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悬棺葬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984762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学,悬棺葬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民族学,悬棺葬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民族学,悬棺葬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民族学,悬棺葬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民族学,悬棺葬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学,悬棺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学,悬棺葬(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书记载三国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函以盛 尸。饮酒歌舞毕,仍悬着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也。”唐张鷟朝野佥 载卷十四:“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 自山上悬索大柩,弥高者以为至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 或临大河,不施蔽盖。”棺置入龛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 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 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 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 龛,尸棺置入龛内;

2、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 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 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 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 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梦 魇中便无法逃避悬棺的阴影。探密险境有这样一侧铁闻:1933 年,一位姓陈的地方官为了探究僰人悬棺的奥秘,雇用 两名樵夫,从豆沙关的绝壁上掀下两具悬棺,其中一具运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学 供考察、展览。未久,两名樵夫均意外惨死。翌年,一位大号熊廷权的赈灾的 官员,公务之余,到省

3、立二中参观,看了悬棺及棺木中遗骸,又询悉惨死的樵 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对校长再三进言:“文王泽及枯骨,古人遗骸何当 玩弄?请以礼瘗之”。校长只得将悬棺遗骸归葬。这位熊大人仍难以心安,又 颤颤惊惊地写了一篇诔文:“霜凄凄兮露氵襄氵襄,风雨剥蚀兮日月迎将。翳 何人兮骨骸坚强,胡不速朽兮恋此高岗。恶有报兮善有庆,毁棺露骸兮吾意凄 惶。山之广大兮地厚无疆,以为宅兆兮永此潜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 兮无厉无殃”。敬鬼神而远之。天下奇迹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肯 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已知情况,盐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 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

4、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 10 余处;岩桩、岩墩、 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 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 馆”。 豆沙关悬棺在盐津县豆沙乡石门村关河南岸的绝壁上,紧傍 213 国 道。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桥阁、唐开石门道,都无一例外 地选择豆沙关作为人滇的门户。“关津枢纽”,“南滇锁钥”,名不虚传。关 河北岸,“五尺道”贵迹、石门关古城堡、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昭示着这里曾有过人文蔚起的繁荣。关河南岸,削壁腾立,参天而起, 高达四五百米,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内。

5、20 世纪 30 年代调查 有棺 40 多具,此后,或堕落入关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测者破坏,今仍存有 10 余具。远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的阴影 中,尸棺累累,凌空悬置,确实会让人生出许多难以言喻的思绪,臆想出许多 神魔怪异的故事,难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 无殃”。僰人悬棺悬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人, 故称“僰人悬棺”。不过僰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遭到了明朝官府的杀戮,并 且对幸存下来的僰人进行强行教化。僰人为了掩藏自己的身份,并且他们逃亡 到的地方也没有条件让他们举行悬棺葬,而改为了灵魂葬,就是

6、把代表先祖灵 魂的碎片(好像是铜板)放到一个金属筒里,再把这个筒放到崖缝里。而且僰 人的后裔现在的身份证上写的是彝族。可靠吗?1932 年,几位昭通籍的学人曾 对豆沙关悬棺进行考察,据当时留下的考察文字,棺内尸骸的头颅骨较今人硕 大,手足骨亦较粗壮,也较长,推测身高在 1.8-1.9 米间。棺木用整根原木凿 空成形,长约 2 米,高约 50 厘米,宽约 41 厘米,棺盖厚约 41 厘米。按木质纹 理,似为杉木,形制古朴。参加考察的周梦云等认为“此物出自上古,绝非数 百年前物。何以言之?史称,大禹死后,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见诸孟子 矣。孟子又云: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委之壑。今查置棺处

7、所, 河流下陷,足证当时河水必高,又且两岸多系水造成屋,知为上古大壑,毫无 疑问”。同样在 1932 年前后,一位美国学者对威信长安的悬棺进行考察,也得 出与周梦云大致相同的认识。如此说来,“僰人人悬棺”应该成为结论了。众说纷纭不然,著名的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又对周梦云和美国学者的判断提出质疑: 首先,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自春秋以来,或向滇西迁徙,或与 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过早地结束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历史。也就是说, 僰人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 250 年以前。其次,如果豆沙关悬棺所在是因河流 下陷而成数百米高悬崖,这个过程没有几千年恐怕不能完成。陈一得反诘:历 二三千年之长久。“

8、任何坚硬木质,日射水浸,鲜不化为齑粉?”更何言骨骼 完整,棺木纹理清晰。不得不承认,陈一得的反诘是有道理的。事实上,查考 史籍,较僰人晚近一千多年生活在这一带的白僚、仡佬等民族也有悬棺葬习俗。 “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于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元 代李京云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纪略于此均有记述。谁能说悬棺就 不会是白僚、仡佬人的作品呢?千古之谜悬棺之所以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成为所谓“千古之谜”,最根本的 原因是: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佥载的书中,提 出了一种假设: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证之于悬棺现场所见,此说难以成立。试想,悬棺多在悬崖的

9、半腰,距顶甚远,且多置放于崖部 面的凹陷处,怎么“往下放”?在另一本岭表纪蛮的书中,又提出了另一 种设想:“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标岩际。”说的有 些道理,同样以悬棺现场情况参证,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还有一说,即前 面提到的周梦云的论证,其可以质疑处已由陈一得先生提出来了。“千古之谜” ,有些费解,但费解与神魔不是一回事。 古代先民为什么对悬棺这种葬式 兴致盎然,莫不真有什么玄机?说白了让人扫兴。云南志略云:“人死则 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不遗余力地爬上去只是为了 堕下来,为了尽快地堕下来。恩施州悬棺葬探秘恩施州悬棺葬探秘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习俗,悬棺葬在

10、恩施州分布较广。这里山川遍布,为悬棺葬的形成提 供了必要的条件。这里历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风俗习惯与其他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 不过,悬棺葬只是一种古老的葬俗,现在早已销声匿迹。其遗迹留存各地,显得神秘莫测。 时人称之为“仙人洞”、“箱子岩”、“柜子岩”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我们对恩施州的悬棺葬进行了调查,发现遗迹余处,并对 个别悬棺葬进行了清理。通过调查发现,全州的悬棺葬形制、葬式等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别, 可以分成若干类型,和渝东、湘西的悬棺葬有着密切的关系。 形制葬式各异形制葬式各异恩施州的悬棺葬皆位于临水的悬崖上,其悬棺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插桩式,即将棺 木搁置在插于崖壁裂隙处或所凿方

11、孔中的木桩上;岩墩式,即将棺木放置在崖壁的石墩上, 这两种方式多流行于峡江地区,其山崖多为石灰岩质;崖洞式,即将棺木放置在崖上自然 山洞中,老百姓称其为“箱子岩”、“柜子岩”、“仙人洞”是也,这种方式在恩施州分 布较广;崖窟式,以人工在崖壁上凿出洞龛,将棺木放置其中,这种崖窟多凿在红砂崖壁 上,也有凿在石灰岩壁上的。 恩施州悬棺葬大都为二次葬,一次葬的极少。所谓二次葬,即人死后让其皮肉腐烂, 然后拾其骨头洗干净以后装入葬具,放置洞中,此种葬俗又称“拾骨葬”、“洗骨葬”。 关于本地区的悬棺葬及二次葬,隋书地理志、朝野佥载、溪蛮丛笑等史籍 都有记载,将先人遗骨葬在山崖之中,是因为“弥高者以为至孝”

12、,也有人说是防止虫兽 的侵扰。而悬棺葬的棺木多是从悬崖上吊下葬在崖中的,也有从崖下背着小棺木爬至崖中 的。 恩施州悬棺葬的葬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木槽式,以整木刳成槽,盛放骸骨,因其 形似猪食槽,故又称猪槽式;船棺式,有二种,皆用整木刳成;木函式,以整木刳成小方 盒,有盖;小屋式,覆以木雕屋顶,有檐;木箱式,用木板拼成,与家用木箱相似,有盖, 有孔;木柜式,用木板、木方拼成,与家用木柜相似,亦有抽屉;木棺式,与本地土葬常 用棺木相似。遗迹遍布全州遗迹遍布全州悬棺葬在恩施州各县市基本上都有分布。恩施市有七里坪茅坝与三岔乡交界的寨沟箱子岩、城区龙洞河畔的崖龛葬、恩施五峰 山后清江河畔的大沙坝崖葬等

13、。 利川市有建南镇西北红砂崖上的七孔子、建南与万州交界的石板滩十孔子、建南乐福 店踏水桥崖龛墓、谋道乡长坪船头寨崖壁上的支罗崖龛墓、建南新梁大王坝崖龛墓等。另 外,据史籍记载还有蛮王冢 :“城北都亭乡有岩,高百余丈,岩腹有一十二,皆藏柩之所, 相传为蛮王墓。” 咸丰县有甲马池的柜子岩、唐崖河畔的牛肩膀岩墓、黄金洞口上的黄金洞崖葬等。 来凤有百福司镇观音坪梅子坳村酉水河边的仙人洞。年月日,恩施自 治州联合考古队冒着极大的危险进入该洞,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文物多 件。 宣恩县有长潭河王家坝东南龙马山悬崖中的仙人洞、沙坪药铺西的月亮岩崖葬等。 建始县有长梁乡下坝桂花村的头坝堰崖葬、茅田乡天生

14、村的榨茨河天生崖葬、茅田乡百股 村的大井坡崖葬、长梁乡下坝河西岸的大通观崖葬。另外,在县城城郊的朝阳观、猫坪四 十二坝、仙人河、长梁冉家寨都有悬棺遗迹发现。 巴东县有位于长江北岸神农溪中的龙船崖悬棺葬、九层楼悬棺葬、杨家洼悬棺葬,有 位于野三关镇谭家岭村猴子岭的棺木岩悬棺葬等。另外,陆游入蜀记载:“二十二日 发巴东,山益奇怪。有夫子洞者,一窦在峭壁绝高处,人迹所不至。然仿佛若有栏盾,不 知所谓夫子洞者何也。”可见这里也是一处悬棺葬。 考证时代族属考证时代族属恩施州悬棺葬的时代,根据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悬棺方式而有所不同。 插桩式,在三峡地区至少北魏以前就存在了,在恩施州内地应在宋元时期。 崖洞式

15、,在三峡地区多为战国晚期到汉代,在恩施州内地从南北朝时期到明代皆有存 在。岩礅式,主要发现在龙船河一带,与三峡地区的崖洞式悬棺连成一体,且葬式也较接 近,其时代也应与之相近。 崖龛式,多在唐宋时期,但也有晚到元明时期的。 总的来说,恩施州悬棺葬的时代从战国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悬棺葬的族属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我们根据巴人族属的组成和悬棺葬内发现的文物 考证,恩施州的悬棺葬与巴人及其后裔是有关系的。“僰人悬棺”到底有哪些千古之谜呢?综合各家之言,主要有六大谜,即族属,年代,为 什么行此葬俗,行此葬俗的民族有无后裔,如何将千斤重的棺木置于干仞绝壁之上,悬棺 周围绘制岩画的目的和岩画的涵义等

16、等。 一、一、族属族属 有关悬棺葬的族属问题,众说纷纭,争议颇大。就学术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一)僰族 在川南志书和当地居民中,都认为珙县悬棺葬是“僰人”的葬俗,历来都称之为 “僰人悬棺” 。 因为珙县过去为“僰人”聚居地,有“僰道”之称,并且在乾隆珙县志 中记载:棺木岩,治西南九十里,昔僰酋长于崖端凿石栎钉,置棺其上,崖高百仞” 。 (二)僚人 1974 年,四川省博物馆在麻塘坝的邓家岩和白马洞取下十具悬棺进行清理发掘, 发现有 7 具尸体上颌侧牙被打掉,而史书上记载僚人有打牙的习俗,于是有人便认定其为 僚人。可由于当时清理发掘的其他 3 具尸体并没有打牙,因此这种说法也很受质疑,难以成为定论。 (三)僰僚同族 有人考证,四川历来是濮人的一个重要居住区,僰人就是濮人,也就是魏晋 及其以后的僚人。由于这个民族中一部分居住在都掌地方,以后遂又有都掌人之称,因此 认为僰和僚属同族异名。 (四)不是特定民族 另有一种意见认为,行悬棺葬的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