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第五单元佛理禅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86027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0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第五单元佛理禅趣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第五单元佛理禅趣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第五单元佛理禅趣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第五单元佛理禅趣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第五单元佛理禅趣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第五单元佛理禅趣(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肖海滨专栏: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单元介绍本单元学习佛教思想。按照比较通行的说法,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的,但是, 当时对中国人的思想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佛教依附于黄老之学,以其相近、相应的思想进行类比、解释,在皇室宫廷的狭小天地里,十分微弱而缓慢地传播着。随着越来越多的佛经被翻译成汉语,再加上统治阶级的支持,佛教从三国两晋开始逐渐流传开来,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品格。魏晋时代,佛教与

2、玄学合流,大乘佛教的“般若学”借“玄学”之风繁盛起来;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汉地佛教的第一个高潮,“六家七宗”的纷争就出现在此时。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之后, 中国佛教进入了宗派形成和发展的大成时期。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发展为许多新的宗派。并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 创造性地确立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五代以后, 佛教开始走向衰落,除禅宗、净土宗持续发展之外,其他宗派已经消失或者影响甚微了。但是,佛教的思想已经内化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佛教哲学的宇宙生成论、本体论、认识

3、论和心性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和改变了尔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以课本第七单元将学到的宋明理学为例,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禅宗和其他一些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比如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王阳明则进一步讲“心即理也” ,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这可以说是直接导源于禅宗的理论:“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 ( 坛经)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他们的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

4、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从文学上看,魏晋以来,中国文学的各个领域,呈现出与先秦两汉文学不同的面貌,其中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佛教经典的文本和佛教理论对读书人的价值观念、生命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在形式方面,佛教对于律诗和俗文学(讲唱文学、通俗小说、戏曲等)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 比如,伴随着佛教传入的声明论,导致了音韵学上四声的发现,从而推动了唐代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在内容上, 一方面带来了浪漫主义的绮丽想象,中国固有的文学写实性强一些, 很少超时空、超现实的幻想和想象,佛教展示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从地狱的愁苦、天堂的富丽直到净土的精妙、佛国的庄严,无奇不有,影响所及,极大地推动

5、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 佛教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比如明清时期的神魔小说,有的直接取材于佛教故事,像西游记故事的基本框架取材于唐朝僧人玄奘印度取经的史实,菩提祖师半夜传法术给孙悟空,也是从佛典所记载的禅宗五祖弘忍三更传法给六祖慧能的传说中取来的;有的则借用了佛教人物,塑造为中国的神仙。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就是直接采自佛典中的护法神“那吒”。另外,佛教对于古典小说和诗歌在思想内容的渗透也很严重,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世事无常”思想,在魏晋以后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多的表现。从语言上, 两千多年的佛教传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丰富肖海滨专栏

6、: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了我们的汉语词汇。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词语和成语,都来自佛经,比如“世界”“信心”“导师”“习气”“心地”“方便”“烦恼”“实际”“障碍”“功课”“作业”“一刹那”“生老病死” “自作自受” “逍遥自在” “半斤八两”等。不少歇后语和俚语,也都是佛教世俗化后的产物。比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等。本单元所研读的文化典籍是坛经和百喻经。之所以选择这两部经典,一是相对于其他佛经拗口的语言、繁琐的经义, 这是两部比较浅显且富有趣味的书籍,适合中学生阅读;二是由于坛经是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

7、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此书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因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三是百喻经广泛运用了譬喻说理的方式,可为学生借鉴,且其中论述的道理,如果剔除宗教的神秘外衣,也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得到有益的启示。作为一种宗教,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佛教的基本精神是不科学的;但作为影响中国文化最大的三种思想 (儒释道) 之一,佛教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学习本单元, 要引导学生认真加以辨别。一方面,由于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现实社会仍有广泛的影响,不能不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对其宗教本质,也

8、不可盲从。课文研读经典原文坛经两则文化背景1关于禅宗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禅宗历史有着很多传说的成分,虽然禅宗以六祖坛经为立教宗经, 它的发扬光大也是在慧能弘法之后,但在佛教的著作中,禅宗却有着很长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那里。这其中虽然有很多传说的成分,但却为大多数的佛教著作所接受。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 “

9、教外别传” , “以心传心” 。始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由此付法。迦叶也成为所谓的印度禅宗初祖。秘密相传27 代之后,传至菩提达摩手中。达摩于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来到中国传法,称为中国禅宗初祖。其后, 达摩传慧可, 又传僧璨, 传道信, 传弘忍, 传慧能。 慧能接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与其同门神秀分为南北二宗。“安史之乱”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弘法,声势大振,北宗一系逐渐淡出,南宗一派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是梵语的音译, 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即得名于此,由此可见禅宗对于禅修实践的

10、高度重视。与其他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讨不同,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在理论的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大致而言, 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佛性本有。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所以, 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求索。这一方面指出佛性的无差等性,就像慧能所说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2)无住生心。慧能所谓的 “无住生心” ,就是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滞,自然流转

11、。肖海滨专栏: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因此, 他反对一些禅师刻意窒碍思虑,使心趋于死寂,也反对执著于坐禅的方式。他的宗旨是在随缘任运之中,保持心体的自然无碍。因此,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在一切时中,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困则睡,健则起,夏天打赤膊,冬寒须得被”(景岑禅师语) ,以及后世的禅师用“蒲花柳絮,竹针麻线”“挑水担柴”等平常事物比喻佛法,都道出了“平常心是佛”的道理,显示出一种清静自然的境界。(3)顿悟法门。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就是“悟”或“顿悟”。慧能说

12、“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神会认为悟就是“一念相应,便成正觉”,它“不由阶渐” ,顿时完成,所以称为“顿悟”。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 ?这是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因此顿悟就意味着整个人心发生了质变。慧能说:“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就是说只要一灯明亮就打破了黑暗的状态,只要一念觉悟就灭除了迷妄的心情。 我们在禅宗的公案中见到,通晓佛理的禅师们为了教化弟子,常常以各种各样奇特的方式,像说公案、逞机锋、参话头,甚至包括喝骂、责打、棒喝,来启示他们瞬间灭掉世俗的妄念。禅宗的主导思想虽然是

13、唯心主义的,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禅一度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有人认为, 如果你面对着种种烦恼,不能自拔,读一点禅语,参一参机锋,会帮助你进入一个快乐无忧的境界,促使你的心灵变得洒脱、旷达。有一些具体的认识也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问题,比如:禅宗高僧马祖道一常常告诫人们“不得说长道短”,这是一句很实在的道德箴言。很多人喜欢说长道短、搬弄是非,导致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搞窝里斗,造成了许多内耗。倘若这种习气被破除掉了,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有益的。禅师们还教导人们“宁可清贫自乐,不做浊富多忧” “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14、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这都是极为精辟又发人深省的警句。2六祖慧能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他告别老母亲,投靠到弘忍门下。弘忍问他:“你是何人,来此见我欲求何事?”慧能答道:“弟子岭南人,今远道求见,无他也,乃求成佛之理。 ”弘忍训斥道:“你为岭南穷乡僻壤的蛮人,有何资格成佛?”慧能从容回答: “人有南方北方之别,而佛性则不分南北;我虽岭南蛮人,同你尊贵的法师身份不同,但你我佛性何别?”弘忍听了十分震惊,未料这位乡下人对佛理有如此深刻的领悟,于是留他下来当行者,在寺院中打柴、推磨、做粗活。有一

15、天,弘忍把弟子们召到面前,当众宣布让每人写一首偈,说明自己对佛理的认识。谁能真正领悟佛理真谛,袈裟和佛法就授予谁,并让他做第六代祖。当时弘忍门下有位首座弟子神秀,名声显赫。 他很快就作出一偈,悄悄地把偈写在南廊壁间。偈中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听了神秀的偈子,知道神秀尚未体悟“空性”,于是念了一首偈,由他人代为写在墙壁上。偈子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刚写完,很多和尚都围过来观看,都很惊讶,议论说:“奇怪啊!想不到像他这样做苦役的人竟有如此修行?真不可以貌取人!”弘忍见众人如此惊怪,恐怕有人从中暗害,立即用鞋擦掉慧能的偈,故

16、意说: “亦未见本性啊! ”第二天,弘忍悄悄来到舂米房,看见慧能腰上背着石正在舂米,便自言自语说:“求道的人为了佛法而忘记肉身,应当这样吗?”接着就问:“米舂好了吗?”肖海滨专栏: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慧能答:“早就舂好了,还没有筛罢了。”弘忍用禅杖敲击碓三下而离去。夜晚三更时候, 慧能悄悄来到弘忍处。弘忍用袈裟把窗户遮围住,为慧能解说 金刚经,说: “一切事物无自性,皆从心生,如果觉悟到真实本性,心就是无所滞着了。”慧能听了很有启发, 领悟到佛理的真髓: “一切事物都不离本性。”弘忍看到他已经真正领悟,就对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接着便把禅法和衣钵秘授给慧能,说: “你为第六代祖。 ”还嘱他立即下山回南方隐居,待弘忍死后再继承与发展禅宗的事业。此后,慧能一直坚守师嘱,混于众人,不露声色。16 年后,弘忍去世,他才出示隐藏多年的法衣,亮明自己的身份,正式落发出家,成为禅宗的首领,在曹溪宝林寺讲法二十余年,影响遍及海内。慧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