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简述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982109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简述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简述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简述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简述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简述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简述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简述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述题 2000 1、影响气温分布和变化的因素?如何影响? P96-P101 答:(一)地理位置、海拔、气块运动、季节、时间及地面性质都会影响气温的分布与变 化。 (二)(1)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 日较差的大小与纬度、季节、地表 性质、天气状况等密切相关。 a、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因此气温的昼夜温差值也随纬度增加而减小。 b、就季节而言, 因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且白天较长 ,因而太阳辐射日较差和气温 日较差均较大 ;冬季反之. c、地表性质对气温的日较差也有显著影响 ,海洋上气温日变化通常只有 12,而内 陆地区通常可达 15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达到2530。山谷气温

2、日较差大 于山峰。凹地气温日较差大于高地。 d、天气状况也对气温日较差产生影响。云层白天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少,夜间 又时热量不易散失,所以阴天的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气温的年变化 太阳辐射年变化与气温年较差均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除此之外,气温年较差还随 下垫面的性质、地形、高度而不同。海洋上年较差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植被覆盖 地小于裸地;凸地小于凹地;云雨多的地方年较差小,云雨少得地方年较差大;海拔愈 高年较差愈小。 (2)气温的水平分布气温的水平分布状况可用世界海平面等温线图体现,并可说明海陆、地形、洋流等对 热力分布的影响。 因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

3、行,以北半球为例,冬 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 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地,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南半球因 海洋面积大,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走线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 线,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 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暖流增温,寒流减温。 (3)气温的垂直分布 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但因受纬度、地面性质、大 气环流等因素影响,对流层气温直减率随地点、季节、昼夜不同而变化。例如,夏季和 白天地面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强度大,近地面空气层受热多,气温直减率大; 冬季和夜晚直减率小。又如,在特殊情况下,某些气层的温度

4、随高度而增加也,形成逆 温层。 2、什么是风化壳?其特征、基本类型及分布? P255 答:(一) 风化产物虽经风化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 (二) (1)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空间分布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大。 组成物质以黏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残存液体。 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细,中下层相反。 发育和保存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为强度风化、中度分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2)风化壳的基本类型及分布: 富铝型酸性风化壳和硅铝铁型酸性风化壳为典型的风化壳类型。前者主要分布在高 温多雨的热带,后者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硅铝黏土型弱酸性风化壳类型。 分布在水热状况均不如热带

5、、亚热带的温带森林带。碳酸盐型中性至微碱性风化壳类型。 分布在淋溶作用较弱的半湿润、半干旱森林草 原带和草原带。 富盐型碱性风化壳类型。 分布在干旱区。 残积粗岩屑型风化壳类型。 分布在高寒区与极寒荒漠区。 3、什么是土地结构?在农业用地结构研究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简述河谷的发育过程? P263 答: 河谷发育初期,河流以下蚀为主,谷地形态多为V 形谷或峡谷; 尔后,侧蚀加强,凹岸冲刷与凸岸堆积形成连续河湾与交错山嘴。 河湾既向两侧扩展,又向下游移动,最终将切平山嘴展宽河谷,谷地发生堆积形成河 漫滩。 2001 1、什么是行星风系?全球行星风系包括哪三个盛行风带?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P12

6、6 答:(一)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成为行星风系。 (二)全球行星风系包括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三个盛行风带。 (三) (1)信风带: 处于南北纬 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带之间, 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 副热带高压带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 西风带属性较干燥。 南北半球信风在赤道附近的一个狭窄地带内汇合,形成热带辐合带。 信风、赤道无风带和热带辐合带都与气压带和等温线一起,呈季节性作南北移动。 (2)西风带: 处于南北纬 3560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西风带内常见速度极快 的气旋性风暴。 北半球大陆隔断了西风带,但南半球4060之间,是一片近乎连绵

7、不断的大洋, 西风持续不断并得到加强。 (3)极地东风带: 处于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 极地东风带与中纬度西风 带在纬度 60附近相互交接 ,冷暖气流之间形成极锋面, 天气多变。 2、简述地貌在 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P251 答: (1)地貌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地貌分异导致山地阳坡与阴坡温度不相同,各高度层带的温度更迥然相异,东西 走向山地经常成为热量带界限。 高原与平原相比较,温度表现出 “偏向极地”的特点,有时甚至低于其高位一 侧的平原的温度,从而呈现出温度南北倒置现象。迎风坡与被风坡温度也有差别。 特定地貌条件下发生的焚风常使背风坡温度高于同海拔迎风坡。

8、山地与高原在气温垂直递减规律作用下常形成“冷岛”,盆地和河谷相反,形 成“热岛”。 (2)地貌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山地的屏障作用及迫使湿润气流上升凝结使降水集中发生于迎风坡,而背风坡往往 成为雨影区。山地降水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高度上升而增加。 (3)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海拔和坡向不同常形成不同植被类型乃至生态系统。山地地貌的复杂变化将最终倒 置生境复杂化,因而全球陆地以山地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各高度层带物种的总和常 常数倍于当地平原的物种数。 (4)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地貌是一个重要的非地带性因素。地貌变化既干扰和破坏全大陆尺度的地带性分异,致 使绝大多数自然带不能实现沿纬线方向的 “

9、环球分布”又在地带性区域内部表现非地 带性分异。 (5)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地貌形态的任何变化都将导致整个土地类型的变化。 3、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现阶段气候的形成?P143 答:(一)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 (二) (1)辐射因子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变化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气候季节交 替。 地球辐射平衡温度 地球上的天文气候 (2)环流因子 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 大气环流与海温异常 (3)地理因子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能地吸收与反射,热能内部较缓,热容量大小以及地 -气合海-气热量交换的形式等

10、都有显著差异,致使同纬度、同季节海洋和大陆的增温与 冷却显著不同。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首先,洋流的热量输送对大陆东西岸的气温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 其次,冷暖洋流对所经之地的降水也有较大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海拔高度、地表形态、方位(坡向和坡度)等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从而对气候产 生影响。 4、简述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各类型的主要特征?P429 答: 2002 1、简述河流径流的形成和 集流过程?P210 答: 停蓄阶段 停蓄是一个耗损过程。 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经 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空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产生径流。降水量超 过上述消耗

11、而有余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叫填洼。 漫流阶段 漫流是地表径流 向河槽径流的中间环节。 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经达到饱和,降水量超 过下渗量时,地表开始出现天然坡流向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 围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 河槽集流阶段 河槽集流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后沿河网向下游流动,是河流 流量增加。 2、简述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P88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最底层,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征。平均高度为11km。气温随 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 下降 0.65。集中了约 75的大气质量和 90的水汽,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

12、现象都发生在该层。 平流层 平流层指从对流层顶到 55km 左右的大气层,其显著特点是气流稳定,温度随高度升 高而不变或微升,即由等温分布变成逆温分布。水汽、尘埃等非常少,很少出现云和降 水,大气透明度良好。 中间层 中间层指从平流层到 85km 高度的气层,其显著特征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 是大气圈中最冷的部分。该层具有相当强烈的空气垂直运动,但水汽很少。 暖层/电离层 暖层指从中间层顶到 800km 高度的气层。空气密度很小;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很快增加; 该层空气因受太阳紫外辐射和宇宙线作用而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散逸层 散逸层指从暖层以上的大气层,上界是3000km 左右,是地球大气与

13、星际空间的过渡 区域。空气极为稀薄,大气质点碰撞频率很小,温度也随高度升高。高速运动的分子可 以挣脱地球引力束缚而逃逸到宇宙空间。 3、试分析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P275 答: (1)岩性与构造条件碳酸盐类岩石包括石灰石、白云岩和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如石膏、硬石膏;卤 化物盐类如岩盐与钾盐,均属于可溶性盐类岩石。按溶解度排序,卤化物盐类最大,硫 酸盐类居中,碳酸盐类 最小,但喀斯特地貌却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其是石灰岩 分布区。这显然与其分布极光且常露出地表有关。石灰岩较白云岩和泥灰岩溶解度大, 因此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 节理发育、层厚、质纯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

14、2)水动力条件 水的溶蚀作用、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对喀斯特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湿热区地表 水与地下水流量大且活动性强,故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干旱高寒区喀斯特作用很弱。4、何谓地质大循环?何谓生物小循环 ?二者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如何? P337答(一) 地质大循环 :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可溶的物质,被流水搬 运迁移到海洋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 ,当地壳上升 ,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 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这是一个范围极广、时间很长的过程。 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 的活有机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

15、解作用之下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 用的可溶性矿质养料。(二) 自然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物质 的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地质大循环才有生物小循环,有 生物小循环才有土壤。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这两个循环过程同时并存,互相联系和相互 作用,从而推动土壤不停地运动和发展。 地质大循环使岩石风化为成土母质,是植物养分元素的释放、淋溶过程。 生物小循环是植物养分元素的积累过程,它可以不断地从地质大循环中积累一系列 生物所必需的养料元素,由于有机体的累积、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发生和发展了 土壤肥力,使眼是风化产物脱离母质阶段形成了土壤。 200

16、3 1、气候对土壤发育和土壤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与作用?P331 答: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土壤的水热状况决定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 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在一定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型的土 壤,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 气候影响次生黏土矿物的形成。 不同气候带具有不同的次生黏土矿物。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增加和土温增高,岩石矿物 的风化作用加强,土壤黏粒含量增多。 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温度影响着岩石矿物的物理和化学风化速度,从而对不同地区风化壳的厚度及土壤形成 的速度产生影响。 气候对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超市积水和长期冰冻地区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高温、好气、微生物活跃地 区有机质矿化速度快,积累少。 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微生物在草甸土中数量最多,黑土、栗钙土次之,红壤和砖红壤中最少。湿润地区有机 质含量多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细菌最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