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珊珊,论文(删改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83701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珊珊,论文(删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黄珊珊,论文(删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黄珊珊,论文(删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黄珊珊,论文(删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黄珊珊,论文(删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珊珊,论文(删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珊珊,论文(删改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意的栖居与精神的沉沦-海德格尔思想与情感浅论黄珊珊K010840917 15071882896 内 容 摘 要:“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原本只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因海德格尔的引用并加以哲学阐述而成为行走于历史和未来的神秘之物。 面对当下人们对 “诗意地栖居 “的闲谈与理解 ,在文本细读、 立足原著的基础上 ,从人之为人的诗意栖居生存论根基、哲人情感上的精神沉沦、在一个贫乏时代里, 诗人何为、 澄怀虚静当是最高妙的人生境地等四个方面揭示出 “诗意地栖居 “所包涵在海德格尔一生中的生存论蕴含,从而在根基处为真正领悟 “诗意地栖居 “的意义廓清障碍。深谙爱情的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

2、曾说: “真正伟大的爱情就像文学杰作一样不同寻常。而西方文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德国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与她的老师马丁海德格尔的恋情开始为中国人所关注。从现有的资料看, 这两位持不同观念的思想者之间保持终生的独特爱情,牵涉到了哲学、 政治、种族等诸多方面。人们纳罕:爱,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竟使一个思想者包容并且原谅与爱截然相反的性格与行为?本文在简要地探讨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的内涵基础上, 分四个部分浅析了海德格尔的哲学观点以及精神所在,提出了在世俗人生层次上的“诗意的栖居”,即“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在大地上” 是人生最好的存在内涵, 并进一步提出了比至高的世俗人生审美境界更为高妙的应

3、物、处事、待己的生存境界。关键词 : “诗意的栖居”、审美人生、沉沦、倾听、存在马丁 海德格尔,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 17 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亚里士多德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由此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3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27 年晋升教授,发表了未完成的手稿存在与时间 ,这本书不仅影响了此后许多重要哲学流派和著名哲学家,而且在批评学、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 并不是揭示人的行为或解析人的心理,而是通过确立我们通常所说的最基本的东西来阐明存在这个

4、概念,而这,无疑就是哲学的真正任务。海德格尔对空间的沉思起源于对康德空间思想的现象学解读,他把对空间和时间的揭示纳入到此在的生存结构中:在存在与时间中 ,海德格尔主要是在时间性和周围世界的基础上思考空间,从而把空间放在了从属于时间的位置上。基础存在论本身的内在紧张促使后期的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起源、物的追问、 筑.居.思等作品中重新拾起对空间的思考,提出两个重要概念大地和位置。在这两个论题中海德格尔又引出了寓所与栖居。栖居的观念,表达了对空间有限的确认,通过这种确认 ,人与其逗留的环境之间才会获得一种恰当的关系。 这种蕴含不应理解为印证与重复,而是思想的回行 ,是应合思想本身召唤之后的前行,只

5、有从此出发 ,才可能真正理解在当今世界“无家可归 “的状态下 “诗意地栖居 “的意义及其应对策略。一、何谓“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在倡导 “诗意的栖居”这一存在的至高境界时, 其中的“诗”所具有的内涵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文学之“诗”了。而是一种被提升了很高层次的、具有哲学意味的“诗”。这里的“诗”除了包含文学审美意义上的诗意之外, 更包括了人的主观能动的构筑和创造。这是人得以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存在的重要途径。海德格尔说,要通过建筑。做诗,作为让栖居,如此一来,我们便面临着双重要求,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栖居之本质来思考关于人们所谓的人之生存,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将做诗的本质理解为让栖居,即一种筑造。倘

6、若我们按这里所指出的角度来寻找诗的本质,我们便达到来栖居的本质。有学者概括地认为: “人诗意的栖居也就是人劳作地居住在大地上,即 人技术(巧)地居住在大地上, 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 ” 。1笔者以为还应当包括“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在大地上”。审美态度的人生境界可称得上是一种与圣人境界相当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在人的层次上以一种极积乐观、诗意妙觉的态度来应物、处事、待己的高妙境界。 关于审美的人生态度和境界,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庄子即倡导审美的人生态度和境界。事实上庄子所倡导的 “逍遥自在”、“齐物我、齐万物”的“物我两忘”的境地并非完全等于审美的人生境地,而是远高于审美人生境地的, 是一种

7、类似于佛教的“无喜无悲、无苦无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禅境至地。 而在荷尔德林谈栖居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人类此在的基本特征, 他从与这种在本质上得到理解的栖居的关系中看到了“诗意”。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作诗是本真的栖居,但是,我们如何能够达到一种栖居呢?通过建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寻求到诗歌的本真,即达到栖居的本质。 但是从哪里可以来获得呢?一位诗人说的越是诗意,他的说道就越是自由, 也即对于未被猜测的东西越是开放、越是有所期备,他便越纯粹的任其所说听凭于不断进取的倾听。而纯粹的艺术给人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不能给人带来善的判断和是非好坏的分明,只是能够使人具有了一定审美能力和美感品位的

8、提高,真正的大美、至美应当与大善和大道相融合。 从希特勒的纳粹帝国的大批杀人魔鬼皆是具有极高音乐美术建筑造诣的高官来看, 极高造诣的艺术品位并未能够改变其魔鬼性,反而能够增强其魔性的法力。 可见艺术在本质上仍然只具有法术的属性。其本质功能与科学一样, 在根本上并无太大的崇高神圣性和善恶的教化功能。“文以载道”在根本上是很难行得通的, “道”一经过文(艺)所载,必然会载歪。因为“道”是不能假以文(语言)载的,用语言加艺术的方式更难载“道”。纯粹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追求乐趣、快慰、追求幸福和乐境并非人生的最高境地。无喜无悲、无苦乐、“应无所而生其心”的大自在、大解脱、“中道无为”境地才是至高境地。用

9、审美态度去对待一切(包括人生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烦恼、痛苦等等)只能算是一种智慧的方法,而不是终极目标。 就像荷尔德林虽然道出了人得栖居和人的劳绩,但是他并没有像海德格尔那样把栖居于建筑联系起来,也没有完全将作诗看做一种特有的筑造方式, 因此,只有当诗与思明确的保持在他们的本质的区分之中,二者才相遇而同一。同一不等于相同,相同是指没有区别,使一切都在其中达到一致, 相反,同一则是从区分的聚集而来, 是有区别的东西的共属一体, 只有当我们思考区分的时候, 我们才能说同一。 同一将区分聚集为一种原始统一性, 相反,相同则是使之消散于千篇一律的单调统一体中。因此其深邃的旨意正在于此。(1410)二

10、、哲人情感上的精神沉沦众所周知,在温饱之后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是否自在的最根本所在是其内在的心灵感受、心灵状态。温饱以后的人们更多注重的应当永远是自身的精神生活的质量和精神家园美好好构建,而不仅仅是无止境的学术、物欲的追求。年轻而又有才的海德格尔是大学世界里神秘的明星,是一位站在时代巨轮指挥塔上的舰队司令,更是一位有思想的“ 秘密王国 ” 的国王。男性和大师的魅力,使他有意识地与青年男女们保持距离的同时,更增加了神秘性和令人敬畏的力量。纵观他的一生,不论是著作上的丰产还是哲学思维上的成就,都离不开与他心心相印且同样享誉世界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汉娜 阿伦特。1924 年, 18 岁的德国犹太

11、女大学生阿伦特来到马堡大学,慕名师从布尔特曼和海德格尔。 她天资颖悟, 十几岁已通晓希腊文和拉丁文,她留着短发, 精神倍加, 她常常坐在食堂用餐时侃侃而谈,连邻桌也会静下来恭听。她眼睛里映出一种异样的动人的光,后来被几位著名的自传家和传记家所津津乐道。然而就是在一年后,他们之间却有了不同寻常的交流。1925 年 2 月,那是一个阴沉的雨天,海德格尔把阿伦特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她进来了,脱下雨衣,取下深深遮住面孔的帽子,流露出的是与往常不同的羞怯和腼腆,连嗓音也不那么明亮清脆。海德格尔就哲学、宗教、家庭、社会、兴趣、爱好等问题 ,和她进行了提问式的交谈。她似乎是靠着呼吸才飘出几乎听不到的“ 是”

12、与“ 不是” 。老师发现了她灵魂和精神的极高素质,她也体验到老师那不可抗拒的巫师般的魔力。几天后,他以“ 亲爱的阿伦特小姐 ” 抬头,写下了一篇充满激情的散文体书信,她对此回报了一种受宠若惊的敏感。 四天以后,在收到了以 “ 亲爱的汉娜 ” 抬头的第二封信后,她做出了心灵的回应。 很快,位于大学附近一座阁楼上的阿伦特寝室里,这对师生开始让爱的欲火熊熊燃烧起来。然而声望冉冉上升的海德格尔看重已有的家庭和事业,看重同事和学生对他的恭维与颂扬,他也不想开罪于小城的保守习俗和泡沫人物的流言飞语。因为他曾经在 存在与时间中说道,人在说话的时候, 其所说的语言已经包含有一种平均的可理解性,依照这种可理解性

13、所传达出的话语可被对方的人领会和理解,而听者却不一定能够进入原始领会话语所及的存在。人们对所谈及的话语并没有太在意, 而只注重听闻话语之所云本身,因此也就越传越广, 事情本来是这样的,却被人提出新的说法, 因此事情的真相就开始站不住脚了,经过鹦鹉学舌的传播之后, 就变得变本加厉, 最后完全失去来根基, 闲言就这样在这类人云亦云中建立起来。于是在三年后的1928 年 6 月,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出版,弗莱堡大学聘请他为正教授,他不愿因“ 作风问题 ” 而贻误似锦的前程。海德格尔曾把存在与时间的写作归功于阿伦特的激情, 而这本书带来的成功也终结了他与阿伦特的恋情。写作是第一位的,他不会把阿伦特的爱

14、置于他的写作生涯和世俗成功之上。因为话语的本质是属于此在的存在构建,而海德格尔深知话语有可能变成闲言,闲言这种话语不以分成环节的领会来保持在世的敞开状态,而是锁闭来在世,遮盖了世内存在者, 但这却并不意味着欺骗。 闲言这种无根基状态,并不妨碍它进入公众意见, 相反为他打开了方便之门, 闲言就是不必将事情先据为己有就懂得了一切的可能性。闲言不仅使人免于真实领会的任务,而且还培养了一种莫无差别的领会能力。所以,他以一封信打发了她。因文生爱,因爱生文婚外恋、师生恋或者初恋持续终生等等都并不罕见,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的故事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在于他们水火不容的思想立场,在于大智大勇的阿伦特在感情上始终处于

15、18 岁的少女状态。他怎能不爱她。 花季的少女, 因为经常穿一身精美雅致的绿色服装而被同学们称为 “ 一片绿 ” 。她仪容中的异国情调和眼睛里诱人的力量,使面对她的人担心被这股力量所淹没而再也浮不上来;自幼受到的良好教养使她周身都散发出一种混合着自知、自信和羞怯的 “ 魔力” ,让穷乡僻壤长大的土包子海德格尔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成熟的思想家海德格尔对少女阿伦特的爱是极度自私的, 并且有 “ 始乱终弃 ” 的行迹,但阿伦特始终爱着她的老师和第一位情人, 即使她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并且有了心心相印宽容大度的丈夫之后, 她仍然主动上门再续友情, 并且不顾思想观念上的根本性差异而为他辩护。 无论我们怎

16、样想象爱情的力量和思想家的宽容,都会为阿伦特的 “ 丢份” 和“ 屈辱” 黯然神伤且愤愤不平。 他们的传奇故事是对人类理智的挑战,我们无法用谈论“ 男女绯闻 ” 的常人思路和语言来叙述他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情感遭遇与他们的写作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没有死、焉知生?没有对人生烦、畏、死、孤独至深的体验和超越,便不能够获得“亲在”的境地,而只会依旧在人生的迷途与失义中 “沉沦”。不论后世如何评价他们之间的爱情, 但至少作为当事人的他们是丰富的是精彩的。在海德格尔生命的最后几年,阿伦特每年都来看望他, 这使海德格尔越来越真切地感激她的理解和关怀。1970年以后,风烛残年的海德格尔终于在他的书信中流露出一丝情人间应有的温情和体贴。1975年 12月,阿伦特逝世; 5 个月后,海德格尔也随之离去。(2077)三、在一个贫乏的时代里,诗人如何为?人总是应当为自己寻找一个精神家园的,生而为人就应当不断追问人之为人的意义, 以及人应当具有的精神和心灵的终极关怀。海德格尔所给出的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