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拟行路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83668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0.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拟行路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3 课拟行路难 (其四 )一、整体把握1划分下列诗句的停顿(用“/”线)。(1)泻水置平地 (2)各自东西南北流 (3)举杯断绝歌路难(4)心非木石岂无感 (5)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1)泻水 /置/平地 (2)各自 /东西南北 /流(3)举杯 /断绝 /歌/路难 (4)心非 /木石 /岂/无感 (5) 吞声 /踯躅 /不敢言2默写。 (1)泻水置平地,_。(2)_ ?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1)各自东西南北流(2)心非木石岂无感 二、细部探微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 ”,从诗歌 本身看,作者对“ 命”有怎样的看法? 答案泻水置于平地之上,就会依着地

2、势的高低而流。命运也是一样的,这如同封建的 士族门阀制度一样,有才能的庶族只能处于低位,处处受人压抑。 从诗歌本身看, 似乎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这是反讽的笔法。“安能行叹 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士族门阀的压迫的强烈不满 和反抗。2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 更愁”, 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 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

3、烈的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 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一、中心主旨 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 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受压抑的痛苦,比较偏于哀怨。 二、写作特色 诗歌跌宕起伏,心理历程曲折婉转,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泻水”四 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 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 “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

4、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 忍辱负重、 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 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得曲折婉转。 三、文白对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平地流水,水流方向不一而恰如人生贵贱不齐;人生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愁闷须自己宽解,举杯酌酒,暂时使我不得悲唱。但人心非木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石,宽解实在是太难,更何况,有时所愁所感是难言或不敢言。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5、A酌酒(zhu )歧路 (q)冰塞川(s i) B鲍照(B o) 踯躅(zh zh ) 应届(y n)C珍馐(xi ) 迂讷(n ) 膝盖(x )D投箸(zh ) 尽管(j n)比拟(n )答案D 解析A歧 q ,塞 s ;B.应 yn; C.馐 xi 。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A倾泻劲健寄寓B斟酌悲愤徘徊C自宽精练华丽D慷概歌谣风骨 答案D 解析概慨。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B陈冠希制造的“艳照门”事件,暴露出演艺界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娱乐圈中的一些 不道德行为,更是可圈可点。C有些领

6、导在台上大讲特讲廉洁勤政,言之凿凿,冠冕堂皇;台下却利欲熏心,中饱私囊。D早晨,他站在大海边,望着沧海横流的壮观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答案C 解析A用于夫妻之间;B.指有可以赞赏、欣赏的地方,形容一切出色、精彩、值得 称道的事物; D.望文生义, “沧海横流 ”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08 年春运开始的第一天,安徽芜湖火车站就发生了因拥挤致使一名大学生死亡事 件,给春运管理层敲响了警钟。B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8 年 3 月 5 日开幕,康厚明、胡小燕、朱学芹三位 农民工荣幸地担任了人大代表。C在 2008 世乒赛中,中国女团以31

7、 战胜了新加坡队,荣获八连冠。D贾庆林在政协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政协要力促“五个和谐”。 答案C 解析A主语不明,应在“给”前面加 “这”;B.把“担任 ”改为 “当选 ”;D.缺少宾语中心词,句末加“建议 ”。 二、文本阅读 阅读拟行路难(其四 )全诗,回答5 7题。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拟行路难 (其四 )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 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答案C 6对拟行

8、路难(其四 )解说不正确的是()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 拟行路难 (其四 )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 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 ,属五言体乐府诗。 答案D 7作者用“泻水”四句言不当愁,到底作者有没有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 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答案“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 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

9、合理的现实,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 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 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着不公平的 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 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 着无穷的含意, 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 内容;愈是不敢言说,

10、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尾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 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三、课堂延伸8(2008 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 “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

11、 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 国忧君忧民。 解析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 音节流 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 ”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 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 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 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 “凤去台空 ”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 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

12、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 墓。那一时的 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 的江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 三山 ”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 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 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 “杳杳有无中 ”正好注释 “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 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 ”,在金陵西长江中, 把长江分割成两道, 所以说 “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

13、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 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 王的象征。陆贾新语 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 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 ”暗点诗题的 “登 ”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四、语言运用9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 年 5 月 19 日至 21 日为全国哀悼日。 在此期间, 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 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 月 19

14、 日 14 时 28 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 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举国为死者设立“哀悼日”,你有什么看法, 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不少于200 字的 短评。答案为无名死难者降半旗和举国哀悼这还是首次。而今面对惨重的四川震灾,五星红 旗第一次为无名死难者降下,警报第一次为无名死难者响起,全国人民第一次为无名死难者共同哀悼。 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对此次震灾的哀痛之心和感伤之意,也充分表明人 性的光辉正在升起。 这是对生命的敬畏,这是对死者的追悼,对生者的慰藉,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普 世理念。10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时,年龄大都超过了18 周岁,已经是成年人了,在

15、生活上应 该独立、 自立。 有人倡导“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等孩子工作以后挣了钱再还给 父母。 2007 年 9 月 12 日山东齐鲁电视台就“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进行了新闻调 查,参加投票的1 048 人,其中赞成的有706 人,反对的有342 人。 谈谈你对“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有什么看法,并阐明理由。(200 字左右 ) 答案赞成这个倡议。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大多缺失自立、自强的意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身、处事,成就自己的事业,独立、自立是必备的法宝。同 时签订协议, 能够增加大学生生活中的节约意识;工作以后挣了钱再还给父母,也利于养成孩子回报父母、感恩父母的美德。(若不赞成也可以,要言之有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