汉天师府管理委员会简介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位于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可概括为天师道文化遗存、天师道文化景点、天师道文化现象三个方面。其中天师道文化遗存包括嗣汉天师府内的三省堂、私第门、宫保第、广缘斋、仁靖真人碑、大铜钟、灵泉井和上清宫内的东隐院等8 处文物,其年代分属南宋、元、清三个历史时期;天师道文化景点包括炼丹池、泸溪河、排衙峰、仙水岩等多处自然地表文化形态;天师道文化现象包括符、箓、醮等道教活动。现存的天师道文化

3、遗存中,三省堂属清代抬梁式木构建筑,始建于明代,“皇清同治六年谨修” ,为江南院落式布局,南北座向,分前、后、中三厅和东西厢房,面积近千平方米,是历代天师的住宅,堂内圆柱粗大、石雕须弥座尤存;广缘斋与宫保第毗邻,均属清代建筑,位于嗣汉天师府中部偏西侧,是天师府道众和宾客用膳之所;仁靖真人碑为青石雕刻,整个碑文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奉诏撰书。1959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铜钟于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 年) ,在杭州铸造, 是道教的重要法器,为历代天师所沿用。1959 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灵泉井属南宋遗迹,亦称“丹井”、 “法水井”,系第 35代天师张可

4、大开凿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5 年) ,井深七七四九丈, “水为道家之本”, 是历代天师做法事及生活饮用之水源地;现存东隐院属清代建筑,位于龙虎山上清宫院内东侧,是一座著名道院。天师道文化景点中,排衙峰和仙水岩是龙虎山丹霞碧水之代表作,炼丹池、泸溪河为重要的道教遗迹。天师道文化现象中,符、箓、醮等道教活动展现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丰富了天师道文化的独特魅力及深刻内涵。龙虎山是中国道教名山,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4 申 报对 象文 物构 成清 单文物名称文物类别保存现状三省堂其他完整私第门其他完整宫保第其他较好广缘斋其他一般仁靖真人碑其他一般大铜钟其他较好灵泉井其他较好东

5、隐院其他完整5 自然与人文环境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 公里的龙虎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内,这里是一片神奇的碧水丹山,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地质构造上属于信江断陷盆地,在形态上有方山石寨、赤壁丹崖、峰林、峰丛、石峰、石柱、洞穴等,丹霞地貌类型齐全,达23种之多。这里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生物多样,植被丰富,具有典型丹霞地貌区植物分布群落,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山顶矮林等。该区域水系属长江一级支流信江河水系,水流以泸溪河为骨架,从东南向北西流贯全区域,河水清澈无污染。区域内有洪湖水库、五湖

6、水库两处中型水库,其次有洪桥、香炉峰、乌龟塘、十分塘、五四、一线天、洋脊山等多处小水库。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有利条件,普查发现野生动物有230 余种,其中不少为珍稀动物。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每年在此聚集过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白颈长尾雉,蟒蛇等,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黑熊、猕猴、虎纹蛙等. 省级保护动物有:果子狸、赤鹿、灰胸竹鸡、环颈雉、王锦蛇、眼镜蛇等。该区域交通便利,浙赣铁路和320 国道从北侧经过,鹰厦铁路和206国道贯穿而过,天师府是龙虎山旅游区的重要景点,有三级以上标准公路相连。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分布在嗣汉天师府和上清宫院内,其所在的上清镇是一个具

7、有千年历史的江南古镇。今日之上清古镇方圆50 余平方公里,人口近 2 万,环境优美, 群山环抱, 长约 2 公里的上清古街依水而建,由条石铺砌,街上有长庆坊、留候家庙、天师府、留候第、天源德药栈、古码埠等文物景点。沿河栉比鳞次的吊脚楼和船埠头更让小镇显现出江南6 水乡的风格。河畔浣纱村妇、捣衣少女、戏水孩童,以及渔舟片片、白鸭浮水形成了一条韵味十足的古镇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龙虎山的崖墓悬棺群,距今有 2600余年的历史,是古越人所葬。这些崖墓群镶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犹如陈列在巨大的历史长廊中的文化珍品。岩洞棋布,高低错落,不可胜数,遥望绝壁之上历经千年的淡黄色的棺木崖穴, 令人心生谓叹。绝壁崖墓

8、悬疑千古, 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总而言之,这里自然环境涵盖雄、险、幽、秀、奇、绝之优美、人文环境以崖墓葬文化和道教文化为奇特,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7 文物本体状况龙虎山天师道文化景观包含嗣汉天师府内的7 处文物和上清宫院内的1 处文物。分布在嗣汉天师府内的主要文物有:三省堂、私第门、宫保第、广缘斋、仁靖真人碑、大铜钟、灵泉井;分布在上清宫院内的主要文物有:东隐院。三省堂 属清代建筑,位于嗣汉天师府的中后部,是历代天师的住宅,为江南院落式,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院门梁记载:“皇清同治六年谨修”。三省堂是天师府中现存最完整古代建筑,单体建筑面阔 25 米,进深38 米,面积近千平方米,

9、分前、后、中三厅和东西廊房,堆砖花墙、雕花窗棂、十分雅致。前厅为客厅,面阔五间,三明二暗,四柱前伸,石阶五级,敞门而进,东西花栏,各设台阶,厅前地面有一绿色园石,名“迎送石”。堂前檐及东西皆以雕花透空木格子装饰,丹楹、朱扉、彤壁、红墙显得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堂壁挂有墨龙穿云图和祖天师像,东西四壁皆书名诗古画。堂壁上方悬匾三块: “道契崆峒”一匾置位正中央, “仙派名裔”排于东, “纳甲周呈”列于西。中厅(亦称狐仙堂 ) ,相传是天师祀奉“狐仙”之所,堂内设有供桌、神台,常明灯等供品神器。建筑布局上中厅前面与前厅用天沟搭接,又以砖墙石门分之,中厅后面与后厅天井厢房连缀。前门额上书“道自清虚”四个金

10、光大字,东西二门分“紫气”、“金光”,各有额书。后厅是天师的食宿生活厅,面阔五间,用以房室四间,宴厅一间,前有天井后有院,东西厢房上有楼,厢房与中厅连接,天井周围十柱明现,门窗四壁,雕刻精致,中置金鱼大缸,两旁假山列之。宴厅摆设为清代款8 式,四壁名画诗词, 中堂正上方悬黑底花边金字匾一块,上书 “壶天春永”,为袁世凯送六十一代天师六十辰寿匾。厅前上方悬“福备箕畴”一匾,为清状元徐甫所题赠。三省堂门前立隐壁, 绘有“鹤鹿蜂猴”巨画一幅,内饰鹤飞、鹿走、 蜂舞 、猴攀四种动物,取其谐音为厚(鹤) 、 禄(鹿)、封(蜂)、侯(猴)之意。象征高官厚禄,宰相门第。私第门 位于嗣汉天师府中轴线上,是天师

11、府院落前宫后府、前御后宅的分界点,砖石构建,系清同治六年(1867)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拨款由61 代天师张仁晸修建,门首上书“相国仙府”4 个大字。门边对联“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私第门东边,从南到北建有廊房十间,为道众住宿及办公之用;私第门西边,建有接待处三间,往北有房屋十间,为天师府招待所。宫保第 属清代建筑,位于嗣汉天师府中部偏西侧,始建于明, 清重修,“宫保”二字,为第 50 代天师张国祥于明万历年间诰封“太子少保” 的统称,宫保第为典型的徽派古民居风格,建筑面阔16 米,进深 18 米,面积约 290平方米,分前厅和后厅,中间为天井, 两侧为厢房,穿斗式木架构,雕刻精美,有卷草花

12、卉、双龙抢珠、福禄寿禧等图案、门窗工艺细致,古色古香。正门朝西面开,有石雕“宫保第”三个大字和一副对联“世爵久膺德绵汉代;元纲永握道阐名山。”,清代曾经多次修葺,一直保存较好。广缘斋 属清代建筑,与宫保第毗邻,原系宫保第的后院,亦属徽派民居,建筑面阔 12 米,进深 16 米,面积约 200平方米,是天师府道众和往来宾客用膳之所,广缘斋的“天师八卦宴”一直保持传统风味。曾经多次修葺,内有天井,四面回廊古朴清雅,保存较好。仁靖真人碑 位于宫保第东侧约30 米处,青石雕刻,碑高2.30 米,宽9 1.60 米,厚 0.39 米。碑底座高 0.95 米,长 2.5 米( 龟长) ,宽 1.60 米,

13、碑额有双龙戏珠纹样,座底为龟形刻样,形象生动,雕工细腻,堪称一绝。整个石刻碑文阴阳两面共1639 字,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奉诏撰书,由张留孙弟子玄教嗣师吴全节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 年)奉诏而立,迄今670余年。碑文详尽记述了元代仁靖真人张留孙的家世、生平活动以及皇帝的敕赐等,字体潇洒流畅,秀丽端雅,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碑刻署名为:“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崇文宏道元德广化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嗣孙吴全节立石”。碑身断裂、龟头龟尾毁坏,经修补复原状如故, 并开放供游人参观。 1959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铜钟 (亦名神钟、金钟 )位于仪门东侧的保护亭内,江

14、西省人民政府于 1959 年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此钟系正一教主嗣汉第40 代天师张嗣德、玄教宗师吴全节,会同上清宫提点戴永坚、提举知宫龚德同等于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 年) ,在杭州铸造,迄今已640余年。凡用赤金九千斤,钟长 (高) 一丈,中围一丈八尺,钟唇厚三寸九分,加上龙头共重 9999 斤。钟上端铸有双龙盘顶的图案, 向上弯曲的龙身为悬挂铜钟的系钮。钟面有太阳 (金鸡) 、太阴(玉免) 、八卦、玉皇诰等道教图案文字。中心四方铸有 “皇图巩固、大道兴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等篆体字样。下面有临川进士朱夏撰写的钟铭,乃玄学方从义亲书。此钟系举行大型醮仪时鸣钟击鼓发号施令所

15、用,是道教的重要法器, 为历代天师所沿用。此钟轻度锈蚀,龙头残断,其余保存较好。灵泉井 属南宋遗迹,亦称“丹井”、“法水井”,位于玉皇殿的殿前台阶下沿处, 系第 35 代天师张可大开凿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 1225年)。井深七七四九丈, “水为道家之本” , 是历代天师做法事及生活饮用之水10 源地,井水甘香清澈, 味美香醇,是上等饮用之水,因该井水做法事灵验,遂改名为“灵泉井”。历代天师寿至百岁者甚多,实因常饮此水之故。东隐院 属清代建筑,位于龙虎山上清宫院内东侧,是一座著名道院,院墙四围呈长方形,东西阔15 米,南北进深约30 米,院墙内分布有门屋1 间,正厅 3 间,后厅 3 间,左右耳

16、房各1 间。建筑风格古朴,院墙外有“善恶分界井”和“神树”等古迹名木。周围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仙迹缥缈,仙气犹存,站在这里,仍可领略一番仙都风貌。11 历史沿革龙虎山由于特殊的地理与人文个性而名噪古今,成为誉满中外的道教名山、文化名山。从自然角度看,龙虎山地处武夷山脉的余脉。地质构造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峰灵水秀,景色独绝,使人百看不厌,百游不烦,是风景名山。从文化层面看, 龙虎山荟聚了各种文明, 以道家文化为主, 兼容儒家、释家,以及畲族、古代百越族文化、近代基督教文明等等多元文化,历史上许多伟人、名人、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由此可见,龙虎山是文化名山。从宗教层面看,道教是在龙虎山形成、发展与完善的,特别是完成和完善了正一天师道的思想体系、教义教规、典章制度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建设,延续 63 代经久不衰,获得与孔府齐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