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庄系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地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83182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古庄系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地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古庄系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地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古庄系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地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古庄系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地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古庄系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地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古庄系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地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庄系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地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汉语史集刊第四辑,巴蜀书社,2001.9. pp.74-85 中古庄系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地位麦 耘蒋冀骋先生(1997:185-192 及 2000) 指出,在中原音韵中,中古知系和章系(1)已经合流,而庄系字中只有一小部分与知、章系字同音( 另有少数与精系字混同) ,所以他认为庄系的大部分仍是独立的一套声母。他说,要证明庄系与知、章系合流, “必须有二分之一或接近二分之一的例证”,既然没有,那就是没合流。他构拟知、章系及与之合流的部分庄系字为翘舌音t等,仍独立的庄系为舌叶混合音t等。对于中原音韵中的知、章、庄系,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拟为一套声母,如杨耐思先生 (1981)拟为等,李

2、新魁先生(1983) 拟为等,也有学者分两套,如王力先生(1985)为等和等,宁继福先生(1985) 为等和等。乍一看,似乎蒋先生所拟跟宁先生接近,其实大不然。首先,宁先生拟庄系及混于庄系的知、章系为t等,知、 章系的大部分为t等,跟蒋先生的安排正好相反;其次,宁先生以t等拼带 i的韵母(2),以t等拼不带i 的韵母,是从中原音韵本身的系统出发,而并不专着眼于中古来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宁先生认为这两套音是同一套音位的变体,而并不视为两套声母。笔者发现,用是否与知、章系字相混作为标准来界定具体的庄系字独立与否,会造成某些混乱现象。例如说,照大多数研究者的看法,家麻韵“叉”、“茶”、 “奼”

3、、“汊” 4 小韵是相对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音节,但“叉”小韵内全为庄系字,后三小韵有知系字,按蒋先生的区分法,它们的声母就有t和 t之别。又江阳韵“庄”、 “牕”、 “双”本是相配的不送气塞擦音、送气塞擦音和擦音声母,由于“庄”小韵内有知系字,是t ,而后两小韵只有庄系字,便是t和了。在一个音系中,这样的分布不是很奇怪吗?依杨、李、王、宁诸家的拟音,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3)蒋先生的方法是以中古音类作比较的出发点,两类音混同的多,就可定为合流,混同的少,就断为独立。这种处理似亦有其道理。本文就准备循蒋先生的思路,重新审视中古庄系字在中原音韵中究竟处在怎样的地位,直接地说,就是看它是不是一

4、套独立的声母。中古知、章系在中原音韵中已经合为一套声母,这是大家都认同的。庄系字跟这两系字在中原音韵中有多少混同的例子呢?蒋先生列了20 例(4),它们所属的中原音韵韵部是( 每例列首字。带单星号的例子中的字都来自中古二等韵,带双星号的例子中既有来自中古二等韵的、也有来自中古三等韵的字,其馀例子都来自中古三等韵):1. 东锺:重2.* 江阳:莊3.* 江阳:床(5)4. 支思:施5. 支思:眵6. 支思:史7. 支思:是8.*皆来:責9.*皆来:寨(6)10.*寒山:棧11. 真文:唇12.*萧豪:嘲13.*萧豪:捉14.*萧豪:罩15.*家麻:查16.*家麻:劄17.*家麻:汊18.*庚青:

5、鐺19. 侵寻:岑20.*监咸:蘸其中第 11 例中没有庄系字(7),应删去。笔者还发现了3 例,都是庄系字与知系字相混(庄系字下加点,知系字下加横划) :a.* 江阳韵去声“狀壯撞”。 b.*朔”。2 c.*家麻韵平声阴“撾(8)抓髽 ”这样总共就是22 例。其中都来自中古二等韵字的13 例(9),分布在6 个韵中;江阳韵3 例,有来自中古二等韵江韵系( 知、庄系 ) 和三等韵阳韵系( 仅有庄系 ) 的字;其馀6 例都是来自中古三等韵,支思韵占4 例,另 2 例属零星的情况。据笔者点算 , 中原音韵中来自中古知、章、庄系声母的小韵共有281 个 ( 已变为精系等其他声母的不计) ,庄系与知、

6、章系相混的仅占22281 7.8%。这是蒋先生认为庄系在中原音韵中仍基本上独立的主要论据。如果只算有庄系的小韵,有106 个,则2210620.1%,与蒋先生所要求的“二分之一”仍距离较远。不过这里有问题。我们来看蒙古字韵。蒙古字韵比中原音韵早几十年,蒋先生认为其中的知、章、庄三系已经合流。那么在蒙古字韵中,庄系字有多少跟知、章系混同的呢?笔者找到了20 例,全是知系与庄系相混,如下( 八思巴字的拉丁转写据照那斯图、杨耐思先生1987;所用符号同前;字有讹误而宁忌浮先生1997 已校者,不再说明) :1.*二庚 d?hi? 平“丁爭箏”。2.*二庚 d?hi? 去“偵(10)諍 幀”3.*二庚

7、 t? hi? 平“瞠鎗镗(11)槍琤錚 鐺撐”。4.*三阳 t?u a? 平“幢撞淙”。5. 五鱼 t? u 入“矗門众”。6.*六佳 d?aj 入“責嘖幘簀咋迮窄舴(12)摘謫讁磔笮 ”。7.* 六佳 t? aj 平“釵叉差搋”。8.* 六佳 t? aj 去“差瘥蠆”。9.* 六佳 t?aj 入“賾齚宅擇澤”。10.* 八寒 t?an去“棧輚綻糹 旦”。 11.*十萧 d?aw上“爪笊豸 尞 獠瑵”。12.*十萧 d?aw去“罩罒隹(13)抓 ”。13.*十萧 d?u aw 入“捉斮斵涿诼 扌 豖琢卓倬啄(14)穛 ”。14.*十萧 t? u aw 入“逴趠踔娖龊擉簎”。15.*十萧 t?

8、u aw 入“浞灂鷟濁擢镯篧濯”。16.*十二覃 d?am去“蘸站”。17.*十二覃 t?am 去“賺 革 毚”。18.*十五麻 d?u a 平“檛簻髽”。19.*十五麻 d?a去“詐溠咋吒咤奼”。20.*十五麻 t?a 平“搽茶楂查槎苴”。(15)其中 19 例来自中古二等韵,分布在7 个韵中,除“三阳”外,跟中原音韵的6 个韵相对应 ( 例子多于中原音韵,主要是因为蒙古字韵收字较多) ;剩下 1 例是零星的情况。与中原音韵最明显的差异有两处:一是没有中原音韵支思韵的三系合流;二是“三阳”的例子是中古二等韵江韵内知、庄系字相混,与中原音韵江阳韵的例子还有三等韵阳韵系的庄系字参与其间的情况不对

9、应。这是蒙古字韵中的这类例子几乎全部来自中古二等韵的原因。又因为中古二等韵没有章系,所以这里就只有知系与庄系相混的例子。蒙古字韵中来自中古知、章、庄系的小韵( 指在八思巴字头下再分声调的同音字组) 共有366 个,只有庄系字的小韵138 个 ( 比中原音韵多出许多,主要是由于蒙古字韵保留了全浊声母 ) 。庄系字与知、章系相混的20 例分别占5.5%和 14.5%,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比例都小于中原音韵。既然如此,为什么蒋先生说这三系在蒙古字韵中已经合流了呢?因为有作为拼音文字的八思巴字在作证明:三系声母都对应同一套八思巴字辅音字母d?, t?, t? , ?1, ?2(16)。假如把3 蒙古字韵

10、中的八思巴字头删去,仅排列汉字,恐怕蒋先生就会认为其中的庄系字是基本独立的。这一事实说明了:古代不同声母的字在后代相混的少,并不能成为断定它们没合流的证据。现在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既然庄系与知、章系在蒙古字韵中已经合流,为什么相混的那么少呢?中古庄、知、章系出现于二、三等韵,我们打算分开来考察。在蒙古字韵和中原音韵中,来自中古二等韵的庄、知系小韵( 二等韵无章系) 占全部庄、知、章系小韵的四分之一左右,现在就先来看这一部分。蒙古字韵中来自中古二等韵的知系字共出现在28 个小韵中,与庄系相混的19 例占了67.9%。中原音韵相对应的数字是22 个,与庄系相混的16 例占其中72.7% (17)。

11、凡没跟庄系相混的,跟庄系也没对立。肯定地说,来自中古二等韵的知系在这两部书中已经跟庄系合流,而且声母合流直接导致两类音节的合流。原因很简单:二等韵的韵母从中古到近代一脉相承,中古时其中的庄系字跟知系字声母不同,字音( 音节 ) 也就不同,到近代两系声母合流,字音也就混同了。中古知、章、庄系字大量的是三等韵字,凡在这两部书中显出庄系字与知、章系字读音不同的情况都跟中古三等韵有关。这样,现在要看的就是中古三等韵的庄系字与知、章系字在近代之不同音,到底是什么性质。下面列出来自中古三等韵的知、章系字和庄系字在蒙古字韵和中原音韵中的韵母。中原音韵的拟音用杨耐思先生(1981)、李新魁先生(1983)、宁

12、继福先生(1985),如三家拟音不同,则以斜线隔开( 按“杨 / 李/ 宁”的顺序 ) :蒙古字韵中原音韵一东知章?u?, u?(18)东锺知章庄? / iu? / iu?庄u?二庚知章i?庚青知章i ? / i? / i ?庄hi?庄?三阳知章a?江阳知章a? / ia? / ia?庄ha?庄ua? / ua? / a?(二等韵知庄u a? ) ( 二等韵知庄ua? / ua? / a?)(19)四支知章i, ue齐微知章i, uei / uei / ui 庄hi支思知章庄(20)五鱼知章?u, u鱼模知章iu, (u) (21)庄u庄u 六佳庄hij , uaj皆来庄ai, uai 七真知

13、章in真文知章i n / in / in 庄hin庄n 八寒庄uan, (an) 寒山庄uan, (an)(22)九先知章en, u ?n先天知章i n, iu n十萧知章ew, ?w(23)萧豪知章i u / i u / iau 十一尤知章iw尤侯知章i u 庄hiw庄u 十二覃知章em廉纤知章i m十三侵知章im侵寻知章i m / im / im 庄him庄m 十四歌歌戈知章io / io / i(24)十五麻知章?, u ?车遮知章i , iu 八思巴字的? 表现一种i 介音,如果后面没有元音字母,则其后还带一个a 元音 ( 参看麦耘1995b) 。h 与 i 结合为hi ,表示一种央元

14、音或,单独出现 ( 在支韵中 ) 就相当于。至于上列4 ha? 中的 h ,郑张尚芳先生(1998) 认为是介音。又, e 元音前虽没标出介音,但一般认为实际上带 i 介音。从上面所列的资料可以看到,来自三等韵的知、章系字与庄系字在蒙古字韵中基本上读为不同的韵母。有3种情况: (1) 知、章系字保留了中古三等韵的i ,而庄系字失掉了i 。大多数例子都是如此,至少庄系字中的i 是无一例外地消变了。(2) 庄系字的元音开口度变大。如来自山摄三等韵合口的庄系字读u an ,既失去i 介音,元音开口度也变大了;来自止摄合口的知、章、庄系字均失去 i 介音,知、章系字为ue ,而庄系字读成u aj 。

15、(3) 庄系字另有一种介音。这是指“三阳”中知、章、庄系都失去了i 介音,而庄系字发展出一个特殊的介音,在中原音韵就与来自二等韵的知、庄系字合流了。蒙古字韵的情况清楚了, 中原音韵的情况也就清楚了。在元代这两部韵书中,庄系字之所以跟知、章系字很少相混,是因为它们的韵母往往不同。具体地说,来自二等韵的韵母相同,因而音节也相混,但这部分数量少,来自三等韵的,其韵母大体上以声母为条件发生了分化,主要是庄系声母后的i 消变了。明确地指出下面这一点是必要的:这两部书中不存在庄系与知、章系声母对立的情况(25)。凡中古有庄系与知、章系的对立而在两书中又不相混的,其韵母都能被证明已发生分化。既然蒙古字韵在这

16、个问题上与中原音韵高度一致( 如前所述 , 蒙古字韵庄系与知、章系相混的程度比中原音韵还低一些) ,而庄系在蒙古字韵中又已被证实是不独立的,那么认为庄系在中原音韵中也不独立,就是非常合理的推断。蒋先生承认元代的语音资料除中原音韵外,都显示知、章、庄三系合流。经过上面的分析,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中原音韵并不是例外。同蒙古字韵一样,中原音韵中的知、章、庄三系是一套声母,庄系不独立。(26)对这个问题还可以再略为展开一点:为什么i 会在庄系声母后消变呢?答案是:t类声母对i有一种同化作用。切韵时代的庄系就已经是t等 ( 那时章系是t等,知系是塞音) 。t类声母使 i 消变,在当时即已发生,表现为使臻韵系从真韵系中分化出来(27)。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